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衰落了嗎?

熊小七音樂吧 發佈 2020-02-26T14:49:04+00:00

可出奇的是,在這24條回答中,有兩條分別是水木年華的現有成員盧庚戌、繆傑親自撰寫的。實際上,無論是當下還是過往的校園民謠,只要作品本身足夠優秀,根本談不上衰落,它只會成為經典,無論是更早年羅大佑的《童年》,還是後來高曉松創作的《同桌的你》,朴樹的《那些花兒》,它們始終是華語樂壇優

最近,看到知乎上有個問題:如何看待以水木年華為代表的民謠時代的衰落?


這個問題算不上熱門,只有30個關注者,14個回答,原本沒什麼出奇。


可出奇的是,在這24條回答中,有兩條分別是水木年華的現有成員盧庚戌、繆傑親自撰寫的。


本尊的出現,讓這樣的問答,更有了溝通的意味。


01、


在盧庚戌看來,校園民謠並沒有衰落,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沉澱下來。


「當年,我們那批人留著現在可能看起來很殺馬特的長髮,拿著把吉他,坐在大學校園的草地上自彈自唱,用四六拍節奏抒寫著青春的快意恩仇,90年代的校園民謠是一個時代的烙印和青春的記憶,它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逝,所以說青春在,校園民謠就不會消失。」



繆傑的回答更長一些,從民謠的來歷分析至民謠的當下,以及這一代人經歷的時代背景: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內地音樂環境,除了原創的搖滾樂之外,流行音樂幾乎全是來自港台和海外,時事造英雄,在萬眾期待之下,一群來自大學校園的歌手們異軍突起,他們用簡單的吉他,流暢的旋律,浪漫的情懷和更加文藝詩化的歌詞,出現在世人面前,從而掀起了一個校園民謠時代的風潮,在那個年代,校園民謠幾乎獨自扛起了內地流行音樂的大旗。」


大概,經歷過90年代的人,會從繆傑的說法中得到共鳴。


1994年的春天,大地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張「校園民謠」概念的歌曲合輯——《校園民謠1》。



那一年,高曉松還不會搖著扇子侃侃而談,老狼的聲音還不甚滄桑,葉蓓,是那個被高曉松、老狼當妹妹一樣寵著的女孩。


《同桌的你》《青春》《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流浪歌手的情人》,這些校園民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從北京的高校一角蔓延至許多城市,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創造了近60萬的銷量,在藝術、商業層面都取得了成功。


製作人黃小茂動情寫道:


「這盤專輯中的歌,都是曾經是校門裡的人和已經走出校門的人自己寫的。每一首歌的後面,都有一個平凡美麗的小故事發生過,每一首歌都是他們自己的青春紀念。


我有一種衝動,想告訴年輕的和已經不年輕的人們,生命無償,而年輕美麗,它生於年輕的生命以及那些年輕的心靈中,它是我的,希望它也是你的。」


那時候,白衣少年還在歲月中張望,青澀年華是那麼鮮艷光華。鮮活的少年,在這樣的音樂里寄託熱血與羞澀,青春與遠方。



如果以「衰落」的角度來看,那麼校園民謠,誕生不久後就走向了衰落。


大地唱片後來推出的《校園民謠2》、《校園民謠3》,反響平平,無從與第一張專輯比肩。可以說,90年代的校園民謠,因高曉松、老狼、葉蓓等人起,而他們之後,無人相繼。


02、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音樂。


到了00年代,以水木年華、朴樹為代表的校園民謠出現在大眾面前。


2000年,清華大學的盧庚戌寫了一首《蝴蝶花》,沒想到,這首歌在清華校園極受歡迎。

一年後,也是一個春天,盧庚戌與李健創立了水木年華,那年,一首《一生有你》猶如當年的《同桌的你》,極度受歡迎,一陣清新的校園風吹進了無數人心裡。



吹進了當年尚在校園懵懂求學的人心裡,也吹進了已經畢業卻懷念校園時光的人心裡。


校園民謠與校園的關係,不止來自於校園的歌手回憶校園時光這麼簡單,校園民謠,深層次的精神特質與校園契合,而校園,無非是簡單二字。


這樣的簡單,被寫在1991年夏天清華校園歌曲協會成立時的宣傳版上:


「一塊大草坪,兩把老吉他,三個好朋友,四杯冰啤酒和許多許多好聽的歌」。



從九十年代到千禧年代的起初幾年,這樣的簡單純粹,都沒變過。


這也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了,那個時代聽歌方式的單一。


儘管那時音樂形式已經逐漸多元起來,可尋常百姓聽歌,多半是買CD或者磁帶。


用大半個下午的時間,坐在收音機旁小心翼翼地辨認磁帶的正反面,有時候還會在磁帶孔里塞一根筷子進去,轉動一下,以期音質更好。


後來,Mp3、網際網路相繼普及。尤其後者,讓人們的日常幾乎告別實體專輯。近幾年,許多人聽到一首新歌,不再是在收音機旁的滿懷期待,而是短視頻中的浮躁喧騰。


當音樂淪為小視頻、遊戲的附庸,是音樂的悲哀,也是校園音樂的悲哀。


因為後者更純粹,更乾淨。


然而造成校園民謠「衰落」的原因,並非平台多元,而是人群的泛化。


說通俗點,這是一個遍地大學生的年代。當大學生不再成珍稀物種,每個年輕歌手都是從校園而來,「校園民謠」也就沒有專門分類的必要,從而造成了一些人眼中衰落的景象。


03、


前文所提到的校園民謠,隱約指在校大學生創作出關於校園生活的民謠。


而百度百科給出的答案更寬闊一些:


校園民謠就是廣受學生喜愛,流行於校園,體現校園生活和學子心境或感受的創作,其或稱為「校園歌謠」、「現代民歌」、「樂府民風」等等。


原本,也該是這樣的寬闊。


就如我前文中提到的朴樹、水木年華,卻沒有提許巍。這三人都非常受大學生喜歡,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年輕人對許巍歌中生活的嚮往。



可許巍沒上過大學,從部隊復員開始了職業吉它手的生涯,後來唱歌。所以當時並未被歸為校園民謠,可如今,校園民謠的概念不斷延展,他的歌中亦有年輕人的心境,也算其中。


「民謠歌手」的標籤會不斷弱化,從而造成衰落的假象。


實際上,無論是當下還是過往的校園民謠,只要作品本身足夠優秀,根本談不上衰落,它只會成為經典,無論是更早年羅大佑的《童年》,還是後來高曉松創作的《同桌的你》,朴樹的《那些花兒》,它們始終是華語樂壇優秀作品的代表。



當你唱起那些歌謠,便會恍然:校園民謠,原來就是心中的純真年代。


回頭再看那個問題:如何看待以水木年華為代表的民謠時代的衰落?


這「衰落」二字確實不合適,因為校園民謠,從來都是涓涓溪水。


只是,偶爾恰逢情緒的滂沱大雨,引發短期的汛期。當汛期退去,你看,那些溪水,自由地游,從未乾涸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