池塘羅氏沼蝦、中華鱉和鰱鱅魚的混養技術

青錢柳 發佈 2020-01-10T17:06:31+00:00

池塘羅氏沼蝦、中華鱉和鰱鱅魚的混養技術葛玲瑞等羅氏沼蝦、中華鱉和鰱鱅魚的混養模式,是基於池塘綜合利用和生態養殖進行的養殖模式改進,是從傳統的單品種養殖轉變為多品種生態互補的養殖方式。

池塘羅氏沼蝦、中華鱉和鰱鱅魚的混養技術

葛玲瑞等

羅氏沼蝦、中華鱉和鰱鱅魚的混養模式,是基於池塘綜合利用和生態養殖進行的養殖模式改進,是從傳統的單品種養殖轉變為多品種生態互補的養殖方式。該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改善羅氏沼蝦的池塘養殖環境,減少病害發生和藥品投入,又能提高單位產出,增加養殖戶經濟效益。基於此,簡要介紹蝦鱉魚混養生態養殖技術。

1 池塘蝦鱉魚生態混養的優勢

1.1 充分利用水體空間

在蝦鱉魚混養模式中,羅氏沼蝦主要是在池塘水體中下層活動,中華鱉生活在池塘底層和底泥中,鰱鱅魚在池塘水體上層活動,三者的生活空間重疊較少,相互影響程度較低。相比於單養羅氏沼蝦,其空間利用率明顯提高,能產出更多的水產品。

1.2 養殖品種特性互補

中華鱉是底層動物,經常在池塘底部活動並翻動底泥,有利於底泥中有害物質的釋放和揮發,促進有機物分解,減少對池塘水質的影響,降低了羅氏沼蝦病害的發生率。中華鱉還可以攝食病蝦和病魚,清除病害傳染源,減少羅氏沼蝦病害傳播。鰱鱅魚是濾食性魚類,以水體中的浮遊動物、浮游植物為食,可以控制池塘水體中的浮游植物數量,起到調節水質的作用。



2 池塘蝦鱉魚生態混養技術要點

2.1 養殖池塘準備

2.1.1 池塘條件

蝦鱉魚混養模式以養殖羅氏沼蝦為主,因此池塘修建要能滿足羅氏沼蝦的生長需要。池塘面積一般以5 m×667 m為宜,塘內挖2~3 m寬環溝,溝深50~60 cm,每口池塘設置獨立進排水系統,進排水管口直徑160 mm,排水管設置3級排水孔,方便在養殖過程中保持不同深度的水位。池塘內田面和溝中約每16 m 2 栽種1株伊樂藻。沿池塘周邊鋪設40 cm高的石棉瓦或防逃網,防治中華鱉逃逸。

2.1.2 清塘消毒

養殖實施前,需抽乾池水,清除池中野雜魚,曝曬10~15 d後,每667 m 2 用150 kg 生石灰全池潑灑消毒。

2.1.3 調水肥水

在伊樂藻栽種前15天左右,向池塘中加注新水,保持在田面上20 cm左右,每667 m 2 池水中投入200 kg發酵豬糞,同時加入1 kg胺基酸肥水膏,肥水培藻。伊樂藻栽種後,在每株水草根部旁底泥中加入50 g複合肥料,以促進水草生長。

2.2 苗種投放

2.2.1 苗種選擇

池塘中投放羅氏沼蝦、中華鱉和鰱鱅魚苗種要嚴格挑選,選擇個體健壯、體色正常、體表無傷、規格一致、反應靈敏的苗種,中華鱉規格為200~300 g/只,鰱鱅魚規格為50~80 g/尾。

2.2.2 投放時間

羅氏沼蝦投放時間為4月中旬,在正規苗種場購入羅氏沼蝦蝦苗,蝦苗在667~1 334 m 2 的小池中暫養30 d左右,期間投餵蛋黃、茶麩、飼料等,待幼蝦長到2~3 cm時再進行分池。中華鱉投放時間為6月中旬,購入優質中華鱉幼鱉,在小池中暫養10~15 d,待羅氏沼蝦長至5~6 cm時,向池塘內投放幼鱉。鰱鱅魚投放時間為5月中旬,在蝦苗投入前投放鰱鱅魚魚種。

2.2.3 放養密度

該蝦鱉魚混養模式中以羅氏沼蝦為主,中華鱉、鰱鱅魚為輔,在不影響羅氏沼蝦產量的前提下,適當放養鱉和鰱鱅魚。羅氏沼蝦按4萬~5萬尾/667 m 2 的密度進行投放,中華鱉按60~80隻/667 m 2 的密度進行投放,鰱鱅魚按100尾/667 m 2 的密度進行投放。



