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和田玉叫軟玉?可不是因為軟

玲瓏佛玉 發佈 2020-02-10T12:27:15+00:00

——章鴻釗《石雅》這一名稱流傳至今,導致後人一直誤以為是中文的譯名,並在各種正式的場合使用這兩個名稱,造成了消費者不當的理解,事實上,Nephrite與Jadeite尚無中文譯名。

在大多數人第一時間了解和田玉的時候,首先聽到它的介紹是,和田玉是歸到「軟玉」裡面的,第一印象是不是和田玉屬於軟玉,難道它就很軟,是不是一碰就碎了?是不是不能買和田玉呢?對於外行人來說,「軟玉」這個詞,真的非常具有誤導性,也是大多從業者和寶石研究者一直強烈建議改名的原因。那麼,各位朋友,你知道為什麼和田玉要叫「軟玉」嗎?

(一)

遠古時期,西班牙殖民者把阿茲特克人用於治療腰疼的玉稱為piedra de ijada (意為「腰石」)和piedra de los rinones(意為「腎石」)。二者分別譯成英文時,就出現了jade和nephrite兩個名詞,後來jade成為西方對玉的統稱。

(二)

19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圓明園的翠綠色玉石引起法國化學家、礦物學家德穆爾的關注,他現這些來自中國的玉是由2種不同的礦物組成的,一種是十八世紀末維爾納發現的角閃石系列礦物nephrite;另外一種礦物是其他玉石中沒有出現過的新礦物,被德穆爾起名為jadeite,屬於輝石族。

(三)

後日本學者引入德穆爾的研究成果,並根據nephrite與jadeite的摩氏硬度微小差異將其分別翻譯成日文的「軟玉」與「硬玉」。20世紀初,在我國現代地質學的先驅章鴻釗(1905年日本留學學習地質)所著的《石雅》中出現了最早可以準確認定的關於Jadeite與Nephrite的中文解釋,但可以明顯地看出,章鴻釗只是在引用日本學者的譯名,並轉化為中文的「軟玉」與「硬玉」。

「一即通稱之玉,東方謂之軟玉,泰西謂之納夫拉德(Nephrite)。二即翡翠,東方謂之硬玉,泰西謂之桀特以德(Jadeite)通稱之玉。」

——章鴻釗《石雅》

這一名稱流傳至今,導致後人一直誤以為是中文的譯名,並在各種正式的場合使用這兩個名稱,造成了消費者不當的理解,事實上,Nephrite與Jadeite尚無中文譯名。

(四)

《珠寶玉石名稱》(GB/T16552-2003)中,把主要由透閃石礦物組成的玉石統稱為「和田玉」(也可統稱為「軟玉」或「閃石玉」)。這一定名方法在當時的玉石行業中引起很大爭議。

(五)

以地質礦物學家為主要代表的理論界認為,「軟玉」一詞容易使人產生玉質較軟的誤解,而且已於上世紀80年代作為礦物名稱被國際礦物學會廢除,因此「軟玉」一詞不宜再作為玉石名稱使用。而不同產地同一玉石品種的礦物成分差別微乎其微,一般珠寶玉石鑑定機構很難用常規儀器區分開來,因此產地也不宜參加定名,仍主張依據礦物名稱定名為「閃石玉」或「透閃石玉」。

代表玉石行業的企業家們則不贊同這一觀點,他們認為玉石是有品級和文化內涵的,產地就是品牌,若把其他地區的軟玉也命名為「和田玉」,在市場上就屬於欺騙行為。

還有學者認為「閃石玉」、「透閃石玉」等名稱同樣可能造成誤解,且「石」字容易給軟玉帶來「不那麼珍貴」的負面印象,況「軟玉」沿用已久,不宜更改。

(六)

關於「軟玉」的名稱可謂眾說紛紜、百家爭鳴,目前市場上大多用「和田玉」這一名稱,但會另外指明「俄料」或「青海料」等;而在學術研究中多用「軟玉」一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