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京劇、崑曲,到底誰可以稱為國劇?

戲曲寶 發佈 2020-04-24T03:32:19+00:00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宣布了19項「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在通過的這19項文化遺產中,中國崑曲名列榜首。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宣布了19項「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在通過的這19項文化遺產中,中國崑曲名列榜首。中國崑曲何以獲此殊榮? 這一事件,是不是已經在實際上承認崑劇為中國國劇的地位?

但在現實中京劇顯然成了外國人了解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一個窗口,京劇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重視。京劇成了一種文化象徵,是絕大多數公認的國劇,比如在《北京歡迎你》的MV里是用京劇唱出「北京歡迎你」的。


那麼崑劇與京劇到底誰是國劇? 誰才是中國戲曲的代表?


何為國劇?

「國劇」這一名稱從何而來? 1924年留學美國的余上沅、趙太侔、聞一多、熊佛西等,用英語先後自編自演了根據我國古典戲劇改編的《楊貴妃》和《琵琶記》,大獲成功。1925年余上沅、趙太侔、聞一多等先後回國,他們合作成立了「中國戲劇社」,提倡「國劇」。何謂「國劇」? 即是「由中國人,用中國材料去演給中國人看的中國戲,這樣的戲劇,我們名之曰『國劇』。」後來梁實秋在《悼念余上沅》的文章中說:「這所謂『國劇』不是我們現在所指的『京劇』或『皮黃戲』,也不是當時一般的話劇,他們想不完全撇開中國傳統的戲曲。但要採納西洋戲劇的藝術手段。不只是理論上的探討,他們還希望能有個『小劇院』來做實驗。」


此外,「國劇」一詞,三四十年代流行一時,指的是京劇,京劇博大精深,梅蘭芳訪問美蘇,贏得國劇大師桂冠。目前在海外稱京劇還有「國劇」之說。

解放後,我國對文藝實行「百花齊放」方針,「國劇」之稱早已消失,每一劇種在我國和五十六個民族一樣都是平等的。「國劇」的稱謂已成歷史,若說國劇的話。那麼凡是植根於中華大地、具有濃郁的民族魂魄、民族風格、民族風情的戲劇品種與作品都是國劇。在此要特別說明,在本文中引用的「國劇」與其歷史概念是不同的,則主要指能代表中國戲曲特色的,一國的代表性劇種。因此只有能代表中國戲曲特色的戲劇才能被稱之為國劇。


那麼崑劇與京劇哪個更能代表中國戲曲呢?


中國戲曲是什麼?

中國戲劇的「虛假」性原則。為戲劇贏得與現實的「距離」,故舞台上可以「以鞭代馬」。以「虛假」為藝術原則,中國戲劇逐漸形成「誇張」、「優美」、「規範」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戲劇最善於以「歌之」、「舞之」等誇張的形式表現人物內在的思想和情感,喜悅則手足舞蹈、悲傷則捶胸頓足,凈丑之臉譜、生腳之厚底靴、旦腳之水袖等皆屬誇張。這種「誇張」的表現同時是「優美」的,這在生、旦等腳色的舞台表演中表現得更為突出。表現形式的「優美」不僅表現在表演上,也表現在人物妝扮、舞檯布置等方面。「誇張」與「優美」兩種表現形式的結合正是其表現形式的「規範性」,這主要表現在以腳色綜合制為核心的藝術表現體制,生、旦、凈、末、丑,各門有各門的規矩,手、眼、身、法、步皆極其講究,行、立、坐、臥都須中規中矩。

據考察,中國戲曲的劇作體制、表現手段、舞台功能等的完備,崑劇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虛實相生」二分法是崑劇的創造法則。縱觀當代包括京劇在內的各種戲曲,其表現手段和法則,無一超出崑劇的範圍(非指具體形式)。現代題材戲曲的象徵和虛擬能力。往往遠遜於傳統崑劇。因此,中國古代戲曲的真正「黃金時代」,非崑劇莫屬。「中國戲曲學」乃至「東方戲劇學」的創造法則悉為崑劇所包容。


崑劇才最能代表中國戲曲,才最該被稱為國劇。


就我個人觀點來說,我認為崑劇更能代表中國戲曲,更應該被稱為國劇。崑曲可以說是民族戲劇、文學、音樂等多種民族藝術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會聚和凝結。

