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翻修故宮,意外發現「地下宮殿」,證實600年前古書記載為真

兔大聖公社 發佈 2020-02-29T01:30:10+00:00

故宮,也叫紫禁城,在我們心中,故宮一直是建築藝術瑰寶,作為明清的皇家宮殿群,它歷經600多年風雨,仍然屹立不倒。

故宮,也叫紫禁城,在我們心中,故宮一直是建築藝術瑰寶,作為明清的皇家宮殿群,它歷經600多年風雨,仍然屹立不倒。不過明朝並不是第一個將都城定到北京的大一統王朝,早在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就下詔將燕京(今北京)改為陪都。

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取好了「元」的國號,第二年就把都城遷到了原先的陪都,並且將它改名為「大都」。為了興建皇宮,元朝的工匠也花費了很多功夫,元朝的皇城是以太液池為中心的,而不是以宮城軸線為基準、東西對稱。

其實這跟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習慣有很大關係,即使建起了非帳篷的宮城,這樣的風俗依然保留了一點痕跡。不過,雖然馬可波羅來中國後寫了無數稱讚元皇宮的文字,但很長一段時間裡,元皇宮、元皇宮中軸線的具體所在,一直是未解之謎。

直到4年前,故宮被翻修時意外發現了「地下宮殿」,這才解開了謎團一角。在馬可波羅的筆下,元皇宮富麗堂皇,「......有一圈大理石的平台......美麗的柱墩和欄杆。大殿和房間都裝飾有雕刻和鍍金的龍......屋頂也布置得金碧輝煌,琳琅滿目。」

這只是馬可波羅眾多讚美之詞的冰山一角。2016年考古發掘的「元明清三朝宮殿疊層式遺址」,原本是對故宮中的一條「行道」修復施工時發現了地下宮殿建築群,為了不破壞現有的建築,只能進行適當的試點搶救挖掘。

不過即便是這樣,出土的文物也證明了元皇宮與故宮基址關係緊密,像布紋瓦、琉璃瓦、黑釉白釉瓷片這些明顯帶有金元時期風格的地下「遺物」,都是在隆宗門西遺址、也就是故宮的隆宗門西廣場北側、內務府司值房南側發現的。

實際上,600多年前明代學者宋濂曾經奉朱元璋之命主持編纂《元史》二百一十卷,其中提到了元朝皇宮的基礎布局:「太液以東宮城為大內,南崇天門,北後載門為大內經緯。」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其實並非它最早的樣子。

公元1644年,也就是清軍入關的同一年,李自成雖然聲勢浩大地攻入了京城,但他很快在戰場上失利,退出明京城前防火焚燒紫禁城,僅有建極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等少量建築幸免於難,之後的紫禁城在清朝順治、康熙兩朝陸續重建起來。

這次考古發現了元代地層、元皇宮的建築遺址,神秘的元皇宮確實藏身於紫禁城之內,而「三疊層」的關係也依照歷史順序排列,最下層是元代夯土層、中間是明早期與明後期的建築遺留、最上面則是清中期的地面表層及地下建築遺留。

而元皇宮的位置、大致布局也與宋濂編纂的《元史》記載相差無幾,基本和明清紫禁城上下重疊,只不過元朝的宮城稍微偏北一些。所以,故宮的規模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大」,歷史還要悠久,如果把地下的古老建築群也算進去,故宮的形象將變得更加「三維立體」起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