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創作就是不停地顛覆(上篇) | 福利

華章心理 發佈 2019-12-19T01:56:18+00:00

「我的想像力很難離開地面,而您的想像世界卻總是在天空之上。」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對宮崎駿的讚譽,應該也是動畫迷的心聲。01 不管怎樣,先畫起來從《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到《起風了》,宮崎駿單獨執導了11部動畫長片,歷時30餘年。

「我的想像力很難離開地面,而您的想像世界卻總是在天空之上。」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對宮崎駿的讚譽,應該也是動畫迷的心聲。

01 不管怎樣,先畫起來

從《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到《起風了》,宮崎駿單獨執導了11部動畫長片,歷時30餘年。從孩童到耄耋老者,畫畫陪伴了宮崎駿生命中的絕大部分時間。

他在與動畫相伴的時光里結婚、生子,在事業上走出低谷,摘取榮耀,獲得自信,可在生活里,卻成了「充滿懊悔的父親」。他說:「我只知道工作,根本就是工作過度的父親,我沒有帶給他們任何陰影,但在家裡也沒有任何存在感。」

宮崎駿的想像力並未枯竭,可是如何把它們具象化,以栩栩如生的動態呈現在畫面上,卻是對體能的挑戰,他不想告別,可是不得不與日漸衰老的身體妥協。

他一直堅持手繪動畫,畫筆從HB換成了5B,即便在理療按摩的幫助下,每日能堅持的作畫時間還是從以前的1/3降到1/5,不斷遞減。

他把自己限定在工作室半徑不超過3米的空間裡作畫,在精神的高度集中里感受大腦的灼燒,所以勒令自己從跨出大門那一刻開始,就絕對不再考慮工作上的事情。他自我訓練了一套減壓方法:「回家的路上我數巴士,盯著馬路那頭,一心一意地數,如果達到一定數量,就認為每天做的事都是正確的。」

不管怎樣,先畫起來。這是宮崎駿的創作方式:「不從故事情節出發,先把想要表達的場景通過圖畫表現出來。」「不停地畫,越多越好。畫夠了,—個世界便成形了。」「藉由想像力、技術,以及所有磨鍊技藝的過程,你的題材會漸次成『形』。

就算它現在顯得曖昧不明,或只是一個朦朧的憧憬也沒關係。只要擁有想要表達的目標,那就是一切的開始。」比起邏輯,他更仰仗靈感,故事結構在平衡感上的缺陷,反而成就了宮崎駿影片的特色,因為靈感和想像力,才是不可言說的天賦。作為觀眾,除了嘆服,還有什麼話好說呢?

他說自己就是「電影的奴隸」,他的心愿是「娛樂於人」。「只有讓大家感受到娛樂,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價值獲得承認。」他以動畫作為自己並不快樂的童年的心理補償,傳達出的訊息卻是生之禮讚。

不管怎樣,都要用力活下去,這是宮崎駿的影片中永恆的主題。他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夠喚起潛藏在孩子們心中的堅韌,令他們有所改變,像《千與千尋》的主角荻野千尋那樣,最終發掘出自己「不被吞噬的力量」。「生存就是生命體在發展中保持平衡的方法,為了保持平衡,就必須做一些努力。」

02 我們有的只是野心,或者說是希望

「我認為創作動畫就是在創造一個虛構的世界。那個世界能撫慰受現實壓迫的心靈,激勵萎靡的意志,能化解紊亂的情感,使觀者擁有平緩輕快的心情,以及受到凈化後的澄明心境。」

在吉卜力工作室里系上作畫用的圍裙,宮崎駿看起來既像傳統的手工匠人,又像動畫片里有魔法的老爺爺。

摯友高畑勛曾戲謔說,「每一頂帽子都必須是特大號」才能裝下宮崎駿的頭,或許是因為頭特別大,鬚髮皆白、戴著大黑框眼鏡的宮崎駿,親切又有些卡通,這也是動畫迷眼中,動漫大師宮崎駿的標準像——他成名晚。

動畫電影導演、製作人高畑勛

大學畢業進入東映動畫公司,宮崎駿才正式涉足動畫業。動畫師,就是「讓圖畫動起來的畫師」,他們是支撐日本龐大動漫產業的基石。成名之後的宮崎駿這樣勾勒動畫師的群像:「平均年齡很低」「特徵是善良和貧窮」「大多數人是按件計酬」「有人甚至無力投保國民年金和健康保險」。

年輕時的宮崎駿太想創作出「只屬於自己的作品」,能夠「讓大家從心中感受到快樂」的作品,以此回應母親對他人生的希冀。

終於,《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到來了。宮崎駿不僅擔任導演,還負責腳本和分鏡。30多年前的片子,現在重看,那種幽默、輕快和奇思妙想,依舊能讓人會心一笑。

影片開場的幾段追車戲,據說曾經在坎城電影節上被史匹柏讚譽為「電影歷史上最完美的追車戲」。這部動畫長片,以獨特的風格獲得了影評家們的青睞,摘取了日本動畫界一流的獎項—大藤信郎獎。

可是,影評人並不能代表市場。影院裡空蕩蕩的座位,宣告了宮崎駿處女作的失敗,此後3年,他沒有接到任何片約。身為動畫師的野心和希望,在宮崎駿的不惑之年,遭受重創。

03 從模仿開始,我不能接受

為什麼要進入動畫業?這是宮崎駿成名後曾被人反覆追問的問題。他與漫畫的邂逅,經由不同方式的敘述,成為命運的必然。宮崎駿1941年出生在東京,自小腸胃虛弱,被醫生斷言活不過20歲。

