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襄樊戰役曹魏陣營于禁和曹仁的地位(二)

吟風社 發佈 2020-03-02T20:28:25+00:00

又《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罷將實例見左將軍賈復的本傳:"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擁眾京師,乃與高密侯鄧禹並剽甲兵,敦儒學。帝深然之,遂罷左右將軍。復以列侯就第,

導讀:襄樊戰役是三國鼎立前夕劉曹孫三大陣營一場風雲際會的大戰,三家均調動重兵集團,派出頂級武將甚至全明星陣容。本文接續上一篇討論,繼續考察探究襄樊戰役於禁和曹仁的地位,並以此為線索論及三國鼎立前夕和初期武將權位、官職位次、節鉞權限等方面問題,最終形成主題系列文章。

【上一篇文章主要結論】

1、曹操陣營/曹魏草創階段,屬外姓武將第一梯隊的于禁在資歷和綜合地位方面,仍不及諸曹夏侯集團一線將領曹仁

2、無論履歷如何,建安二十四年襄樊戰役時,于禁左將軍、假節鉞、督七軍,曹仁征南將軍、假節、鎮荊州,都是確定信息

3、由朱靈履歷可推知,于禁約在215-216年"詣靈營 奪其軍",而"左將軍 假節鉞"更在之後

3、曹仁比于禁至少早7年就督過七軍;

4、在213年勸曹操即魏公時,五子良將大機率級別不夠,參與不了"勸受封公"這般大事,或者在最後那個"臣等"裡面,小機率和夏侯淵一樣五人全數遠在邊境而未參與。

前文參閱:試論襄樊戰役曹魏陣營于禁和曹仁的地位(一)

四、將軍品秩方面,建安晚期/魏王公時期,四方和四征將軍伯仲。襄樊戰役僅論將軍號,于禁和曹仁伯仲

年代已隔1800年,我們誠然已無法找到確切成稿於建安末期的官品表,不過通覽《後漢書》、《三國志》、《晉書》這些傳世正史,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受禪開國的曹魏和兩晉,在文武官制等典章制度方面,都是承前代之典,啟後世之章。三國鼎立前的東漢末年,也是官制承上啟下的時期,其間絕非王莽新朝那般全盤驟變。

經過一番考察,可以比較有把握地得出,在建安晚期/魏王公時期,四方將軍與四征將軍等級伯仲,但均非很高級的武官

4.1 東漢前中期,四方將軍(前後左右)並不常設,"事訖皆罷",同時四征將軍也不常見,二者高下關係難以辨析,但都不顯貴

《後漢書·百官志一》中載"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可見東漢時期,四方將軍不及"比公"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比公"可以理解為"准三公"。

同卷又載,"世祖中興,吳漢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及前、後、左、右 雜號將軍眾多,皆主征伐,事訖皆罷。"可見東漢時期,四方將軍要麼比雜號高一點,要麼屬於雜號將軍。

又《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

罷將實例見左將軍賈復(東漢開國元勛、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本傳:"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擁眾京師,乃與高密侯鄧禹並剽甲兵,敦儒學。(光武)帝深然之,遂罷左右將軍。復以列侯就第,加位特進。"

至於四征,唐代顏師古在《漢書注》引曹魏魚豢(這位寫了《魏略》)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黃初中,位次三公。漢舊諸征與偏裨雜號同。"可見東漢時期,四征將軍與偏裨雜號將軍是同類的,並不高貴

4.2 東漢末年,就任四方將軍或四征將軍者大多為勢力主君/獨立軍閥,遷轉記錄少,且封拜還有一定隨意性。

唯一先後做過左將軍和征西將軍的皇甫嵩,因中間遭董卓之亂做過文職,難以確切證明左將軍和征西將軍的品秩高下。

根據對《後漢書》《三國志》的不完全統計,東漢末年左將軍有皇甫嵩、董旻、袁術、劉備、公孫康,右將軍有皇甫嵩(存疑)、樊稠、袁紹,前將軍有董卓、趙謙、袁紹(不受)、公孫瓚,後將軍有袁隗、郭汜、楊定。

而四征將軍,有皇甫嵩、胡才、李樂、韓暹做過。後面三位都是朝廷詔安的"故白波帥",他們在195年(建安前夕)應召率軍解救獻帝百官,東漢流亡朝廷當場拜"暹為征東、才為征西、樂征北將軍",可見當時四征還不是國之重器。

