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柏林,看了9個小時震撼世界的DAU

風影電影 發佈 2020-02-29T01:54:13+00:00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本屆柏林電影節因為兩部《DAU》而震動了。最終,DAU成為了一個大型藝術項目,其中一部分是電影,一部分是行為實驗。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本屆柏林電影節因為兩部《DAU》而震動了。不僅本來沒多少人人關心的柏林電影節因此受到矚目,而且還在國內引發了短暫的轟動效應和廣泛的討論。

無論《DAU:娜塔莎》在是否獲獎,它都已經成為本屆柏林「最出圈」的作品

什麼是DAU?這幾天已經有了太多大同小異的文章,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簡單來說,DAU取自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Lev Davidovich Landau)名字的最後三個字母。他曾於1962年因其「關於凝聚態物質」的開創性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痴迷於他,本來只想拍攝一個他的傳記片,但一切漸漸一發不可收拾

他起初復刻了烏克蘭物理技術研究院的建築群,復原當時的時代風貌。

隨後,攝製團隊在這裡招募演員,讓他們擁有一個在封閉空間、集權世界裡的沉浸體驗,並進行集體生活和「真人秀」式的觀察與拍攝。人們遵循著前蘇聯時期的生活,但同時也有著相對的自由,在忍受不了時也可以喊停。

最終,DAU成為了一個大型藝術項目,其中一部分是電影,一部分是行為實驗。

DAU在2013年宣布殺青,至此,一共有35萬人參與到了這個項目中,拍攝了超過700個小時的鏡頭,並逐漸剪輯成了14部影片

這些影片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序列,講述了前蘇聯1938-1968的歲月流轉和時代變遷

本屆柏林電影節,率先出場的兩部DAU卻是系列尾聲的作品,分別是《列夫·朗道:娜塔莎》(系列第12部)和《列夫·朗道:退變》(系列第13部)。風影電影的前線記者也在第一時間,在電影院裡坐了9個小時,看完了它們。

我們不在這裡繼續介紹DAU的幕後故事,而是直接給大家帶來這兩部電影作為電影本身的評價

明天凌晨,本屆柏林電影節就要頒獎了。作為近年來陣容最強的主競賽,金熊最後花落誰家壓根猜不到。但毋庸置疑的是,本屆柏林供出了10部以上絕對值得一看、不輸坎城水準的作品,在第70屆這個節點上,完成了一次「小小的復興」。

列夫·朗道:娜塔莎 DAU. Natasha

導演:葉卡特琳娜·奧特爾/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

從影片開場起,你就會馬上陷入它獨特的影像風格。電影聚焦於一家秘密的蘇聯研究所,似乎不像是事先安排好的情節,所有的一切發生在半真實的情境中。

渴望愛情卻終日困陷於餐廳日常瑣事的Natasha和年輕貌美服務員Olga,是這個研究所的餐廳里唯二的兩個服務員。

她們在下班後的餐廳里喝酒聊天,某種親密又疏遠的情感橫亘在兩人之間,控制與被控制的慾望將兩人死死的捆綁在一起。看似無足輕重的矛盾,被放大成了歇斯底里的絕望。電影花了大量的篇幅在這個餐廳中,紀實性的風格貫徹其中。

面對物理學家Luk,Natasha必然地陷入到了與他依偎纏綿的愛情中,卻未曾想之後是始料未及的噩夢。一夜性愛之後,轉折點發生了。她被安全機構帶走,被逼著進行審訊,身心受到了徹底的磨滅。

後段的「監獄拷問戲」,幾乎是整部影片的靈魂。這並非是簡單的威逼利誘可以形容,而是徹底驚悚、駭人的心理折磨。看著扮演的長官如何用最侮辱、折磨的方式和滲人的微笑,一步步將人擊倒。

在一場令人震悚的戲裡,Natatsha終於放棄了反抗,反而微笑的看著長官說,「現在我理解了」

對當時集權主義下極端環境的描寫,讓人不寒而慄。最終,所有的反抗都是無意義的,這句話的真心或是假意也都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對我個人而言,這是本屆柏林足夠拿金熊獎的作品之一。如果後半段的審訊戲更殘忍一些,也許能激發出更驚人的力量。當然,目前《娜塔莎》只是這個系列最初曝光的一小部分,從個體視角反觀社會體制的恐怖。

影像背後有著多少素人參與,又有多少事先編排的成分?如何衡量它的倫理問題?

這些顯然是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去追問的問題。


列夫·朗道:退變 DAU. Degeneratsia

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Ilya Permyakov

★★★★

《退變》講述的是一家秘密的蘇聯研究所結合了科學和神秘實驗,旨在創造理想的人。該研究涉及所有員工:特權量子物理學家,克格勃官員,廚房員工和政治上激進的測試對象。

研究所的居民發現自己身處深處的生存危機中,被脅迫著逼向毀滅的結局。

看完這部片長達355分鐘的鴻篇巨製,堪稱是我人生中「事件級」的經歷。電影分為Part1和Part2,中場有20分鐘的休息時間。映後導演進行QA交流了一下,發覺我的看法與他們完全相反,所以以下僅代表個人對這部電影的片面評價

《退變》和《娜塔莎》不同的是,它以群戲為主。電影明確顯示其年代背景為1968年,據此推測,是《娜塔莎》十多年後發生的事

我們會看到兩個之前已經出現過的人物——《娜塔莎》里的年輕服務生Olga和審問娜塔莎的軍官Azhippo,在這部續作里繼續出場。

Olga此時已不再是服務生的身份,戲份不多也沒有特別交代;而Azhippo則以幕後大佬的身份,成了這部電影的主角之一。可以大概推測出《娜塔莎》這部幾乎獨立的、人物傳記式的電影,就是為了引出Azhippo這個人物。

然而,無論是《娜塔莎》還是《退變》,都只是DAU宇宙中的「冰山一角」。我們到目前為止也只能通過這個系列的第12部和13部,來推測整個系列的史詩結構。

就這部電影而言,我個人更喜歡Part1,群戲部分沿襲了《娜塔莎》中的Dogma95式的風格,混亂、真實,「演」的部分比較少,即興的成分很多。依舊是娜塔莎工作過的餐館,然而服務員已經換成了Ira和Zoya,而客人們從物理學家們換成了一群學物理的年輕人。

從人物的服裝,語言方式,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時間的流逝,甚至是攝影風格也從《娜塔莎》的膠片感到略顯得現代一些。

整體而言,《退變》的敘事過於凌亂而宏大,平行的故事線太多,直到Part2所有人物和機構的邪惡目的才漸漸浮出水面。

但這並不代表Part2更加精彩、出色了,恰恰相反,它的拍攝方法太像一個傳統的電影

在這個部分,我幾乎感受不到導演號稱的創作觀念里的「即興表演」,人物幾乎是在背台詞,並且還是大段論文式、非白話的對白,直接地探討著生命、人性等議題。視聽方面,也大量出現普通的正反打鏡頭,與之前有不小的落差。

雖然導演到最後在情節上還埋了個大招,但後半部分將近兩個小時的對話,加深了我對這個博人眼球的大招的厭惡。甚至,感覺他已經不知道怎麼收場了,那就讓所有人物都往死里瘋狂。

當然,電影里仍舊少不了「真槍實彈」的噱頭場面。我個人非常喜歡《娜塔莎》,但《退變》中演的痕跡很重,觀感不佳。而這背後的倫理道德問題還待進一步的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