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尾巴偽裝成蜘蛛,令無數小鳥上當喪命,小鳥:太難了

柴祥榮家常菜 發佈 2020-01-03T14:35:34+00:00

蛛尾擬角蝰是直到2006年才確認的新物種,但其實早在1968年8月,美國科學家探險團隊來到伊朗西部,生物學家DanielR. Womochel和Anthony F. DeBlase在當地收集到一條蛛尾擬角蝰的標本。

大自然是個很神奇的世界,各種動物弱肉強食。在生存壓力下,它們也演化出了各種各樣的生存方式和裝備。如食草動物防禦屬性增加,那食肉動物的武器屬性也在相應增加,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間猶如一場軍備競賽。還有一些生物會另闢蹊徑,比如蛇在自然界是種很可怕的生物,那麼很多昆蟲就會想辦法讓自己看起像蛇——擬態。

既然有昆蟲假扮毒蛇,那有木有毒蛇假扮成昆蟲呢?還真有!——蛛尾擬角蝰!

如果你害怕蛇,又剛好害怕蜘蛛,兩者結合在一起的話會不會更怕呢?

蛛尾擬角蝰(Pseudocerastes urarachnoides),又叫「石膏蛇」、「羽毛蛇」,屬於蝰蛇科蝰蛇屬下的一種蛇,目前僅在伊朗西部沙漠發現,是伊朗獨一無二的物種。蛛尾擬角蝰主要以各種捕食蜘蛛的鳥類為食,通常棲息於石膏質的丘陵和高地上,身上鱗片多皺粗糙,體色灰白和當地環境相近。它們的體長在50-80厘米左右,雄性比雌性長。而尾巴上的鱗片,經過擬態演變後看起來像蜘蛛的腿,尖尾巴就像是蜘蛛的腹部。

ps:蛛尾擬角蝰屬於毒蛇(viper),至於是劇毒還是弱毒,沒有測試。

蛛尾擬角蝰是直到2006年才確認的新物種,但其實早在1968年8月,美國科學家探險團隊來到伊朗西部,生物學家Daniel R. Womochel和Anthony F. DeBlase在當地收集到一條蛛尾擬角蝰的標本。但是當時樣本數太少了,科學家也沒有見過這種蛇。加上以當時的技術,無法判斷蛛尾擬角蝰尾巴是基因突變造成還是病變造成的腫瘤,或者是蜘蛛和蛇的共生方式?於是科學家就當成「個案」處理,被帶回了美國(現在存放在美國芝加哥的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

不過只要夠突出,老天爺絕對不會埋沒你的。後來在2003年,科學家偶爾發現一條活的蛛尾擬角蝰,還觀察到它的捕食過程,引發很多學界的興趣。於是很多爬行和兩棲專家紛紛前往伊朗西部尋找蛛尾擬角蝰,隨後在2006年,蛛尾擬角蝰被確認為新物種。

為何蛛尾擬角蝰的尾巴要長成這樣?

科學家認為是一種特地環境下進化的「誘餌」策略,屬於攻擊擬態(Aggressive mimicry)。資料顯示,自然界的擬態分有三種:貝氏擬態、穆氏擬態、進攻性擬態,「貝氏」屬於防禦性擬態,如很多昆蟲偽裝成毒蛇的樣子。「穆氏」屬於防禦帶教訓的,如捕食者從一次失敗的捕獵中很快認識到獵物有毒。而攻擊擬態則是擬態成為無害的物種或某種動物的食物來以吸引獵物上鉤。

在BBC最新的紀錄片里《七個世界,一個星球》里就拍到蛛尾擬角蝰捕食的片段:山洞裡的蛛尾擬角蝰輕輕晃動自己的尾巴,晃啊晃、晃啊晃,仿佛就像一隻蜘蛛在活動。遷徙中的候鳥停靠附近樹上休息,看到了蛛尾擬角蝰尾巴偽裝成的「蜘蛛」,最終忍受不住誘惑飛了過去,被蓄謀已久的蛛尾擬角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口咬住,鳥……卒!

小鳥:這誰看得出來,太難了!

還有一隻飢餓的伯勞鳥也上當看到了「蜘蛛」,也飛了過去想填飽下肚子。沒想蛛尾擬角蝰一擊不中,而伯勞鳥還傻愣愣的看中,仍不死心捕捉視野里的「蜘蛛」,二次啄食時被蛛尾擬角蝰咬住頭部,所幸經過掙扎後逃脫,撿回鳥命。

由於發現蛛尾擬角蝰的數量太少了,科學家並沒有觀察到蛛尾擬角蝰的生長過程,所以並不清楚它的尾巴構造中的蜘蛛形狀是出生就有,還是蛻皮後慢慢形成。

其實自然界的擬態高手有很多,如章魚、變色龍等,而擬態行為也多數出現在昆蟲綱生物身上。你蛛尾擬角蝰作為一條毒蛇竟然也來玩擬態,真是太不要臉了吧。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大自然永恆不變的法則,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