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新聞品牌升級,背後是一場內容產業變革

閆躍龍 發佈 2020-01-06T11:04:29+00:00

最近,看到一組海報,海報的主角有普通人,如貴州省威寧縣滑索村女孩、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西昌大隊消防員,也有明星,如最近大火的《慶餘年》男主角張若昀、知名青年歌手和演員王源、知名演員倪大紅。他們為騰訊新聞的「打開眼界」代言。

最近,看到一組海報,海報的主角有普通人,如貴州省威寧縣滑索村女孩、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西昌大隊消防員,也有明星,如最近大火的《慶餘年》男主角張若昀、知名青年歌手和演員王源、知名演員倪大紅。他們為騰訊新聞的「打開眼界」代言。

1月6日,騰訊新聞宣布品牌升級,新的slogan從「事實派」變為「打開眼界」。雖然只有四個字,但是卻寓意豐富,可以說折射出內容產業的嬗變,讓我們看到內容產業的新未來。

內容新風口:從新聞到「新聞+新知」

在去年12月3日舉行的「2019騰訊ConTech技術大會」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在演講中揭示了一個內容產業的新風口:新知。

她展示的數據顯示,消費者對知識性內容的需求,超過了娛樂性內容,排名第三位,其中健康類知識內容在中老年用戶群體的滲透率接近75%,19-29歲的網際網路群體則鍾愛興趣愛好類知識內容,其滲透率達到55.1%,而且新知類內容在用戶經常轉發的資訊中占比也高達65%。

這說明什麼?說明不同的用戶群體對內容消費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從以前的看熱鬧到現在更關注內容價值。這時候,單純的新聞就無法充分滿足用戶需求,只有從「新聞」到「新聞+新知」才是內容發展的大勢所趨。用騰訊新聞的話來說,就是從新聞連結新聞,到新聞連結新知,帶動整個內容消費的維度升級

從我對內容的需求來說,體會也很強烈。例如,我看到地震、火災的新聞時,不僅關注事件發展本身,更關注如果我遇到地震、火災應該如何防護。這時候,單純提供新聞進展的內容就無法滿足我的需求,還需要連結更多地震、火災防護等知識性的內容。

就像這次騰訊新聞品牌升級的系列海報中所傳遞的理念一樣,如經濟學家薛兆豐的海報里這樣說,「你無法巨細無遺接收時事,但能借他的視角理解社會運行的經濟規律」。就像2020年1月1日央行降准,我更關注的是降准對我的日常生活、投資理財有什麼具體的影響,「新聞+新知」才能真正讓我打開眼界。

機器的是與非:「人機協同」的新未來

過去幾年,內容產業的一個深刻變化是從人工到「人工+機器」,但是我作為一個創作者或者閱讀者,一個很強烈的感受是:我們過度美化了機器,而忽略了人工,內容產業真正的未來應該是「人機協同」

例如,「信息繭房」就是過度依賴機器分發所帶來的問題,我們所閱讀的內容會被機器設定的興趣標籤所引導,最終生活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同樣,伴隨自媒體的興起,人人都可以產生內容,也讓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單純依靠機器分發,也容易導致標題黨、口水文等劣質甚至謠言內容的盛行。而且,算法識別用戶需求進行機器分發,帶給用戶的滿意度也有待提升,企鵝智庫的報告顯示,興趣命中的用戶整體滿意度只有46.7%。

所以,騰訊新聞的「打開眼界」,也是用「人機協同」來為用戶提供更及時、更豐富、更優質的內容,真正獲得內容的「收穫感」。這裡要特別解釋一下這個「收穫感」,騰訊新聞產品總經理王京津曾經如此解釋,「當用戶獲得認知的升級,增進對世界的了解和認同,或者收穫觀點的碰撞、共鳴時,內心焦慮會得到釋放」。

據了解,騰訊新聞已經將技術用於內容的生產、審核、加工、分發等全流程,用機器放大人的智慧,用人的經驗、智慧賦能給機器。例如,在內容加工環節,人機協同可以基於用戶興趣進行更精細化的內容加工和分發,讓用戶看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內容、值得看的內容,這也是「打開眼界」的內涵之一。

