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有兩大天王,一位享譽江湖,一位名不副實

燦爛海灘 發佈 2020-03-07T23:11:02+00:00

他們來自敵對陣營,一位是綠林好漢的魁首,一位是官軍中的高級將領。在宋代無名氏所撰《大宋宣和遺事》中,晁蓋就已經出現,他是鄆城縣石碣村人,因劫取了北京留守梁師寶送給蔡太師的十萬貫金珠和珍寶遭到朝廷通緝,最終前往太行山的梁山濼落草為寇。

對於「天王」一詞的來由,歷來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這個詞來自於古代印度神話,也有人說它很早就在我國古典典籍中出現。但不管哪種解釋,都體現出這個詞的與眾不同之處,都是身份高貴的代名詞。用這個詞作為人物的綽號,顯然是為了體現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在《水滸傳》中,以「天王」為綽號的人物僅有兩位。他們來自敵對陣營,一位是綠林好漢的魁首,一位是官軍中的高級將領。不過,從兩人的表現來看,一位享譽江湖,另一位則名不副實。本文根據小說的描述,對這兩位人物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第一位:托塔天王晁蓋。晁蓋這個人物,並非是《水滸傳》作者杜撰而出,而是在宋元時期的話本中已有出現。在宋代無名氏所撰《大宋宣和遺事》中,晁蓋就已經出現,他是鄆城縣石碣村人,因劫取了北京留守梁師寶送給蔡太師的十萬貫金珠和珍寶遭到朝廷通緝,最終前往太行山的梁山濼落草為寇。在該書中,晁蓋的綽號名為「鐵天王」。

而在宋代龔開所撰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晁蓋這個名字也赫然在列。他在三十六人中排名第三十三位,綽號也是「鐵天王」。從水滸故事的發展來看,《水滸傳》作者顯然是受到了這兩本書的影響,保留在晁蓋「天王」的綽號,僅僅是原本的「鐵天王」改成了「托塔天王」。同時,作者對晁蓋這一人物進行介紹時,還專門對這一綽號的來由做了一番解釋。

晁蓋在《水滸傳》中是一個性格鮮明、特點突出的人物形象。他以仗義疏財、義薄雲天、嫉惡如仇、專愛結交天下好漢而聞名江湖。因此,劉唐和公孫勝才會不遠千里前來告之生辰綱之事。晁蓋一口應允,隨即與吳用等人商議劫取的具體行動方案。當遭到朝廷追殺時,他與眾兄弟一起奮起反抗,然後上了梁山。此後,林沖火併王倫,晁蓋也因此成為梁山的第二任寨主。

在晁蓋的領導下,梁山接納了眾多的英雄好漢,事業蒸蒸日上。得知宋江即將被官府處斬,晁蓋不畏艱險,親自率領梁山眾兄弟在江州劫法場,將宋江救出。這一切都是晁蓋能力的體現。

不過,晁蓋也存在一些缺陷。他並沒有擺脫強盜的稟性。在擔任梁山寨主後,依然沿用了王倫的方法,搶劫來往客商,只是下令不得傷及性命。同時,他勇猛有餘而智謀不足。曾頭市一戰,身為一寨之主的他竟然以身犯險,最終中箭身亡。他的死,也導致了梁山日後的悲劇。

第二位:李天王李成。與晁蓋這位「天王」來自宋元話本不同,李成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據《揮塵後錄》和《三朝北盟會編》載,李成原本是縱橫於江淮一代的巨寇,實力不俗。為了消滅李成,朝廷曾派岳飛出兵征討。作者將這樣一位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寫進《水滸傳》中並冠以「天王」的綽號,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李成在《水滸傳》中的表現卻完全配不上他的綽號。儘管他擔任大名府留守梁中書手下的都監,有萬夫不當之勇,但在戰場上的表現卻拙劣不堪。梁山攻打大名府期間,他大言不慚,聲稱要將梁山賊寇全殲。但首次交戰,便被梁山擊敗。此後,他又貿然出擊,中了梁山的埋伏,傷亡慘重,只能落荒而逃。最終,李成未能守住大名府,只好與梁中書一起逃到了東京,毫無「天王」的氣概和本領。


參考書籍:《水滸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