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在征服英國前,德國為何急於進攻蘇聯?

地圖帝 發佈 2020-05-01T00:29:28+00:00

後世讀史每到此處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心生疑惑,為什麼德國要在對英作戰尚未結束的時候再樹強敵呢?儘管西班牙無敵艦隊威名遠播,但要一勞永逸地解決英國也絕非易事,除非大幅度地擴充海軍,但這就不得不損及陸軍在資源上的配比。

1941年6月22日,第三帝國的數百萬軍隊在綿延千里的蘇德防線上對蘇軍展開了進攻。後世讀史每到此處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心生疑惑,為什麼德國要在對英作戰尚未結束的時候再樹強敵呢?

如今二戰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有各種各樣的版本,其中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史達林制定了「大雷雨計劃」。也就是說即便德國不入侵蘇聯,蘇聯也要在不久之後進攻德國,與其如此希特勒還不如先下手為強。可惜看似縝密的邏輯卻很難自圓其說,甚至直到今天「大雷雨計劃」的真實性仍然有待考證,那麼真正促使納粹德國匆匆動手的原因是什麼呢?

如果你能夠結合歐洲歷史上海陸強國的興衰,再加上希特勒本人對德國處境的擔憂,或許就能夠明白這樣一個名詞——大國陷阱。公元16世紀,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分支開始強勢崛起,此時的腓力二世不僅頭戴西班牙王冠,而且同時領有葡萄牙、荷蘭、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等多處領土。如果再加上前期在地理大發現中開拓的海外領土,西班牙儼然就是不折不扣的歐洲天主教大帝國。然而盛況之下卻隱藏著海陸國家必須面對的難題:優先發展海軍還是陸軍?

眼看源源不斷的財富從美洲運往西班牙,同為海洋國家的英國不免心生覬覦,因此大量裝載著黃金白銀的船隻遭到劫掠。儘管西班牙無敵艦隊威名遠播,但要一勞永逸地解決英國也絕非易事,除非大幅度地擴充海軍,但這就不得不損及陸軍在資源上的配比。然而在陸地強權法國的現實威脅之下,任何削弱陸軍的行動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西班牙陷入無法取捨的境地。在做出最後的決定之前,腓力二世一定經過了痛苦的內心掙扎,但時局要求他必須選擇海軍。

在海上財路被英國海盜幾近掐斷的情況下,全力發展陸軍同法國爭雄是沒有勝算的,但削減陸軍以增加對英作戰的籌碼又為陸上環境所不容,所以腓力國王能做的唯有憑藉現有海上力量孤注一擲。最終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無敵艦隊被英國的德雷克海盜們悉數擊沉,西班牙的霸權就此隕落。如果這段遙遠的歷史不足以對希特勒產生震撼的話,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做法就近在眼前了。

當時俾斯麥為了使統一後的德國不至於同時遭受海上和陸上的威脅,竭盡全力分離英國與俄國的關係。在這位「鐵血宰相」的意識里,海軍以及殖民地是位居次要的,只要能夠換取英國的諒解,這些甚至是可以放棄的。然而年輕的威廉二世偏要「海陸並舉」,結果遭到夾攻的德國不得不接受苛刻的《凡爾賽和約》。誠然,希特勒不是專業的歷史學家,但他對過往興衰的見解自成一系,上述大國崛起的脈絡不可能不對其產生觸動。

當閃擊戰擊潰英法聯軍之後,英國無力地龜縮於英倫三島,此時腓力二世與威廉二世遭遇過的「大國陷阱」再一次出現在希特勒面前。如果要征服英國就必須傾力打造一支足以匹敵皇家艦隊的海軍,但來自蘇聯的陸上威脅迫在眉睫,德國不可能占用陸軍的資源來提升海軍。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在蘇聯實力上升之前先掃除東方的後顧之憂,於是「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了。

對任何一個陸海國家而言,「大國陷阱」是無法迴避的問題,而蘇德戰爭的結果表明德國仍然沒有走出這個怪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