2.3 養殖管理

2.3.1 水質管理

在養殖過程中,應每天堅持巡塘,觀察記錄水體顏色,及時判斷水中藻相變化,定期使用水質快速檢測試劑或水質分析儀對養殖水體的pH、氨氮、亞硝酸鹽、溶解氧等指標進行檢測。定期潑灑生石灰,每667 m 2 用量20 kg,調節水體pH值,使之保持在中性偏鹼性。定期潑灑光合細菌、硝化細菌、EM菌等微生物製劑,降低水中有機物含量,防止有害物質如氨氮、亞硝酸鹽的產生,改善水體環境 。在7—10月高溫季節,傍晚至第二天早上開啟增氧機,防止水中缺氧,白天如水中溶氧量偏低,也應及時開啟增氧機。

2.3.2 投餌管理

養殖期間,所投餵的蝦、鱉飼料應選擇品牌飼料,飼料存放時注意防潮以防飼料變質。飼料投餵堅持「四定」原則,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羅氏沼蝦的投餵以羅氏沼蝦配合飼料為主,輔以豆餅、豆粕。按照蝦的生長情況適時調整投餵量,投餵量為蝦重的4%~6%。每天8:00—9:00、17:00—18:00各投餵1次,如遇天氣、水質變化,應及時調整投餵時間和次數。投餵時沿池邊均勻拋灑飼料,在水草密集區,可增加飼料的投餵量 。

中華鱉在前期以中華鱉配合飼料進行投喂,在池塘周邊設立固定食台,密切觀察中華鱉吃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餵量,每天6:00—7:00、16:00—17:00各投餵1次。後期待羅氏沼蝦起捕後,可減少飼料的投喂,增加野雜魚、動物內臟等動物源餌料的投餵量 。

鰱鱅魚以水中浮游生物為食,當水體中肥度不足、浮游生物量下降時,應及時補充生物肥料,增加水體肥度,促進鰱鱅魚的生長 。

2.3.3 病害防治

在養殖過程中要病害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定期換水消毒,在飼料中添加大蒜素、多維等,增強蝦、鱉、魚體質。對於池塘中的死鱉、死魚要及時撈出,以免污染水質,並查找死亡原因,對症下藥,消除病源,避免蝦、鱉、魚交叉感染。做好飼料、豆餅、豆粕等投入物的儲存管理工作,嚴禁將受潮發霉的飼料投入到池塘中。定期對進水水源的水質進行檢測,確保進入池塘的水質安全、達標。



3 池塘蝦鱉魚生態混養應注意的問題

蝦鱉魚的生態混養主要是利用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水層、攝食習性,在生態位上進行了互補,實現了在養蝦過程中同時進行鱉、魚的養殖,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但是在養殖過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更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忽視了三者之間的制約關係和池塘承受能力。如果投放過多的中華鱉,會造成飼料投餵壓力增大,導致處於半飢餓狀態的鱉對蝦的攻擊、捕食頻率明顯增加,進而使得羅氏沼蝦的數量減少,產量下降,進而影響經濟效益。由於養殖羅氏沼蝦的池塘需要開挖淺溝,多數池塘都是由稻田改造而成,池塘大部分面積的水深只有50~60 cm,較淺的水位不適於大量魚類養殖,因此應結合池塘條件和攝食關係,適量投放中華鱉和鰱鱅魚是決定該養殖模式成功的重要因素。

羅氏沼蝦和中華鱉混養在池塘中,中華鱉會捕獲蝦為食,為了儘量減少鱉對蝦的影響,除控制中華鱉的放養密度外,在池塘中可以加大水草的栽種密度,使羅氏沼蝦能有更多的隱蔽場所,降低中華鱉對其的捕食率,但水草面積需控制在全池水面積的40%~50%。同時,可向池塘中投放螺螄,以調節水質,而且螺螄又可作為中華鱉的餌料。

池塘中的伊樂藻可以為羅氏沼蝦提供躲避處,幫助其脫殼,也能凈化水質,降低水質惡化風險,但水草會大量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使得水體偏瘦,浮游生物不能大量繁殖,影響蝦、魚的生長,因此需要定時對水體進行增肥,保證水體中浮游生物、藻類等的種類和數量。

在水草栽種之前,如果肥水培藻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極易造成水體透明度增加,池底的青苔孢子由於水溫回升和陽光照射,迅速萌發生長,使得池塘內青苔大量滋生。若青苔覆蓋水表面,會影響水中溶氧和陽光的通透性,對羅氏沼蝦、中華鱉的生長發育極為不利。如發生這樣的情況,可以採用人工撈取的方法去除青苔,同時可向池塘中潑灑腐殖酸鈉,既可以起到抑制青苔生長,又能對浮游生物和藻類的生長起到促進作用。當然,最好把前期肥水培藻工作做好做實,為蝦鱉魚的混養提供良好的條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