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中美國陸軍嘗試性地舉動,改變了地面部隊的戰場機動性

西風軍事 發佈 2019-12-23T06:34:50+00:00

不過S-55更重要的設計變革,是採用發動機前置於機頭的獨特設計,故能充分運用整個後機身空間,有效擴大了貨艙容積,可運載10 名士兵或6 副擔架,因而成為第一款真正實用的運輸直升機,不僅同時被美國4 個軍種與30 多個外國用戶採用,超過1000 架的總產量,也比西科斯基此前幾款直升

韓戰中,美國陸軍嘗試性地將活塞動力的H-19C/D 投入實戰使用,給地面部隊的戰場機動性帶來戲劇性的改變。


1949 年11 月首飛的H-19, 是美軍第一款大量使用的通用運輸直升機,由西科斯基公司研製,內部編號為S-55。與西科斯基的前幾款產品如R-4(VS-316)、R-5(S-51)相較,R-4、R-5 等這些早期機型不僅動力有限,而且都採用動力系統後置於機艙後方的設計,去除發動機、傳動系統與油箱占用的空間後,可用的機艙空間所剩無幾。在動力不足與容積有限的雙重限制下,用途局限在觀測、聯絡以及簡單的搜救與傷員後撤等方面,難以用來運輸兵員或裝備。


▲ 韓戰中登場的西科斯基 S-55,是美軍第一款大量使用的通用運輸直升機。


為突破早期機型的限制,西科斯基在S-55 上引進了幾項新設計,首先是採用普萊特·惠特尼R-1430-57 星型活塞發動機作為動力來源,功率輸出比上一代S-51 採用的普惠R-985 增加20% ~ 30%,搭配直徑放大10% 的新主旋翼,讓S-55 擁有較S-51 高出50%以上的最大起飛重量。加上改用比鋁合金輕1/3 的鎂合金來製造蒙皮與部分結構部件,也有效減輕了S-55 的結構重量,並提高了有效籌載。


不過S-55 更重要的設計變革,是採用發動機前置於機頭的獨特設計,故能充分運用整個後機身空間,有效擴大了貨艙容積,可運載10 名士兵或6 副擔架,因而成為第一款真正實用的運輸直升機,不僅同時被美國4 個軍種與30 多個外國用戶採用,超過1000 架的總產量,也比西科斯基此前幾款直升機的產量總和還要多。


H-19/S-55 在韓戰中的活躍,極大地改變了陸軍地面作戰的風貌。藉由直升機,地面部隊的移動能力與重新補給能力,第一次從地形的束縛中掙脫,不再有過去依靠車輛機動常遭遇的因地形惡劣導致運輸緩慢、甚至無法通行等問題。除用於運輸與補給,直升機也大幅提高了傷患後送的速度,有效保全了傷員生命。這樣的表現,讓直升機代替過去卡車作為「卡車」的角色,也代替了馬匹作為「馬匹」的角色。


▲ S-55/H-19 採用獨特的發動機前置設計,發動機艙位於機頭,因而能更充分運用後方機身空間,有效增大貨艙容積,搭配更強勁的動力系統,使其成為第一種真正實用的運輸直升機。


直升機在韓戰中的成功運用經驗,也催生了現代的空中機動 戰術概念。1962 年出任美國陸軍戰術機動需求委員會主席的第18 空降軍司令漢米爾頓·豪茲中將,在1962 年8 月20 日提交給國防部的報告中,描繪了這樣的願景:


「空中機動戰術是全新的變革,此後的戰爭史中,將再也不會有任何一場主要戰鬥……沒有垂直起降飛機在其中扮演突出且具決定性的角色……陸軍飛行員們將永遠地改變地球表面上的戰爭藝術與科學。」


自韓戰以來,幾乎每一次美國陸軍的軍事行動,對地面戰鬥的裝備與戰術運用,都驗證了豪茲中將的預測。


在越南戰役中,直升機更成為地面部隊最主要的機動工具,以至越戰因此得到「第一次直升機戰爭」的名號。越戰初期,駐越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運輸直升機骨幹是H-21C「蕭尼」。這款採用縱列雙旋翼構型的直升機,由派塞斯基公司研製, 陸軍版的H-21C 以1 具1425 匹馬力的Wright R-1820-103 星型活塞發動機作為動力,1954 年9 月開始交付部隊服役,可運載22 名士兵或12 副擔架。到1962 年初,美國陸軍共在越南部署了5 個H-21C 運輸連。美國陸軍當時還有另一款主力運輸直升機,即西科斯基H-34A「喬克陶人」。


