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跟馮小剛說:你拍的那些不是電影

方舍予 發佈 2020-02-01T11:41:13+00:00

姜文曾經對馮小剛說過的一番話,即便馮小剛現在已經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老炮兒,回味起來這番話還是有點後怕的。你拍得東西是葡萄,很新鮮的葡萄,甚至還掛著霜,但你沒有把它釀成酒,開始時是葡萄,到了還是葡萄。

原創 黃小白

1


馮小剛會惹事兒,但是他也怕一個人,那就是姜文。


姜文曾經對馮小剛說過的一番話,即便馮小剛現在已經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老炮兒,回味起來這番話還是有點後怕的。


姜文跟他說:電影應該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得東西是葡萄,很新鮮的葡萄,甚至還掛著霜,但你沒有把它釀成酒,開始時是葡萄,到了還是葡萄。另外一些導演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知道電影得是酒,但沒有釀造的過程。上來就是一口酒,結束時還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這酒既不是葡萄釀造的,也不是糧食釀成的,是化學兌出來的。


姜文還說:小剛,你應該把葡萄釀成酒,不能僅僅滿足於做一杯又一杯的鮮榨葡萄汁。


言下之意是,小剛,你拍的那些不是電影。



2


馮小剛拍不出姜文認為的那種「電影」,多少跟骨子裡血統有關。但是扯上這一代導演的本身生活年代,大院子弟這個群體是繞不開的。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院子弟」的標籤是京圈兒文化名流的顯赫勳章,最起碼有三個代表人物。


其一就是王朔。王朔出身於軍委訓練總監部大院,名列當時八總部中的第二位。王朔是典型的「京痞」范兒,雖然出身是根正苗紅,但是紅旗下長大的孩子骨子裡特叛逆,再加上大院兒里長大特調皮,貧嘴耍滑和巷口鬧事是家常便飯。姜文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記錄了大院子弟生活,王朔還客串了一回老大,在兩幫人要開打的時候做了和事佬,最後一大長桌兒上胡吃海喝算是和解了。


在那個長鏡頭記錄下的畫面里,王朔真真兒地做了一回大哥,兩幫江湖勢力也因為他的調解決定放棄械鬥。他骨子裡要做的英雄,只能在電影里逞一回。此外改編自他同名小說的電影《看上去很美》,徹徹底底地找到了一個很像自己的小孩完美的演繹了自己的童年,這也是公認的「很王朔」的電影。


痞勁兒和不屑,代表了大院子弟的處世態度,也是他個人比較凜冽有度的生活觀念。



3


其二是葉京、鄭曉龍。葉京出身於訓練總監部大院,名列當時八總部中的第二位,高於總政治部,低於總參謀部。


葉京是王朔的髮小,他們倆為首的大院子弟陣營可以拉一個環,成為一個圈子。鄭曉龍的作品類型很多,覆蓋類型也很廣,《甄嬛傳》、《紅高粱》、《北京人在紐約》、《編輯部的故事》等一大批優秀電視作品都出自鄭曉龍。另外馮小剛可以說是鄭曉龍帶出來的,如果沒有鄭曉龍點頭,馮小剛進不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


1997年馮小剛拍了《甲方乙方》,開了賀歲片的先河,那時候王朔開始走下坡路,倆人之間的矛盾和分歧點也越來越多,最終王朔出國,馮小剛搭上華誼兄弟的豪華車,與王朔成立的公司關係尚有餘溫就以人走茶涼的殘局收場。


葉京拍過一部電視劇叫《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可以說對當年那大院子弟的圈子一種緬懷式致敬。那個京圈的豪華配置中,有一個人各種擠也擠不進去,眼尖的人已經發現了這人就是馮小剛,在劇中的角色叫「馮褲子」,連演員的長相也特別相像。而劇中的故事推進和表現可以說還原了馮小剛從進圈子之後到自己做導演這段經歷。


王朔跟葉京說,罵人我頂多來一連環他媽的,還是你夠勁兒,直接給人攢一劇出來。


儘管「馮褲子」變成了現在著名的馮大導兒,在葉京和王朔那幫人眼中,馮褲子永遠都是馮褲子。



4


其三就是姜文。


姜文的父親姜洪齊是一位部隊幹部,曾參加抗美援朝,其生命中的主要部分都屬於軍營生活,姜文也因此成為那批「在部隊大院長大的孩子」中的一位。


姜文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角色應該是1985年出演的《末代皇后》中的溥儀。為了演好溥儀他還特地拜訪了溥傑。在塑造人物本身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讓這位「末代皇帝」有了一些立體式感覺。


與王朔和葉京他們不一樣,同樣是大院子弟的姜文除了紅色情節和身份優越之外,並沒有流行性的投機意識和野蠻好鬥。對比下來,姜文在初期顯得更加內斂,即便後來民國三部曲的第一部《讓子彈飛》中被不少人解讀出了姜文的巨大野心,在許知遠的節目《十三邀》中,姜文也略帶戲謔性地說:怎麼就被解讀成這樣了呢,感覺也沒那麼複雜啊。