4.3 劉備等主君是漢朝將軍,而于禁等曹操諸將是大漢魏國將軍,兩者官職系統不同

劉備、公孫康、于禁都是左將軍,但其實不同于禁、曹仁等將的四方將軍、四征將軍號,均是魏國官號,在曹操即位魏公後才封拜的,曹操也只有"封公建國"後才有權自行封拜。

裴松之在《諸夏侯曹傳》引《魏書》曰:"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太祖曰:"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區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請,乃拜為前將軍。"此為漢官和魏官區別的明證。在此6年前的"勸即魏公表"里,夏侯惇署的是"伏波將軍高安侯"。

《先主傳》載,"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曹公)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可見劉備的左將軍是曹操上表獻帝而獲任的,是漢朝左將軍

《二公孫陶四張傳》載,"十二年,太祖征三郡烏丸,屠柳城。袁尚等奔遼東,康斬送尚首。語在武紀。封康襄平侯,拜左將軍。"此前衣帶詔事件,劉備已與曹操徹底決裂,曹操奪去劉備漢朝左將軍一職,轉而授予公孫康,也在情理之中。

《文帝紀》載,"太祖崩,嗣位為丞相、魏王。尊王后曰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元年二月已卯,以前將軍夏侯惇為大將軍。" 設使不存在魏官,剛嗣位大漢丞相、魏王的曹丕,會把堪稱"東漢外戚權臣認證"的漢朝大將軍封給夏侯惇嗎?

至於封公建國的詔書,限於篇幅,就不引了。

幾相印證可充分表明,魏王公時期存在漢朝官和魏國官兩套系統

因此即使曹操期間四方和四征地位提高,曹操將領獲得的也僅是帝國次級的魏公/王國官職,是要打折扣的

順便一提,理論上說,雖然魏國"位在諸侯國之上",但魏國相華歆也就同級且稍高於劉備早年做過的平原國相。

4.4 張遼在魏王公時期由征東將軍轉前將軍的記錄可得,當時四征和四方級別類同

《三國志·張樂于張徐傳》

遼曰:"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增邑,假節。(209年)

……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征東將軍。(215年逍遙津)

……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遼與太祖會摩陂。遼軍至,太祖乘輦出勞之,還屯陳郡。文帝即王位,轉前將軍。(220年)

《三國志》等正史中,"遷""轉"這類描述官職變化的動詞,有明確的含義指向。其中"遷"是升職,《說文》曰"遷,登也";而"左遷"是降職,因為秦漢以右為尊。"轉"是平級調動、原地打轉,《詩經》曰"輾轉反側",《廣韻》曰"轉,動也,旋也"。

陳壽大致在滅吳後的十年間創作了《三國志》,他最遠不過論述他之前百年的事情;而我們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是在討論百年前的事情了。所以對他來說,文本是含義準確完全可讀的,如同我們讀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白話文。只不過漢魏典籍對我們來說,已經是文言文了。

而曹魏後期和西晉四方和四征的等級已明顯不同,因此這裡陳壽用的"轉"字,並不是"因今推古",而是確切反映了當時的官號高地情況。

小結一下,張遼在魏王公時期由征東將軍轉前將軍的記錄可得,當時四方將軍和四征將軍地位伯仲,並無明顯區分

順便一提,《晉書》《宋書》《通典》的官表不太可靠,因此不能通過引述其中官品表了論證。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建安晚期/魏王公時期,四方將軍伯仲四征將軍。襄樊戰役僅論將軍號,于禁伯仲曹仁。

通觀東漢百官志、表和漢末魏初武將遷轉記錄,也可得以下初步結論:四征將軍的地位從東漢到曹魏逐步提升——從東漢時期伯仲或略不及四方將軍;到三國鼎立前後伯仲四方將軍;再到曹魏"黃初中"之後成為第一等"方位"重號將軍,此時地位已遠超四方將軍


五、"假節鉞"和"假節"高下辨析

曹魏在受禪建朝之前,對文臣武將"假節"大致始於赤壁之戰前後;曹操進位魏王之後,假節數量上了一個層次(但在魏公階段似乎沒有假節記載);繼而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假節/使持節"至少又增加了曹休、曹真、夏侯尚/夏侯楙三人,僅7個月後,禪代前夕的"魏公卿將軍奏上尊號表"中,就有九個"使持節XX將軍"。

