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物種數量越少 捕食者攻擊越頻繁

光明科普 發佈 2020-04-01T12:07:07+00:00

研究結果挑戰了之前的假設,新結論認為捕食者攻擊與大洋魚類的物種數量是呈負相關的。他們發現,溫帶地區的捕食者攻擊比赤道周圍更頻繁,且這種模式不隨時間改變,在四個洋盆中均一致。

科技日報北京3月31日電(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1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指出,鯊魚、金槍魚、旗魚、馬林魚這類大宗魚類在溫帶地區海洋的捕食行為比在赤道附近更多。研究結果挑戰了之前的假設,新結論認為捕食者攻擊與大洋魚類的物種數量是呈負相關的。

對生物多樣性進行研究和保護,是當前全球密切關注的問題。因為環境危機兩個彼此息息相關的要素,就是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科學家們一直試圖進一步了解各種類生物的行為與多樣性之間的關係,從而更好地加以利用。

此前研究認為,越接近赤道,陸地和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常常也更高。不過,對陸地生態系統的研究發現,關於種間作用在赤道附近最強的證據並不一致。同時,我們對於大洋中種間作用的地理差異也了解得不多。

此次,瑞士伯爾尼大學科學家馬力尤斯·羅伊斯提及其同事,分析了1960年至2014年的中上層(大洋)延繩釣數據集,數據集記錄了大宗魚類捕食者對帶餌繩的逾9億次攻擊。他們發現,溫帶地區(大致在南北緯30°—60°度之間的中緯度帶)的捕食者攻擊比赤道周圍更頻繁,且這種模式不隨時間改變,在四個洋盆中均一致。中上層魚類的捕食行為在靠近兩極處再次減少,而兩極的捕食者主要是海洋哺乳動物、海鳥和深海魚類。

最新的研究結果挑戰了之前的假設——即認為赤道附近的捕食行為最多,且捕食行為與魚類物種多樣性呈正相關。因為以最新調查來看,捕食者攻擊與魚類物種數量是呈負相關的。

因此,這些結果有助於解釋一項最近的研究發現,即海洋魚類的物種形成率(新的不同物種的形成)在遠離赤道處會增加,因為此前有研究指出,種間作用可以促進物種形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