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想不到,香蕉樹竟然是「草」不是「樹」,果實還天生帶籽

維達說 發佈 2020-04-22T19:52:16+00:00

在如今市場上的熱帶水果中,最「親民」的並不是在東南亞穩坐「熱帶水果之王」的榴槤,也不是全球產量名列前茅的椰子、芒果、菠蘿,而是一年四季均能見到的香蕉。

在如今市場上的熱帶水果中,最「親民」的並不是在東南亞穩坐「熱帶水果之王」的榴槤,也不是全球產量名列前茅的椰子、芒果、菠蘿,而是一年四季均能見到的香蕉。其「親民」的價格,甚至在北方比本地產的蘋果、梨子都要便宜。低價的底氣,來自它超過1.3億噸的全球產量,以及超過百年的國際貿易歷史。但如果有人問你,香蕉樹是樹還是草,是有籽還是無籽?相信很多人的回答是:香蕉是樹,而且無籽。但事實並非如此。

香蕉樹是「樹」還是「草」?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明確什麼是「樹」,什麼是「草」。其實我們通常所說的「樹」,在科學術語上稱之為「木本植物」,而「草」則是「草本植物」。其中木本植物的種類有喬木(如松、杉、楊樹等)、灌木(如茶樹、月季等)和木質藤本(如牡丹等),典型的特徵就是植物的根與莖因增粗生長形成有大量木質部,質地堅硬且一般直立,均為多年生,壽命長。

與之相對的草本植物則是根莖內木質部不發達,含木質化細胞少,支持力弱,具體表現就是草本植物體形通常較為矮小,莖幹軟弱多汁液,壽命較短,而且根據生命年限,可分為一年生(如牽牛花、小麥等)、二年生(如紫羅蘭、甜菜等)和多年生(如石竹、蓮藕等)。我們人類食用的糧食,如小麥、水稻、粟米、玉米、大麥、高粱等也都是草本植物。

然後我們再看香蕉「樹」的形體:植株叢生,無主根,具匐匍莖,矮型的高1.5—3.5米,高型植株的高度在4-5米;而且木質部不發達,其植莖由捲起來的葉柄構成,不分叉;莖幹上生長葉片、花和果實假莖均濃綠而帶黑斑,夏秋開花,穗狀花序下垂。完全不符合木本植物特有的木質部樹幹、樹枝及樹冠特徵,所以香蕉的科學歸類是多年生常綠大型草本單子葉植物。

此外香蕉「樹」雖然是多年生大型草本植物,但只是其植株地下部分的根狀莖為多年生,而地面部分的莖幹則為一年生,果實成熟後就會幹枯,不過會很快會從原根狀莖出長出新「樹」,所以採摘完香蕉後就需要把老去的香蕉「樹」砍倒。當然香蕉從一株細草長成能夠承重幾十斤果實的粗壯硬草,需要一年的時間,但由於香蕉林中的香蕉草處於不同的生長期,成熟時間被錯開,所以一年四季均會有源源不斷的香蕉採摘。

香蕉是「有籽」還是「無籽」?

香蕉「樹」作為多年生常綠大型草本單子葉植物的劃分,是相對木本植物而言,並不屬於植物學上的分類。它在植物分類學上,被劃歸在芭蕉科芭蕉屬,顯而易見,香蕉與芭蕉有著緊密的親緣關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在南宋詞人蔣捷意境優美的詩句,或許印證了古人只能見到野生芭蕉,而吃不到如今美味香蕉的歷史。

其實之所以如此,那是由於我們最常吃的香蕉,其祖先是野生的「小果野蕉」,一種生長在東南亞、紐幾內亞的芭蕉科草本植物,屬於香蕉中很少見的基因突變品種。這種野生「小果野蕉」,因為自身每條染色體有3個副本(即三倍體),而不是正常野蕉的兩個(即二倍體),無法完成正常的減數分裂,所以不能結籽(即不能進行有性繁殖)。後來經過幾個世紀的改良培育,無籽香蕉誕生了,最終成了如今全世界水果香蕉的祖先。

但隨之而來的是,這種無籽香蕉雖然被培育出一些不同的品種,但因為沒有種子,其基因全部來自這個「香蕉祖爺」,只能通過無性繁殖來傳宗接代(即靠扦插繁殖),這意味著不能利用基因的隨機重組去適應環境,抵禦病蟲害的侵襲。因而有專家推斷,再過幾十年,隨著基因多樣性低、物種退化等因素,極有可能導致這種香蕉大面積遭受侵害或絕種。

對於其他野生香蕉,就遠沒有這種無籽香蕉這麼誘人了:果實才幾厘米長,剝開皮還有一排排硌牙的硬籽,基本無法食用。而且香蕉的食用果肉其實也是一種特殊的漿果,是由內果皮和「胎座」發育而來,跟獼猴桃、葡萄等典型漿果一樣。由於香蕉的糖分可迅速轉化為葡萄糖被人體吸收,是一種快速補充能量的來源,而且作為一種高鉀食物,在可降低血壓的同時,強化肌力及肌耐力,因此頗受運動員的喜愛。此外香蕉進入人體所產生的物質,還能刺激神經系統,給人帶來歡樂、平靜及睡眠的信號,甚至還可鎮痛,因而又被稱為「快樂食品」。

於是數千年來,人們把香蕉等幾種芭蕉屬植物,帶到了亞洲、非洲和太平洋諸島的熱帶地區。在非洲,它們甚至和後到的木薯一起,成了人們的主要糧食(澱粉來源)。大航海時代後,香蕉又被引入中南美洲廣泛種植。如今隨著全球化的香蕉市場、以及與之配套的完善產業鏈,香蕉已成為第一種真正的全球性水果。

免責聲明:文中部分配圖引自網絡,如有版權請私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