不過這裡僅就建安二十四年秋冬的襄樊戰役中的"假節鉞"情況進行探討,全局性探討描述留待續章展開。

襄樊戰役,匯聚了鼎立前夕唯二的"假節鉞",關羽和于禁

關羽是在劉備從左將軍進位漢中王時"假節鉞"。類推可以懷疑于禁也是在曹操進魏王之後才得"左將軍,假節鉞"。另外綜合起來曹操在魏公時期和魏王時期的政治思想確實也明顯不同。

眾所周知,劉關張是結義兄弟級的交情,《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記載劉備早年做平原王國國相(僅論官品,也就比29年後的華歆低一點而已)的時候,與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又載"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關羽在劉備陣營的地位大概是"第二根據地領導人"。

豫州牧時,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引注的魏書甚至說劉備讓關羽領徐州刺史。

荊州時期,劉備"收江南諸郡",就"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益州時期,劉備平定益州,就"拜羽董督荊州事"。

劉備一俟即位漢中王,就"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此時已是襄樊戰役前夕或過程中了。


那麼"董督荊州事,假節鉞"的關羽,權限如何呢?

根據《三國志·蜀書》所載,關羽屬下的糜芳、傅士仁、劉封、孟達在襄樊戰役中並不聽命令,即使關羽明確說"還當治之"

《關張馬黃趙傳》:自羽之出軍,(糜)芳、(傅士)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副軍將軍劉)封、(新城太守孟)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


《鄧張宗楊傳》:糜芳字子方,東海人也,為南郡太守。士仁字君義,廣陽人也,為將軍,住公安,統屬關羽;與羽有隙,叛迎孫權。

關羽陣斬大將,為萬人敵,裴松之引《蜀記》還說許都圍獵的時候關羽曾經勸劉備殺掉曹操,又與劉備"恩若兄弟",又"董督荊州事,假節鉞"。在一般印象中,關羽的權勢是超過"假節鉞"曹仁的,更匡論假節鉞于禁。然後就是這樣的關羽,也沒用節鉞殺掉上述四位中的一個。

另外並沒有曹仁"假節鉞"的記載,黃初三年(222年),曹丕大司馬之職統帥中路軍伐吳。東路軍統帥曹休是他的族侄,"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西路軍統帥曹真也是他的族侄,"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同年還有襄樊戰役"參曹仁軍"的滿寵"假節鉞"。不知道這三位誰管曹仁,又有誰可以憑節鉞斬殺曹仁。

當然于禁具體為何不能憑節鉞處斬曹仁,將會在續章進行更系統的解析。


六、小結

根據對東漢到曹魏期間,四方將軍和四征將軍位次演變的粗略考察,可得在建安晚期/魏王公時期,四方將軍伯仲四征將軍;襄樊戰役,左將軍于禁和征西將軍曹仁在將軍號上等量齊觀。同時襄樊戰役中,另一位"假節鉞"的名將關羽,雖然陣營中權勢顯然超過於禁,但應對屬下不聽命令的情況,也沒有使用"憑節鉞專行誅殺"。

同時初步可得,四征將軍的地位從東漢到曹魏逐步提升——從東漢時期伯仲或略不及四方將軍;到三國鼎立前後伯仲四方將軍;再到曹魏"黃初中"之後成為第一等"方位"重號將軍,此時地位已遠超四方將軍

【系列文章後續預告】

1、本系列文章後續將有1-4篇。在將軍品秩問題之外,還將討論"于禁憑節鉞能否斬曹仁",進一步考察于禁"遷左將軍假節鉞"的時間,略論五子良將戰功和官職升遷履歷,總結曹操魏王公時期的主要將領配置布局,並簡述曹丕即位後的高層武官人事安排和制度設計;

2、另將撰文解讀"假節、持節、使持節,假節鉞、持節鉞、賜節鉞,假/加/持/賜黃鉞等"之間有何區別的聯繫;

3、本文收錄於《三國將領加節鉞問題辨析》(陸祖訥撰寫中),屬"別卷/第一篇 試論襄樊戰役曹魏陣營于禁和曹仁的地位 第一章 "。

【參考文獻】

史部:《史記》《漢書顏師古注》、《後漢書李賢注》、《三國志裴松之注》、《晉書》、《宋書》、《通典》、《道德經》、《老子集注》、《詩經》、《說文》、《廣韻》、《全漢文》、《全三國文》

版權聲明:未經創作者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全部或部分的轉載或/和引用(以網絡討論為目的的部分引用除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