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戊戌變法中犧牲的譚嗣同,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

microphone吳 發佈 2020-05-10T04:58:28+00:00

某一年,譚嗣同和哥哥同舟渡江,一時狂風大作,浪濤簸天而來,浪花尖兒比舟高數尺,撐舟的人慌得厲害,這兩兄弟卻相視一眼,開懷大笑,當即口占二絕:「波揉浪簸一舟輕,呼吸之間辨死生。

中國近代史,某種程度上就是一代代烈士鮮血犧牲澆灌的歷史。譚嗣同就是其中最為閃耀的人物之一。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他生於同治四年二月,於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政變後的八月十三日斬於市,結束了他短暫而壯烈的33歲的人生。

譚嗣同,也是名門士子出身,湖北巡撫譚繼洵的兒子,幼年母親就去世了,被父親的小妾苛待,因此從小譚嗣同就思慮很深,雖然說"情深不壽",但譚嗣同的智慧卻與日俱增。五歲讀書,不久就能審四聲,十五歲上作詩文,斐然可觀,受到稱道。不過譚嗣同不僅喜愛文學,更要效仿李白龔自珍,急公近義,任俠使氣,喜好劍術,常作悲歌慷慨之態,愛者青眼有加,不識者以為古怪奇異。

每酒醉別離興盡悲來之際所作的詩,自少年時就不凡。某一年,譚嗣同和哥哥同舟渡江,一時狂風大作,浪濤簸天而來,浪花尖兒比舟高數尺,撐舟的人慌得厲害,這兩兄弟卻相視一眼,開懷大笑,當即口占二絕:"波揉浪簸一舟輕,呼吸之間辨死生。十二年來無此險,布帆重掛武昌城。白浪舡頭聒旱雷,逆風猶自片帆開。他年擊楫渾閒事,曾向中流煉膽來。"動不動就是"死生"之類的重詞,其中潛藏著深深的悲憤奇崛之氣,似乎是其出鄉而為國家壯烈犧牲的語讖。

自從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時人都紛紛意識到國破家亡亡國滅種,頃刻便會在面前上演。譚嗣同因此更加奮發於新學,也正是由於對新學的追求,他才得以認識康有為。當時的康有為正在京滬創辦強學會,譚嗣同去京師聞名謁見,從此自稱是康有為的私淑弟子。後來又在強學會中與梁啓超相識定交,學精名高,慷慨縱論天下大事,有澄清四海廓清八荒之志向。又因巡撫父親的命令,捐納錢款得了一個江蘇候補知府的頭銜,在南京待一年求缺。這一年裡,譚嗣同閉戶讀書,諸事不問,除了新學,還兼采儒學佛學,尤其是佛學,譚嗣同力圖將先賢聖哲融匯貫通,還參考自己老師康有為的學說。一年之期,譚嗣同著述了《仁學》一書,其中多激切救世,匡救社會積弊,衝破封建禮教藩籬的精奇之語,如"衝決君主之網羅"等話,真讓一干老夫子汗顏心驚。

不久,成就一番大業的時機似乎到了。譚嗣同棄官歸鄉,幫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設立南學會,向學生們講述自己所學到的愛國道理救亡圖存的法門。從此開始,湖南一地風氣大開,成為全國施行新政的楷模省份。

後來,譚嗣同聲名聞於京師。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戊戌變法開始,經學士徐致靖的保舉推薦,光緒皇帝徵召譚嗣同為軍機章京,特擢為四品卿銜,和楊銳、劉光第、林旭等同時輔佐新政,當時傳為軍機四卿。這軍機四卿,在短短的百天之內,幾乎與宰相的職權相等,在康有為的幕後推動下,新政條條上達天聽,再通過旨意、上諭、邸報等各種形式頒發下去。改革一度如火如荼。

當時言路大開,許多牛鬼蛇神也趁機鑽出來了。湖南舉人曾廉奏劾康有為野心很大,有當中國教皇的意思,說康有為提議上孔子以開化教主神聖明王的徽號,就是要讓孔子當摩西,自己好當耶穌。譚嗣同拿到這個奏疏大怒,擬了份旨意寫著要殺這個舉人曾廉,請光緒皇帝旨意的時候,光緒倒顯得老成起來:"朕剛剛下詔要群臣百姓進言,現在卻要因言而殺人,這能使天下人心服嗎?"譚嗣同見皇帝拒絕了自己的建議,於是罷了要殺人的心思,只是逐條批駁,還相約其他軍機四卿,聯名保舉康有為是忠臣。

改良國家的心思雖好,但康有為一黨確實做得太過激切了,千百年的制度哪裡是三個月就能改的過來的呢?他們不懂得事緩則圓的道理,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久歷官場,卻深知其中道理。知道自己的兒子要以狂躁冒進而取禍,一月之內連寄三封家書,催促譚嗣同回鄉。譚嗣同回復父親,卻說父親是老髦昏昏,不足以謀天下大事。果然,戊戌政變之後,八月十三日,春秋僅三十三的譚嗣同就在菜市口慷慨就義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