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明清私家園林植物配置

景致園林景觀 發佈 2020-01-29T19:33:34+00:00

中國崇尚自然的概念源於老莊哲學,渴望逃避現實,遠離充滿鬥爭的社會,追求自然、適宜、淡泊、寧靜的生活情趣和無為的人生哲理。縱觀中國造園史,不難發現,中國古典園林,尤其是私家園林,植物都是構成園林意境空間必不可少的要素。


中國崇尚自然的概念源於老莊哲學,渴望逃避現實,遠離充滿鬥爭的社會,追求自然、適宜、淡泊、寧靜的生活情趣和無為的人生哲理。這種人生哲學表現在審美情趣上,是追求一種文人所特有的恬靜淡雅、浪漫飄逸的風度,質樸無華的氣質和情操,乃至隱身山林、復歸自然,尋找天人合一的慰藉與共鳴。



中國古典園林正是在這種哲學思想體系的支撐與影響下產生的。縱觀中國造園史,不難發現,中國古典園林,尤其是私家園林,植物都是構成園林意境空間必不可少的要素。隨著時代的發展,造園的素材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園林的規模大小各異,但都離不開植物這一重要的成景元素。



明清私家園林中諸多景觀的形成與植物的合理配置有著直接聯繫。如拙政園中的枇杷園、遠香堂、玉蘭堂、留聽閣、聽雨軒等均直接以觀賞花木為主題,因借花木之姿而間接抒發心中情趣。中國古典園林不僅是一種視覺觀賞藝術,也同時涉及到聽覺、嗅覺等。風雨本無聲,只是風吹他物、雨擊地面才產生聲響,園林中利用植物與風、雨的巧妙配合就更能生動地表現風雨的聲響魅力。拙政園的"留聽閣"可領略李商隱"留得殘荷聽雨聲"之情,也體現了荷葉的"聽雨"功能;"聽雨軒"取"雨打芭蕉淅瀝瀝"之意,亦是借雨打芭蕉而產生的聲響效果來渲染雨景氣氛的;香味,使人倍感身心爽朗,將香花用於園林造景,更可以悅性怡情,倍增遊興。蘇州留園的"聞木樨香",因其遍植"一秋三度送天香"的桂花(蘇州人稱桂花為木樨),開花時節香氣襲人,意境十分優雅。這些,在中國園林中都能化為詩的意境而深深地感染著人。



中國古典園林中運用園林植物本身的姿態、季相變化和其它自然人工要素的結合,將其自身所涉及的文化和技術相結合,創造出中國古典園林所具有的獨特意境。而我國古典園林中的植物配置,真正的做到了"因地制宜":根據場合、具體條件的不同,與山、水、建築幾大造園要素有機結合,相映成趣。



拙政園聽雨軒 雨打芭蕉淅瀝瀝

在園林藝術中,植物不僅是綠化的材料,同時也是烘托萬紫千紅環境氛圍的重要渲染手段,這是中國人的崇本思想的體現,所以在描寫大自然的園林藝術中,就要求它的性質與自然相一致,四季變化,季相更替,給人以視覺和嗅覺等感知器官的觸動,這種春夏秋冬時令變化,雨雪陰晴氣候的變化都會改變空間的意境,並深深地影響到人的感受,而上述因素往往又多以花木為媒介間接發揮作用,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意境,扶疏萬竿、移竹當窗的妙趣,花氣襲人知驟暖的貼切,無一不讓人融入其中怡然自得。



留得殘荷聽雨聲

明清私家園林中注重通過植物配置體現空間和層次。花木與山體講究山比樹高,高大的喬木,嬌小的灌木,形成不同的遮擋視線,與古怪嶙峋的山體在一起,用以襯托山勢;水面配置植物,以保持必要的湖光天色、倒影鮫宮的景象觀賞為原則,在不妨礙美麗倒影的水面上,可配置些以花取勝的水生植物(常用荷花、睡蓮),但應團散不一(常將荷花缸栽後置入水中,以防肆意蔓延),配色協調。園林里較大的湖池溪灣,可隨形布置水生植物蒲草、蘆葦,高低參差,自成野趣。淵潭之處,關鍵在於周圍竹木濃蔭的籠罩;而瀑布岩崖,則宜配植松、楓、藤蔓之類,宛若山崖植被。水中藻類的配置是取得幽深靜謐的有效手段,且常可結合蓄養魚類,兼收綜合生態功效。



適宜的植物配置是融匯自然空間與建築空間最為靈動的手段。園林創作通過植物與建築兩者空間、體形的組合,調和建築與其所在的山水環境的關係,從而把整個園林景象統一在花紅柳綠的植物空間中,使人工美與自然美在共同的主題思想下取得和諧。



私家園林中建築比重較大,花木配置起烘托、陪襯作用。樹種的選擇應與建築風格相協調,樹形、色澤均需慎重考慮,屋角起翹外觀莊嚴,則宜用碩大喬木,水閣游廊配以榆、柳芭蕉,在色彩搭配方面,楓樹與粉牆黛瓦,白皮松、梧桐、槐樹配以青蔥飾以庭院,湖石與翠竹、梅等成了在白牆上的潑墨,妙趣橫生。



明清私家園林中的植物配置形式多呈孤植,群植。小院裡花木起到點綴,大院裡孤樹偏於一角,借其挺拔、蒼勁、古拙、裊娜多姿、盤根錯節或名貴裝飾院落。在某種情況下,茂密的樹木甚至在限定空間中擔任主要角色。例如當建築物比較稀疏、分散,以致不能有效地形成介面時,依靠密植的樹木則能補償建築的不足,而在限定空間中起主導作用。拙政園中部景區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這裡雖然也有幾棟建築,但終究因為彼此相距太遠而顯得稀稀落落,不能有效地起到限定空間的作用,在這裡,正是借茂密的樹木而彌補了建築的不足。枝繁葉茂的樹木,還可用來補償因介面高度不足而造成空間感不強的缺陷。例如建築或山石的高度有限,則有可能造成因介面的高度不夠而使人感到空間感不強。而廣種密植的喬木將可以在下半部較密實的介面之上再形成一段較稀疏的介面,從而有效地增強了空間感。



中國古典園林在植物配置的方面存在著局限性



  • 植物配置遵循原則上的局限

明清私家園林植物造景非常強調藝術性原則,很大程度上受到園主和造園家的文化背景和審美情趣的影響。對於現代園林設計師來講,挖掘其藝術和文化內涵,結合時代特徵,運用到現代設計中來有很大的借鑑作用。但時代的快速更替使中國造園體系中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城市的快速化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僅使人們意識到植物具有美化和觀賞功能,而且還看到了它的環境資源價值,如改善小氣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現代園林的植物配置要求設計師以人為本,結合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學等多學科設計相結合,綜合考慮其功能與效益,強調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植物配置的手法與形式上的欠缺

明清私家園林中的植物配置風格與整個園林風格保持一致,雖能讓人產生遐想自然美景的作用,但是隨著人們的審美意識的不斷改變已不能適應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明清私家園林中植物配置的形式有孤植、對植、叢植等形式,還有一些可循的規律性手法,如槐蔭當庭、移竹當窗、栽梅繞屋等。其局限性在現代園林植物配置形式多元化的趨勢中體現出來。現代園林設計手法的更新和植物材料選擇的多樣性,平面和垂直空間的相結合,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立體搭配賦予了園林植物更多的載體和功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