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悲劇和鬧劇 從一個陰森的厲鬼到正統神化的武聖人

原點課堂 發佈 2020-02-29T14:31:25+00:00

這要歸功於小說《三國演義》和遍布寰中的幾萬座關帝廟,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兵敗走麥城等故事,在中國差不多是婦孺皆知、老少樂道的。其實,關羽生前死後歷經了不同的旅程,在生前是一場悲劇,在死後是一場接連不斷的鬧劇。


中國有兩個聖人,文聖人孔子,武聖人關羽。在老百姓眼裡,文聖人有些高不可攀,而對武聖人則稔熟得多。這要歸功於小說《三國演義》和遍布寰中的幾萬座關帝廟,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兵敗走麥城等故事,在中國差不多是婦孺皆知、老少樂道的。關羽在國人中的普及程度遠在孔子之上。

其實,關羽生前死後歷經了不同的旅程,在生前是一場悲劇,在死後是一場接連不斷的鬧劇。集悲劇和鬧劇於一身,實為關羽之不幸。而在某種意義說,興許也是國人之不幸。

關羽生前的悲劇,表現在他對義兄劉備的愚忠,以及由於驕傲自大的性格弱點,為一介書生、黃口小兒的陸遜所蒙蔽,被幾頂高帽子弄得昏頭漲腦,致使荊州失守,父子被俘、身首異處,且他的頭顱與身軀一在當陽、一在洛陽。作為一員蜀中大將,關羽實際上是個失敗者。而他死後的形象,起初也是一個陰森的厲鬼,只因他慘死敵手,有太多的怨憤、怒氣。

可是,到關羽死後300多年的隋朝,佛教天台宗的開山之祖智者大師,獨具法眼,點化關羽,使關羽由厲鬼而一躍成了皈依佛門的護法神。關羽的鬧劇緊鑼密鼓地拉開了大幕。

中唐時期,關羽踏進朝廷廟堂,與張飛、周瑜一起,作為中國第一位武聖人姜尚(即在渭水邊用直鉤子釣魚的姜太公)的從祀,享用皇家的香火。這時候的他,與相傳孔子所寫的儒家經典《春秋》結緣,手裡多了這本書,夜讀《春秋》、文武兼備的關羽新形象出爐了。他儼然成了皇家正統和風雅儒將的代表。

嘆惜好景不常,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因自己是策動兵變上台、不屑於皇家正統,所以竟把關羽、張飛逐出姜太公的武聖廟。但是,從公元1104年宋徽宗趙佶敕封關羽為崇寧真君之後,關羽就發達起來,高踞於神壇之上。徽宗先後三次追封,最後一次的封號是「義勇武安王」。此時金兵南下,汴梁告急,徽宗加封關羽是想撈根救命稻草,關羽的「義勇」激勵宋軍忠勇救主!明初朱元璋也曾貶斥關羽,而到了武宗正德年間,關羽重回廟祀,並讓宋朝忠臣岳飛、陸秀夫從祀。萬曆時又數度晉封,關羽升至帝位。到明末,乾脆由關羽取代姜太公,做了中國的第二任武聖人,與文聖人孔子一起,充當儒家倫理文化,即仁義禮智信美德的形象代表。

生前為漢壽亭侯的關羽,死後官運亨通,由王而帝,至神至聖,無以復加矣。他與孔子一樣,是權勢者的聖人,是被皇帝和官府捧紅的。權勢者對關羽的不斷造神,無非把他當作政治的文化的工具來利用罷了。只要權勢者有某種需要,就給關羽抹上不同的油彩,上演各種鬧劇。開國皇帝大抵出身草莽,要反前朝的正統,故對代表正統的武聖人不感興趣;而當政權運作幾代,後繼的皇帝們又要打正統牌,就往往與時俱進地找上關羽,要為之立傳豎碑,晉爵加封了。關羽就這樣地被他們玩弄於股掌,豈非莫大的悲哀!



不過,與孔夫子的同民眾不大相干大相逕庭,關羽的民間基礎牢固之極。「關公廟貌遍天下,五州無處不焚香」,便是關羽神化之後的社會寫實。自清朝中葉始,關羽成為眾多行業的祖師和保護神:因關羽年輕時販賣過豆腐,逐為豆腐業之祖師;又相傳關羽早年曾以打鐵為業,即成了鐵匠的業祖;做燈籠香燭生意的,抓住關羽秉燭讀《春秋》;而關羽所持的青龍偃月刀,又讓他做了理髮、屠宰、刀剪等行業的神祗。一些民間幫會,也紛紛奉關羽為神主。相沿至今,不少民眾在居所設關帝神位,又把他當財神爺來頂禮膜拜。關羽死後,與民眾的生活發生如此緊密聯繫和情感寄託,一方面歸結於《三國演義》的廣泛流播,另一方面歸功於宋、明後統治者不斷升溫的造神運動。如果說權貴們的造神,是欲用關羽自肥、自利的話,那麼老百姓的傍神,就顯示了他們現實生活的無奈與無助。實際上,關羽活著的時候連自己的腦袋都保不住,他死了以後又怎能去保百姓的平安、護百業的興旺!在神化關羽的鬧劇背後,所反映的不過是國人的某些精神慰籍而已。

據說全世界三大宗教名下的教徒多達十七八億。其中,佛教徒2億,伊斯蘭教徒5億,基督教徒10億。中國的教徒有多少,我不清楚。但似能肯定,國人的世俗化時間早,歷史長,土生土長的只有一個道教,其餘宗教均是泊來品。國人中少有真正的宗教信徒,多的是傍神、吃教者。他們所想的、所做的,大抵在沾神靈的光,托宗教的福,給自己撈些好處,或竟為一種生存方式。可我擔心,一個熱衷於造神、拜神、傍神的民族,總不免蒙昧、愚頑的災禍,定會演出各種「史無前例」的悲劇和鬧劇。殷鑑不遠,請勿健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