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界傳奇人物沈尹默,行書國學菜根譚,精美筆法墨韻流暢,好字

清雅閣書畫 發佈 2020-02-07T07:25:43+00:00

著名文學家徐平羽先生,謂沈老之書法藝術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古人用墨及中鋒用筆技法簡述:古代書法用墨比較單調,比較多的是枯潤變化,這與古代只使用墨塊磨墨和墨的質量有關。此外,從書法作品傳遞的媒介看,古代沒有像今天的展廳,其作品大多是自娛、或贈送,沒有像如今展廳

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台,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書法用筆的速度把控及書法創作技法概論:




「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把筆抵鋒,肇於本性,力圓則潤,勢疾則澀。」揭示出疾和澀的辯證聯繫。「八體之中有疾有澀。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疾徐在心,形體在字,得心應手,妙出筆端。」強調了疾與澀運用要恰如其分,只有心法的自如才能有技法的自由。疾澀筆法的自如運用被後來的劉熙載生動地描繪出來,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



書法創作,雖然不是平常的日課練字,但可以從模仿入手。不要輕視模仿,尤其是傳統佳作章法的處理,可以揣摩。有相當多的作者,胸無成竹,寫一張紙上寫一首唐詩都安排不好,最基本的,不知道在每一行應該放多少字,不是前松後緊,就是前緊後松,這樣的創作就是盲目的。在模仿創作當中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後,舉一反三,可以逐漸轉入自由創作階段。


創作內容是一幅書法作品的載體,在選定作品內容時,首先要求內容健康、向上者,自己有感而發的詩文聯語更佳。如果我們已經選定了書寫的內容為一首唐詩宋詞,我們一定要在書寫之前,對這首詩詞進行細讀,甚至還要查閱有關這首詩詞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當時的意境。只要我們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後,才能劃破歷史的長空,與古人心心相印,設身處地地以古人的意境誘導出我們進行書法創作的意境。














垂尾。筆畫的捺腳最後應順勢向上提,顯得飽滿有精神,充滿形象與姿態。如果筆力向下,倒垂滑出,則會造成「垂尾」病。捺腳在楷書中是很重要的主筆,當毛筆在駐筆趁勢踢出時,轉捻下按的動作不能過大,在頓按提鋒過程中,上邊保持平直,下邊裹鋒上提,筆力要到位,保持捺腳的造型美。

書者介紹: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後改尹默,字中、秋明,號君墨,別號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於陝西興安府漢陰廳(今陝西安康市漢陰縣城關鎮民主街),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

沈尹默以書法聞名,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瀋北於(于右任)"之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書壇有"南瀋北吳(吳玉如)"之說。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 著名文學家徐平羽先生,謂沈老之書法藝術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


古人用墨及中鋒用筆技法簡述:

古代書法用墨比較單調,比較多的是枯潤變化,這與古代只使用墨塊磨墨和墨的質量有關。此外,從書法作品傳遞的媒介看,古代沒有像今天的展廳,其作品大多是自娛、或贈送,沒有像如今展廳洋洋大觀精華匯萃的作品展。這些,都影響了書法在墨的運用上的藝術的追求。當代書法藝術領域開闊了,加之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條件,使墨的運用在藝術試驗實踐中成為可能也成為必然。

中鋒用筆固然很好,但除篆、隸得保持筆筆中鋒外,楷、行、草字如也筆筆中鋒的話,是否會缺乏一種意趣、情采。帶著這個疑慮,為了進一步的分析和學習,我查閱了一些書藉和名家的論著,才懂得對任何事物都不可機械地去套用的道理;明白了「正以立骨,偏以取勢」,隨心所欲,千變萬化的中鋒與側鋒用筆的辯證關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