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想看清一個人的內心,只需要看看他的購物習慣就夠了

第一心理 發佈 2020-04-15T11:55:09+00:00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Spent:Sex,Evolution,and Consumer Behavior》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如果被人問到:「你有什麼購物習慣?」

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一般都會認為發問者大概是個市場營銷部的調研員,而極少想到對方有窺探自己心理的打算。

但事實上,人們對外界的感知其實是自己內心看法的投射,故此,通過觀察一個人的相關行為,便可得知此人的內心狀況。

而購物這個活動,又非常適合於觀察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購物成癮

德國有研究顯示,致使購物成癮的一大原因是,購物時會產生良好體驗,以及這種體驗會激發自信感。

試想,人們在服裝店等購物時,店內的導購都會選擇講購物者最希望聽到的話,以便於賣出商品,雖然大多數購物者都明白導購畢恭畢敬的真實原因,但他們在潛意識中依舊十分享受這種過程。這便是原因其一。

其二,購物會刺激人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這種神經遞質使人容易成癮。

多巴胺的主要作用是讓人感到愉悅和興奮,故人們在購物時感覺較為愉快。當過高的多巴胺水平突然下降到正常水平時,人們往往會有失落的感覺。

有研究表明,大多數購物者表示購物所帶來的快感不會持續超過一天。

故而,靠購物獲得愉悅感的人就會不斷買東西以維持顱內多巴胺的高水平。如菸酒或藥物等易讓人上癮的原因也大同小異。

英國喜劇男星拉塞爾·布蘭德(Russell Brand)在自己的作品《從癮君子到康復者》中提出如下觀點:「我們之所以會上癮,除了商家宣傳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沒能看透消費社會『我買,所以我快樂』的陷阱。」

換言之,所有的上癮行為,均是為滿足個人慾望而服務的,其潛在價值判斷均為「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我快樂」

因此,「以自我為中心」方是所有上癮行為的內核所在。

由此可見,那些購物上癮的人一直在試圖追求快感,他們的快樂並不來自於周邊人際關係,而這會為他們周圍的人包括他們自己帶來不愉快。

生活中,這類人需要大量關注,在談話時會努力讓話題僅圍繞自己展開,與這類人相處易讓人感到疲憊不堪。

面對此類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倘若可以迴避與他們的接觸,可以選擇切斷相關的聯繫。但如果無法迴避,設定界限則是很有必要的。

與這類人淺交即可,不必過多來往,且在交往中,只要不給他們任何回應,他們便會失去興趣。

懂得拒絕是與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相處最為重要的一條。

非理性購物

隨著電商的發展,衝動消費漸漸變為一個相當熱門的話題,在各種大型促銷活動前後,人們更加關注相關的事件。

《超市裡的原始人》一書是一本科普讀物,書中以進化心理學角度闡述、解釋了當代人各種消費行為。

書中最核心的觀點是:我們現在所有的心理機制,均在狩獵採集的原始時代形成,故理解現代人的心理,均要通過反觀原始人類的類似行為來進行解釋。

例如,某人買了一輛上百萬的豪華跑車,在明知此車並非物有所值,且油耗與維修保養成本更高的情況下,此人購買該跑車的目的何在?

倘若說是為了炫耀,可是此人僅在路上時才會開出跑車,平時跑車都在地下車庫停放,並不為旁人所圍觀,路上行駛時別人也難以得知車主身份,那買車之人的炫耀目標是誰?

事實上,從進化心理學角度探討該問題可知,此人僅是為炫耀給自己假象的小圈子。

由上文心理機制的形成理論可知,人的炫耀心理形成於狩獵採集時代。

彼時人們都生活在僅百餘人的小圈子裡,自然相關的炫耀群體即為這個圈子。

相應的心理機制便保留至今,故而人們的炫耀行為,其受眾實際上為自己的假象小圈子。

即使隨著社會變遷,原本可炫耀的消費品已不再具備相關的功能,但由於人類的心理機制仍舊處於原始社會狀態,所以依舊會用小圈子為標尺衡量自己的行為,從而滿足自己的炫耀慾望。

非理性消費可謂是人類一種天性。

而能克制天性者,則一定有著良好的理智與判斷能力。

此類人的克制不單單會體現在購物與消費方面,而是會體現在每一個需要做決定的事件上。這類人往往都有自己較為明確的想法和偏好,通常不會為原始衝動受影響。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pent:Sex,Evolution,and Consumer Behavior》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