01從民族戲劇的角度看

崑劇最典型地體現了中國戲劇的民族特色,也代表了民族戲劇的最高成就。1956年鄭振鐸在有關崑劇的一次座談會上曾說:有個幻想,也是願望吧,假定我們有個國家劇院,如同莫斯科歌劇院一樣,貼出海報去,頭一個肯定是崑劇,因為真正能表示民族戲劇的最高成就的還是崑劇。」


崑劇高過其他各類已消亡或仍存活的戲劇,主要在其規範性的表現形式。首先,崑劇的腳色體制與其他各類戲劇相比是最完備的。民族戲劇的腳色體制,從早期南戲的五門或七門,到傳奇盛期的「江湖十二色」,再到乾嘉折子戲時代的五大家門、二十小家門,正因有如此豐富完備的腳色制,崑劇才可以基本上應付對各類人物身份、性格的表現。崑劇的腳色制與其他劇種相比,京戲以及各種地方戲都存在缺憾。京戲的分行雖也較細緻,但其總體上乃是生、旦、凈、丑四大門下進行細分的。崑劇腳色體制的完備細密,在根本上保證了其表現形式的相對規範。其次。崑劇是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文人戲劇」。崑劇是真正以「文」(文學劇本)為根本的戲劇,「戲」(戲劇性表演)是為「文」服務的,是文士所作傳奇劇本的載體。文士及其所作傳奇劇本在戲劇中的決定性地位,保證了劇本的相對穩定。完備的腳色體制是在大處決定了戲劇表演的規範性,劇本的相對穩定,則在細處更進一步保證了崑劇表演的高度規範性、乃至定型。

02從中國文學的角度看

中國戲劇源起於民間,在其初始本無所謂文學。元明以來,中國文人參與戲劇編演,情況很快發生根本性變化。自魏良輔等改革崑山腔之後,南曲風靡。文人為文學、文化的載體,熟於經史、善長辭賦的文士一旦加入到劇本編寫的行列,即將中國文學深厚的傳統帶入到雜劇、傳奇的寫作中,故民族戲劇雖成熟甚晚,但很快被提升到相當高的水準。從對中國傳統文學的繼承和發展而言,崑曲的文學成就都值得特別稱道的。從繼承傳統的角度而言,崑曲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南北曲的寫作。

  • 首先,從韻文結構看,南北曲的「套」是繼唐大曲、宋詞「套」之後的更進一步的探索。
  • 其次,從代言的角度看,雜劇、傳奇中的南北曲將代言體韻文發展到近於極致。南北曲的寫作之難,概括而言主要是:雜劇家、傳奇家須設身處地,寫人須人肖其人,寫景則身臨其境,所以需「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詩詞文采貴典雅蘊藉,而戲劇觀眾既有高才博識的文人學士,又有斗字不識的販夫走卒,故南北曲需「雅俗兼收」(臧懋循)、「貴機趣」(李漁);填詞之設。專為登場,生、旦、凈、末、丑各色功能不同,須考慮莊諧映襯、冷熱調劑、勞逸均衡等問題。
  • 此外,由於戲劇劇本是供於舞台演出的,因客觀情境的需要,除南北曲之外,詩、詞、文、賦以及其他實用性文體都可能被兼入傳奇中,從而使得明清時期的傳奇大多「文備眾體」。孔尚任云:「傳奇雖小道,凡詩、賦、詞、曲、四六、小說家,無體不備。至於摹寫鬚眉,點染景物,乃兼畫苑矣。其旨趣實本《三百篇》,而義則《春秋》,用筆行文又《左》、《國》、太史公也。」

03從民族音樂的角度看

崑曲曲調流麗婉轉,悅耳美聽,數百年來風靡大江南北,直至近現代的一些文人學者,史家如顧頡剛、范文瀾,語言學家如趙元任、羅常培、劉半農、呂叔湘、王力,文學家如鄭振鐸、俞平伯、陸侃如、游國恩、郭紹虞、沈從文,皆雅好崑曲。數百年來,崑曲之所以為國人、特別是為文人學士所好,是因為崑曲唱是最具我華夏民族特徵的唱,是真正的「民族唱法」。