如果說《芙蓉鎮》正式讓姜文的電影事業的面孔漸漸清晰的話,那麼姜文與第一次當導演的張藝謀合作的《紅高粱》就是他早期的巔峰。


姜文對余占鰲這個人物的理解其實有點大院子弟的蠻橫和冷峻。余占鰲在小說中先是土匪後是民族英雄,這個過度除了時局的更替之外,更多的是人性進化以及對周邊環境的理解有一定的疊代。除了衝突之外,姜文需要在表演上加入更多利於角色塑造的表演,這一點與導演張藝謀有一定衝突。


第一次做導演的張藝謀更願意讓人物立竿見影,而不希望人物有過多細枝末節的表達,安全和固定是他掌控的主要因素。但是姜文在有一定的表演經歷且獨立審視人物的前提下,並不同意張藝謀的想法。加上當時原著作者莫言的不斷調停,《紅高粱》在吵吵鬧鬧中拍完了。這部電影不但成就了姜文,也成就了張藝謀,甚至成就了中國電影。


1991年姜文終於等來了屬於自己的機會,王朔將自己的小說《動物兇猛》交給了姜文,姜文拍成了《陽光燦爛的日子》。


王朔看了電影之後好一段時間沒說話,姜文急了,就問王朔,成不成你倒給個話兒。王朔半天才說,挺好。後來公開接受採訪的時候,王朔對姜文的評價是:中國需要這麼個人。有他在,我們才好說,本大國電影也不都是行活兒。


在小說《動物兇猛》中,大院子弟剔除了樣板式的記錄,變成了讓人又哭又笑的故事。加上王朔一貫的語言風格,不管以什麼口徑說的什麼話,文字中都透著緊實感,即便時隔幾十年再看下來,也能感知那個時代的激盪歲月。


但是在王朔筆下這麼一個兇猛異常的時代,在姜文的鏡頭中卻變得婉約和文藝。即便在選角方面也有自己的思考,當年寧靜為了演好角色增肥,夏雨扛男主的壓力在姜文的調教下用力的恰到好處,痞性和善良兼具,玩味與野性流露。故事性流暢洒脫,記錄時代歲月鏗鏘有力。


「動物兇猛」改成「陽光燦爛」也就有了最好的解釋,王朔對姜文的評價也是最好的證明。



5


2010年姜文執導的民國三部曲第一部《讓子彈飛》上映。電影中姜文扮演的麻匪進入鵝城充當縣長與當地土霸黃四郎展開了一番鬥爭。鵝城百姓習慣於馴化統治,見到官兒都要下跪,姜文數次鳴槍示警說:跪天地,跪父母,但是不要跪我,我不值得你們跪,也沒有任何人值得你們跪。


後來在與黃四郎的種種博弈中,師爺葛優勸姜文保守主義,安穩賺錢。但是姜文偏要站著把錢賺了。故事中宣誓般的挑戰,其實也是他現實中的吶喊,姜文早期很多電影都是叫好不叫座,如果非要以票房來衡量電影的優劣的話,姜文可能會被吐槽成篩子。


《讓子彈飛》算是一個硬氣的開始,雖然諸多觀眾覺得電影政治隱喻頗多,但對於姜文的痞性表達和夾雜荷爾蒙的特質,還是相當受用的。這一次之後,姜文的確是站著把錢掙了。無論如何在國內電影市場,即便姜文不是票房保證,也一定是中國電影水準的風向標。


7月13日姜文的民國三部曲最後一部——《邪不壓正》正式上映。


這部電影改編張北海的小說《俠隱》。儘管有原著小說,但是姜文每次改編幾乎重頭來過,最終上映的電影一定是姜文的,跟小說的氣質和關聯度似乎不大,就算不改劇情,精氣神兒也是顛覆的。


姜文在拍電影這件事兒上有獨特的偏執,這種偏執不是周星馳在片場一遍遍地冒出新想法,然後逼著演員去返工。相反在姜文心中其實沒有大眾認為的那種「好電影」的概念,這種全民都認為是好電影的電影極有可能是虛無縹緲的,或者根本是劍走偏鋒。他雖然不會固步自封,但也一定不是個冒險家。


電影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面鏡子,有的導演能通過電影看清楚自己內心。也有的通過電影賺了很多錢,但是看不清楚自己的真實樣子。要不然姜文也不會搖晃著酒杯拿電影和釀酒來跟馮小剛說事兒了。


對於姜文來說,電影有時候跟釀酒一樣,前幾十年可能都在找配料然後試錯,自己嘗了味道不對,也不敢拿出去賣,後來的味道終於有點酒味兒了就開始追求酒質和更為複雜的工藝,因為只有這樣工序下釀造的酒才是好酒,只要是好酒才能越存越醇。


姜文的電影就是開壇飄香,喝過了再喝,依然跟第一口一樣令人著迷回味。這樣釀酒一樣的拍電影馮小剛不一定懂,或者他懂了也不會去做。


畢竟他是馮小剛,不是姜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