6歲那年,母親又罹患肺結核病倒。他總是班級賽跑落在最後的那個人,又早早被切斷了向母親撒嬌的可能,一邊努力成為不用大人操心的乖孩子,一邊卻是揮之不去的自卑和壓抑。

漫畫讓宮崎駿尋找到了慰藉,「自我意識的脆弱部分得以獲得支撐」。漫畫家手冢治蟲的作品是他的最愛,他覺得從鐵臂阿童木的初版開始,手冢的作品就「攜裹了深深的悲劇性,令孩子們的心不寒而慄,那對我們而言是一種魅力」。

「當時我覺得,這個人應該詳知世界許多的秘密。」宮崎駿說,他是藉由手冢先生的漫畫,填補了「存在於自我意識和現實之間的鴻溝」。

當他拿起畫筆,卻發現自己早已深受手冢治蟲的影響:「我不記得自己曾經想模仿他,其實也不像。但我畫出來的東西卻常常被人家說很像手冢先生,這話聽起來實在是一種侮辱。儘管有人認為不妨從模仿開始,我卻不能接受。」

他把自己多年來收藏在五斗櫃里的塗鴉全部找出來燒掉,完成儀式感般的決絕,然後到中學美術老師佐藤先生家裡學畫,從素描和構圖的基礎項目學起。

《懸崖上的金魚姬》手稿

他覺得自己真正能擺脫手冢治蟲的影響,是從進入東映動畫開始。「公司里另有一派不同的方式,它讓我明白,我只要照自己的心性去做個動畫師就可以了,動畫師並不是要通過筆下的人物去表現自己的風格,而是要讓筆下的人物在動作間展現演技,因此我要面對的問題乃是對於動態的追求,不知不覺間,我畫得像誰就一點都不重要了。」

這種訓練,是他日後成功的基石,高畑勛評價宮崎駿說:「他能夠利用視覺上的效果,努力地將眼看就要露出破綻的作品給拉回來,而賦予作品一個精彩的結局。」

「這其中其實含有他堅強的理想主義和某種平衡感。」「他所依恃的並不是理念上的機會主義,而是把自己在影像方面的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將具有真實感的行為和決定性的瞬間加以體現並累積起來。」「他有豐富的構思力和旺盛的好奇心,以及產生精彩幻覺的超高想像力。」

04 以懷抱「願景」的心情打造新漫畫

不惑之年的宮崎駿拿著厚厚的畫稿,輾轉於各個電視台,在業界功利的冷漠裡毛遂自薦。「那時就想,自己不能這樣爛掉,我就是喜歡動畫。」他想講述的故事,有猞猁與人間公主墜入情網,有森林妖怪大顯身手,有空中浮城。

這些分別是後來《幽靈公主》《龍貓》和《天空之城》的雛形,只是都與當時的科幻主流格格不入。「題材陳腐,沒有票房」「一股子馬糞臭」,他就這樣被拒絕、貶低和嫌棄。

宮崎駿的另一位摯友,後來與他在吉卜力共事的金牌製作人鈴木敏夫,在這時候出現並施以援手。1981年,鈴木敏夫擔任了德間書店旗下老牌動畫月刊Animaga的總編,在8月號的Animaga推出了第一個宮崎駿特輯。

1982年2月,宮崎駿的《風之谷》開始在Animaga上連載。誰也沒有想到,《風之谷》會成為大河劇般的漫長創作,59回的連載用了5年,加上前後幾次中斷暫停的時間,一共是13年。漫畫連載一年之後,德間書店願意出資,把它搬上大銀幕,由宮崎駿來做導演,製片人是高畑勛。

電影《風之谷》劇照

1984年3月,劇場版《風之谷》公映。這一次,影評人的讚許終於與市場的認可度合拍了,《風之谷》的觀眾數量突破了91萬人次。《風之谷》甚至被《電影旬報》列為1984年十佳影片的第7位。

也有研究者認為,在日本動畫史上,《風之谷》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讓動畫片贏得了作為電影才能擁有的評價,從而大幅度拓寬了動畫片的觀眾層和觀賞年齡層」。

《風之谷》是宮崎駿「以懷抱『願景』的心情打造出來,而不是說明『現實就是如此』的作品」。他覺得,人都是「懷著進退兩難的心情,活在這個進退兩難的現實社會裡」,而漫畫電影恰好是「最能疏解心情,使人愉快、神清氣爽的東西」,在這個虛構的世界裡,「

人們才能擺脫現實,喚起深藏在內心的願望和憧憬,整個人也將變得溫柔而勇敢」。所以,「創作動畫就是在創造一個虛構的世界。那個世界能撫慰受現實壓迫的心靈,激勵萎靡的意志,化解紊亂的情感,使觀者擁有平緩輕快的心情,以及受到凈化後的澄明心境」。

《風之谷》被動畫界看作是一個時代的分野,低劣作品在有誠意的佳作面前無地自容,宮崎駿所堅持的動畫理念和精益求精的製作方式,成為動畫片「正統道路」的代表。

文章選自《守破離:一流日本匠人精神的修煉》

- 福利贈書 -

評論區留言,說一說:你最喜歡的宮崎駿電影是哪一部?為什麼喜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