人機協同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騰訊新聞的「較真」平台。一方面,「較真」平台連接了超過1000多個機構和專家,有專業的人工考證闢謠;另一方面,騰訊新聞通過語料對機器進行訓練,實現算法對謠言內容特徵精準識別,以分鐘級別對常見謠言進行攔截。人機協同互相促進,更多的人工闢謠會讓資料庫越來越豐富,由此提升機器的學習和智能能力,省去很多人工工作。

生態的共生: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

騰訊新聞品牌升級中的「打開眼界」,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在邏輯,即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以前的內容平台,是中心化的,最初是由平台自己的記者、編輯產生內容,後來從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開始由平台構建的創作者生態產生內容。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騰訊新聞的去中心化,是將用戶也加入到共生的生態中,從單純的閱讀者,到內容的分享者甚至生產者

陳菊紅將這種新的變化稱之為「繁星節點」,她認為,有分享熱情的大眾用戶正在取代名人大V,成為裂變轉播的核心角色,其中更有部分生產型消費者,他們的裂變轉發動機更為強烈,他們如繁星一樣,將在未來內容產業中承擔重要作用

這從騰訊新聞新建的熱推社區可見一斑。在這裡,圍繞話題進行生產和互動,既有熱門話題,也有興趣話題。哪條新聞上榜,你說了算,只要「推」一下,就有機會將其推上熱榜。而且,你可以對話題進行評論、互動,這裡成了一個個話題為中心,用戶參與分享、生產的社區。

圍繞構建內容共生的內容生態,騰訊新聞通過知識官計劃、繁星計劃、TOP計劃持續為內容合作夥伴賦能。此外,騰訊新聞還採用工作室制度,提升內容生產的活力與專業性。由此,騰訊新聞的內容產生就構成了一個由平台、不同領域的創作者、用戶,還有機器,組成的共生生態

後記:打開內容產業的新想像

內容產業的三要素是用戶、內容和場景,騰訊新聞的「打開眼界」,本質上就是對這三個要素進行重構,通過變革,來更好地滿足用戶對內容的需求。



在內容上,是「共情」,用戶之所以對內容價值越來越關注,對新知類內容愈加需要,本質上還是在看新聞的時候,會將自己植入其中,了解新聞對自己的影響,獲得知識讓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娛樂等變得更好。騰訊新聞從新聞到「新聞+新知」的變化,將能構建起立體化的內容體系,讓內容與用戶更近共情。

在場景上,是「共長」,人工與機器的協同走向深水區,騰訊新聞的人機協同中,人和機器不是矛盾,而是互相促進、共同生長,最終的結果是讓用戶能撥開雲霧,不在內容里迷路;能走出繭房,不僅能看到自己愛看的,也能看到值得看的內容。

在用戶上,是「共生」,用戶不再僅僅是新聞的旁觀者,更是參與者,甚至生產者。伴隨騰訊ConTech合作夥伴計劃的開展,更多垂直領域的知識性內容優質創作者被激發起來,讓「新聞+新知」有了更廣泛、更專業的共生生態的支撐。



從「事實派」到「打開眼界」,騰訊新聞在變,更多技術的加持和賦能,更去中心化的內容生產和分發,更豐富、優質的內容構成。騰訊的使命和願景是「用戶為本 科技向善」,「打開眼界」可以看做是這個使命和願景在內容產業的落地;當然,「打開眼界」的內核和「事實派」是共同的,前者是後者的繼承和發揚。

騰訊新聞品牌升級的系列海報,也誕生了一個「不是XX,但可以XX」的體,如騰訊科恩實驗室網絡安全專家的「你不懂代碼,但可順著他的視線一窺網絡安全戰的驚心動魄」,或者王源的「你不在聚光燈下,卻可透過他的目光讀出年輕一代的執著與堅定」。

騰訊新聞的「打開眼界」和背後一系列的內容變革,正在讓我們一個個普通的用戶打開眼界,看到更多新聞背後的更多內容,收穫觀點的共鳴,實現更多的「收穫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