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城市化:從鄉村到市鎮,脫離農業的城市經濟

歷史的無盡之森 發佈 2020-01-13T04:33:32+00:00

西歐可以說是歐亞大陸文明圈裡最早開始真正意義上進行"城市化"的地區——即大量人口向著城市涌流,農村漸漸的開始荒蕪,城市則變得擁擠不堪,人口爆炸(這也是大瘟疫之所以能在歐洲破壞力驚人的最重要原因,城市人口密度過大,衛生處理就非常難辦,瘟疫一旦爆發那麼連控制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西歐可以說是歐亞大陸文明圈裡最早開始真正意義上進行"城市化"的地區——即大量人口向著城市涌流,農村漸漸的開始荒蕪,城市則變得擁擠不堪,人口爆炸(這也是大瘟疫之所以能在歐洲破壞力驚人的最重要原因,城市人口密度過大,衛生處理就非常難辦,瘟疫一旦爆發那麼連控制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工業革命與工業化之所以能在西歐最早出現萌芽其根本原因也是人的問題,大量的城市人口使得廉價勞動力十分集中且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早期歐洲的工業化是以手工工場的形式發展而來的,要是沒有聚集在城市中和其周邊的大量人口,那麼工業化乃至之後的工業革命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從鄉村到市鎮的人口涌流

早期中世紀(5世紀—11世紀)西歐城市的人口較少,當時的城市人口最多也就是幾萬人,少點的城市有個幾千人就已經不錯了。這裡面有一個比值就是百分之十,如果低於百分之十,那麼這城市化水平可以說就是等於沒有。早期中世紀西歐城市人口的平均比例甚低均沒有超過百分之十,只有英格蘭地區(注意這裡說的是英格蘭,不包括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不是現在的英國)。英格蘭地區在中世紀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於歐洲其他地區原因也是很直接的。

第一:人口少,在人口極少的情況之下,大部分老百姓就會選擇到人口較多且基礎設施相對健全的城市生活,如果繼續留在人煙稀少的鄉村,那麼無論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來說那都是非常不便的,找個牧師做個彌撒估計都得提前預約半個月。第二,英格蘭地區的土地和耕地難以耕種,說白了就是用人力壓根就別想翻得動土,所以英格蘭地區的領主和莊園主一方面要保留一些農民為自己服務更重要的是不斷地購買和生產騾子、耕牛和重型犁耙的農業用具。這一方面導致他們所需要的農民並不多,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英格蘭地區農業一直不發達,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口自然會向著城市和市鎮涌流。

而到了中世紀盛期,也就是11 世紀到14 世紀大瘟疫爆發前,整個歐洲的城市人口開始擴大,而且比例都慢慢的超過了百分之十。在尼德蘭、倫巴第、托斯卡那地區,城市人口在當時是最為集中的。

在城市這個問題上,西歐中世紀城市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規模在5000人左右的城市(這些城市都修築有城堡屬於一種封閉性的城市),另一種是"市鎮"這也屬於城市之一,但是它們並不是在城堡或者舊的羅馬城市上發展而來的,其軍事用途也比較低,所以這些市鎮基本上不修城牆,也不建立什麼防禦工事,它們純粹服務於經濟。市鎮會從附近的鄉村採購並囤積大量的產品(比如鐵礦石、小麥)並對其中的一些進行加工,鐵礦石要加工成鐵塊,小麥可以放在地窖里存著,或者做成酒精。

市鎮平均一周到一個月就會進行一次"開市"(說白了就是貨進完了,加工也完成了),這個時候歐洲各個地區大量的行商就會跑到這些市鎮來採購物資,並且賣到其他地區來賺個差價。

在城市和市鎮的數量上,英格蘭地區可以說是發展的最快的,數量也是最多最密集的。到了中世紀盛期結束,英格蘭和威爾斯,獲得特許狀的城市數量約為618 個(要注意,很多商業市鎮人口也是十分密集的,其數量更多,但它們都沒有領主和國王所頒發的特許狀),其中英格蘭為 531 個,威爾斯為 87 個。再次強調,這不是現在的英國而僅僅是英格蘭地區,在那麼一片彈丸之地中,這個城市數量可以說已經是比較可怕的了。

中世紀的西歐實行領主制,領主的領地既有村莊和莊園,也有由他們自己建立的規模一般小於王室城市的領主城市 ( seigniorial borough) 以及中世紀晚期在某些原始工業化地區由村莊和莊園自發轉變的市鎮 ( market town) 。

與其他城市相比,這兩類城市的占地面積比較小,領主城市屬於一種小城市,但它們都修建有城堡,有一定的軍事價值,所以都能得到國王所頒發的特許狀 。而那些沒有特許狀的,說白了就是沒有軍事價值而只有商業價值的,就是市鎮了。但是也不要小瞧這些市鎮,一個市鎮的人口在其開市的時候人口超過3萬人幾乎是不成問題的,平常也至少能有1萬左右的固定居民(這些人大部分是工匠和坐商,也就是坐地商人)。