之所以認為崑曲唱是最具我華夏民族特徵的唱,首先是因為崑曲唱在根本上是由我們漢民族的「文」(文學、文字)所決定的,故洛地先生曾將這一特徵簡要歸結為:「以文化樂」、「以字聲行腔」。其次是因為崑曲唱及其達到的文化高度,並非是由魏良輔或梁辰魚一兩個崑曲家在十數年間偶然發明創造出來的,而是我華夏民族兩千餘年「歌永(詠)言」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中國文藝偏重個人情志的抒發,不重身外世界的描摹,故文學中抒情類比之敘事類為更發達,敘事類戲劇晚出;繪畫中寫意高於工筆。


魏、梁的「時調」、「新聲」,實際上是以對此前唐詩唱、宋詞唱的直接繼承為前提的。在這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崑曲唱是我華夏民族兩千年「歌詠言」傳統的繼承、發揚。


崑劇的成就及結論

崑劇是無可替代的古典藝術。是中國的國寶。表現如下:

  • 崑劇所展示的綜合性特點是極其完善的,它將「載歌載舞」的戲曲藝術推至「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頂峰,至今沒有哪個劇種能夠超越。崑劇為其它劇種奠定了一種綜合性表演——「唱、念、做、打」 的基本模式。
  • 崑劇的舞台表演、演唱技術等方面都被錘鍊得極其精湛。今天其他劇種的演員還在把崑劇的著名段子當作基本功訓練的必修課,此所謂「昆訓」之說。
  • 崑劇的劇目之多,承前繼後地囊括了民間許多傳奇,成為各劇種移植的故事源。由於文人雅士參與較多,這些劇本又極有文學價值。
  • 由於崑劇的前「國劇」地位,它在曲譜文卷遺存方面是其他劇種遠不能及的。僅《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一書中就收有4466個曲牌。
  • 崑曲演唱對發聲用氣、口法、潤腔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魏良輔的《曲律》、徐大椿的《樂府傳聲》、沈寵綏的《度曲須知》等,都是明清以來有關崑曲唱法以至聲樂理論的重要著述,對我們研究崑曲的唱法和中國戲曲的聲樂理論,直到今天都很有價值。
  • 崑腔使用曲牌體音樂結構。它由許多獨立的曲調(曲牌)按照戲劇需要聯綴而成。
  • 崑曲在音樂(腔)與歌詞(文字)的結合上,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漢語是聲調語言,音和字的結合極為重要,把字唱倒(音與字的聲調相背)就會讓人誤解詞意。崑曲很講究「出口腔」(或稱腔頭)。
  • 崑曲深化了漢語在咬字方面所能顯現的特殊美感。崑曲在咬字上的最基本要求是,交代清楚每個字的頭、腹、尾,講究字頭要有噴口,字腹要圓潤,字尾要做剄歸韻準確乾淨,以達到「字正腔圓」的最佳效果。

崑劇是有資格成為中國國劇的。在中國三百多個劇種中,崑劇藝術審美是最古老、最優秀、最完善的一個劇種。她歷史悠久。傳統深厚。她是中國傳統戲劇文學的最美體現,傳統表演藝術的最高典範。傳統戲曲音樂體系的最後遺存。她產生過4000多種劇本,至今留存的尚有2600多種。她的表演載歌載舞,唱做並重,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早已成為其他許多劇種的學習母體和範式,故此有「百戲之母」之謂。她的最為本質的特徵在於音樂聲腔,2000多曲牌構成的曲牌體音樂體系是無與倫比。崑劇在數百年的歷史中鼎盛過、衰弱過,但是沒有間斷過,就是因為她有文學、表演、音樂聲腔的「三足鼎立」。幾回回死而復生,足見她的生命力有多麼強韌。

崑劇的產生,不僅是崑腔自身發展的成熟標誌,它還是中國戲曲發展的成熟標誌,它又是我國最雅化的劇種,因此,它能夠集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文學朗誦、戲劇表演等中國傳統藝術之大成,而一度成為中外公認的「國劇」,被譽為「百戲之祖」或「百戲之乳」。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