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能力卓越,司馬懿為何要刻意除掉他

老顧侃歷史 發佈 2019-12-22T09:01:40+00:00

眾所周知,司馬懿性格隱忍,絕對不會因為諸葛亮的主動撤退,就過度興奮,從喪失了理智,而從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他聽從郭淮的勸告,兩度讓諸葛亮無功而返一事,我們也不難看出,他並非獨斷之人,也就是說,張郃之死,很有可能是他刻意為之。

大家好,老顧又來了!我是一個喜歡歷史,喜歡讀書的男人!歡迎大家轉發我的文章!

眾所周知曹操是一個非常愛才的君主,無論品行優劣,只要是有能力的人都能得到曹操的重用。曹操在用人上面不拘小節,寬宏大量,所以能夠吸引很多人才前來投奔,由此他的麾下人才濟濟,猛將如雲。曹魏集團有很多功勳卓著的當世名將,其中有坐鎮一方獨當一面的大將夏侯淵曹真曹休,也有領兵打仗攻堅克敵的張遼張郃,還有武力出眾勇猛無比的典韋許褚。

張遼逝於公元222年,樂進逝於公元218年,于禁逝於公元221年,逝於公元227年,也就是說,到了曹魏中後期,便只剩張郃一人了。可是去世晚,並不代表幸運,相反張郃是除了于禁之外,死的最憋屈的一位。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眾所周知,司馬懿性格隱忍,絕對不會因為諸葛亮的主動撤退,就過度興奮,從喪失了理智,而從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他聽從郭淮的勸告,兩度讓諸葛亮無功而返一事,我們也不難看出,他並非獨斷之人,也就是說,張郃之死,很有可能是他刻意為之。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畢竟這個時候,曹叡還未去世,他一時半會無力架空魏室,根本沒有必要在此時自斷臂膀,除掉張郃。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陳壽給出了明確的回答,《三國志》中雖然沒有記載,司馬懿刻意逼死張郃一事,但是他在張郃中伏之前,寫了這樣一句話——"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這句話不但暗示了司馬懿故意害死張郃一事,還解釋了司馬懿這麼做的原因,即張郃能力卓越,威望極高。說到此處,可能有人會疑惑,司馬懿在西線抵禦諸葛亮,就是為了立功,他這個時候不急著架空魏室,不需要抓緊時間排除異己,麾下有張郃這樣一個名將,為他建功立業,明明是一股助力,這個時候他更不該除掉張郃才對。

然而,司馬懿的野心,並不是在高平陵之變的時候才萌生的,甚至不是在被曹爽架空之後萌生的,畢竟曹操在世時,就曾對曹丕說過,"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所以,他在抵禦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雖然不急於排除異己,卻在不斷的積累自己在軍中的威望,而張郃恰恰是一個極大的阻礙,這與張郃的立場無關。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據《漢晉春秋》和《晉書》記載,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初,司馬懿曾下令讓費曜、戴陵留四千兵守上邽,其他兵馬全部去救援祁山,張郃卻建議分為前後軍,來抵禦諸葛亮的進軍。司馬懿沒有聽從張郃的建議,此戰的結果是"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其麥。"也就是說,諸葛亮不但取得了勝利,還收割了魏軍的糧草。試想,這個時候,司馬懿和張郃在軍中的威望,分別會受到什麼影響呢?

司馬懿不是夏侯淵,他受不了敵軍只忌憚張郃,不將自己放在眼裡,更受不了魏軍之中,張郃的威望比他還要高,這不是因為虛榮,而是因為他想在日後實現自己的野心,就必須在軍中積累足夠的威望,從而獲得進身之階。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司馬懿除掉張郃,並非是因為張郃的立場,而是因為張郃能力太過卓越,會遮掩他的鋒芒,影響他在軍中立威,從而影響他"大志"的實現。

今天的故事老顧就講到這裡了,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評論區討論。喜歡老顧,點個讚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