而且,在這些市鎮周邊全都是些加工磨坊和製作鐵器的手工工場,這些人也在市鎮周邊居住,因為他們隨時都要把自己的產品賣到市鎮中,這樣算起來這些小規模市鎮及其周邊的常駐人口怕不是要突破5萬這個數字,而且因為這樣的市鎮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的,所以中世紀早期到盛期的城市化基本就是在這些地方進行的。

反觀那些獲得了特許狀的領主城市和大城市,它們的優勢僅僅限於擁有法律和經濟特權,而這兩者說穿了還是源於其有軍事價值,中世紀歐洲的大貴族和領主基本都是軍人,它們對一個地區是否具備軍事價值問題上是極端看中的。但這些城市即便有了"特許狀"但它們也基本都位於兵家必爭之地,一般老百姓打死也不願意到這些地方去。這就直接導致了一個問題——領主城市和王室城市雖然有工商業和市場的存在,但它們的人口至少在13世紀之前都非常的少一般都是在2到5千人之內(巴黎倫敦這類除外)。

但是,隨著後來貿易的發展以及手工工場的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就是產量的激增和出口、進口數量變得越來越大。大的商人和手工工場主因為特許狀城市擁有法律和經濟特權也逐漸將他們的資產和工場向著這些王室城市和領主城市遷移。發展到最後,這些地方的人口也開始瘋狂上漲(這就是歐洲大瘟疫之所以難以控制的最主要原因),因為人家修建的時候是按照幾千人最多一萬人的規模建立的,而你一下子衝過來五六萬甚至十多萬人,那直接就難辦了。

主要的經濟活動

西歐的城市和市鎮的經濟相較於西亞和東亞地區是十分獨特的,它們的主導產業是工商業。因此,所有這類城市和市鎮的經濟和社會特點都非常接近。說白了,它們很大程度上是不依賴鄉村的,它們是一個獨立的集生產與出口為一體的單位。

這裡面比較重要的產業有:食品、飲料和服裝的生產、零售加工 (包括製鞋匠尤其是裁縫)、更重要的還有金屬冶煉和武器製造,後者是德意志一代市鎮和城市在中世紀的的經濟支柱。而他們的的主要刻服務對象則是大領主和鄉村(大量的農業用具、衣物以及酒和醃製肉類所必須的香料甚至皮紙都要從城市和市鎮購買)。尤其到了中世紀盛期,大規模的戰爭(這裡指的就是各種十字軍)直接刺激了這些市鎮和城市的發展,所有的武器統統只能在這些地方加工生產並賣出,大宗的糧食交易、運送士兵和糧草的船隻也只能在城市和市鎮生產。

反觀鄉村,中世紀鄉村的人口規模一般都是 800到1000人左右。而且即便是鄉村也存在著二三十種職業的分工,從事這些職業的工匠和小商人同時也是負責耕種少量耕地、草地、菜園和茅舍。說穿了,他們的主要收入還是非農業收入。這就導致了,這些鄉村發展的最後歸宿還是工業或商業市鎮,人口到最後也是越來越多。

在東盎格利亞、尼德蘭和德意志一代區,工業村莊 ( industrial village) 在大瘟疫爆發前如雨後春筍般地迅速擴散。刺激這些工業村莊(這裡要指出的是,這個工業是手工工場和早期工業作坊而非現代意義上的工業)發展的行業通常是毛紡織業,金屬工業尤其是金屬製品的生產銷售。專業化的工業生產者大量集中存在這些工業化村莊中,這又進一步的吸引人口進入到這些村莊中,最後他們就會變為擁有大量人口的市鎮或是小城市。

結語:

中世紀早期到盛期,是中世紀人口向城市涌流的一個重要階段,這種城市化最後因為十四世紀大瘟疫的爆發而被打斷。而大瘟疫過後,歐洲的城市化趨勢不減反增,鄉村地區幾乎都成了荒地,各大城市的人口較瘟疫爆發之前更為集中。

這裡面的原因其實也不複雜,本質上整個西歐的糧食生產要依賴於法國南部大量的小麥,這些農產品是要賣到全歐洲的,沒有商業市鎮根本不可行。還有,對外擴張也是個問題,大的領主和國王在進行軍事物資採購的時候也只能在城市和市鎮進行,因為只有這些地方才能有大量的貨物以便於戰爭所需的大宗貿易。總而言之原因太多,在這裡只能略說一二了。

參考文獻:

中世紀英國城市人口估算

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 of Britain

English and French Towns in Feudal Society: A Comparative Study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