▲ 西科斯基 H-34A(S-58)「喬克陶人」是美國陸軍在 60 年代初期的另一款主力直升機,其主要是將該公司的 S-55/H-19 加以放大改良,沿襲發動機前置與高置駕駛艙的設計特徵。


H-34 系列在西科斯基內部的編號為S-58,最早是為了競標美國海軍反潛直升機計劃而開發,於1952 年6 月擊敗貝爾公司採用縱列雙旋翼構型的貝爾61 方案後,成為美國海軍第一代反潛直升機HSS-1「海蝙蝠」。稍後美國陸軍也採購了編號H-34A 的S-58 陸基版,從1955 年3月開始接收,以1 具1525 匹馬力的萊特R-1820-84 星型活塞發動機作為動力,可運載16 名士兵或8 副擔架。


H-34A 與H-21C 兩款機型的服役時間大致相同,在美國陸軍中的數量相差不多,包括巡航速度、升限、航程等在內的性能表現也十分相近,H-21C貨艙容積較大,但H-34A 動力系統更強勁,機體也較輕巧(空重與最大起飛重量分別輕了15% 與9.9%),而且貨艙右側還設有大型滑動式艙門,比起H-21 兩側的小型艙門更有利於人員及貨物的迅速進出。


▲ H-21系列直升機綽號「飛行香蕉」,其中H-21A/B 為空軍搜救型,也被法國、加拿大與聯邦德國採用,H-21C 則是美國陸軍 50 年代中期到 60年代初的運輸直升機骨幹,可搭載 22 名部隊或12副擔架,美國陸軍共採購了334架。


儘管兩種直升機各有所長,看起來,機體較輕巧、動力系統更強勁的H-34似乎更適合空中機動戰術使用,但在稍早的阿爾及利亞戰爭中,同樣裝備有這兩種直升機的法國陸軍卻發現,H-34面對敵火的生存性明顯低於H-21。H-34 沿用了許多西科斯基在上一代H-19 驗證為成功的設計,但H-19主要承擔的是敵火威脅較小的第二線勤務,當面臨需直接面對敵火的突擊運輸任務時,這種設計構型便暴露出許多缺陷。


如H-34 沿用了H-19 發動機前置於機頭的布置,這種構型為了確保駕駛員視界,駕駛艙被安置在發動機艙上方,但也造成機身高度較高,增加在著陸區遭受敵火攻擊受損的機率。又如H-34也沿用了鋁、鎂合金混用的結構設計,蒙皮與部分結構均由鎂合金製成,然而隨著鎂原料價格上漲,鎂合金相對於鋁合金的優勢逐漸消失,反而突出了熔點較低、較易腐蝕與燃燒等缺陷,連帶造成外界對H-34 生存性的疑慮。


▲ 基於法軍在阿爾及利亞戰爭的作戰經驗,美國陸軍認為 H-34A 在戰場上的脆弱性較高,因此決定在越南部署 H-21C,而非較輕巧、動力也更強勁的 H-34A。


從另一方面來看,H-21 不僅貨艙較大,駕駛艙與貨艙直通的機體結構在運用上也更為方便;而H-34 由於發動機安置於機頭,因此從發動機伸出連接到旋翼系統的傳動軸,便橫亘在駕駛艙與後部貨艙之間,以致妨礙了兩區域間人員的聯繫與協同。


基於法軍的經驗,美國陸軍最後決定向越南派遣較笨重的H-21,而非H-34。但在陸軍之外,海軍陸戰隊仍在越南部署了同屬S-58 系列的HUS-1A「海馬」通用直升機,因此在越南戰場上仍然可以看到S-58家族直升機的身影。


▲ 海軍陸戰隊在越南部署了少量同屬 S-58 家族的 HUS-1A。



▼ 推薦閱讀

《「黑鷹」全能直升機的特性、裝備和發展史》

作者:張明德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本書生動講述了「黑鷹」直升機的特性、裝備和發展史。「黑鷹」直升機由美國西科斯基飛行器公司研發生產,其採用了四旋翼、雙發動機的機構,並由於其優秀的表現衍生了多個版本,總共生產了4500多架,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直升機。


本書除了介紹「黑鷹」直升機的研發歷史、特性特點、服役歷史之外,還對其衍生版本進行了詳細描述。例如為美國陸軍特製的「黑鷹」特戰型直升機、美國空軍「鋪路鷹」特戰直升機、為空軍研製的「海鷹」與「大洋鷹」反潛直升機。豐富的家族成員延續了「黑鷹」直升機在海陸空不同協同下的作戰神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