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戎服戰馬,狄射挽弓,武力稱雄,秦國:你永遠成不了我

珂夢歷史人文 發佈 2020-04-16T09:42:50+00:00

戰國時期,趙國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原是中原地區老牌諸侯國晉國的家臣,也就是說趙國的前身其實只是一個諸侯國的貴族,夥同魏氏和韓氏兩家瓜分晉國之後,才成立了一個諸侯國,後來周天子式微,對諸侯已經無法有絕對的控制權了,不得不承認韓、趙、魏三家諸侯的身份,這時趙國才正式成為周王朝承認的

戰國時期,趙國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原是中原地區老牌諸侯國晉國的家臣,也就是說趙國的前身其實只是一個諸侯國的貴族,夥同魏氏和韓氏兩家瓜分晉國之後,才成立了一個諸侯國,後來周天子式微,對諸侯已經無法有絕對的控制權了,不得不承認韓、趙、魏三家諸侯的身份,這時趙國才正式成為周王朝承認的國家。

三家分晉後,不僅標誌著魏國、韓國、趙國的建立,也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到來;戰國時代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紛爭最多的時代,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關係非常複雜,這對於趙國這樣的新興國家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如何在激烈的鬥爭當中脫穎而出?如何尋找到自己國家的發展優勢?如何借箭秦國和魏國的成功變法,而融入中原地區的變法狂潮中?這都是新興國家趙國所要面對的問題,在這種群雄逐鹿的情況下,趙國並沒有像燕國,或者是楚國那樣一直固守政治傳統,甚至沒有受原先的晉國太大的影響,而是走了一條只有它自己堅持走完的道路。

這就是在眾多的變法形式中,最徹底的軍事變法,這也是戰國時代唯一的一場單純的軍事上的變法,這種變法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讓趙國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到戰國中後期的時候,趙國已經成為了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是整個戰國七雄當中唯一能夠在軍事方面有能力與秦國一較高下的諸侯國,可以說帶給了趙國很大的利益。

那麼,為什麼趙國要選擇進行一場單純的軍事變法呢?趙國既然能夠進行軍事改革,說明它並沒有太過於沉重的思想枷鎖,國內的人民是可以接受變法改革的,那麼它為什麼又沒有進行全方面的變法呢?

而且在其變法之前,已經有了魏國和秦國變法成功的先例,為什麼在有這麼多成功例子面前,卻依舊選擇了單純的軍事變法呢?其實並不是趙國不想進行全方位變法,而是以趙國的國情和發展狀況來看,沒有辦法推行全面變法,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看趙國為何不能組織全面的變法?

趙國民風尚武,優先考慮軍事變法阻力下

首先,我們先從趙國的民族風格上進行分析;事實上,一個國家所表現出來的政治風貌,經濟風貌與這個國家的文化和傳統關聯性很大,民族風格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不盡相同。

  • 燕國崇尚王道固守傳統,希望維持諸侯國並立,和平相處狀態

比如說,戰國時期的燕國是一個崇尚王道政治傳統的國家,是自西周傳承而來的一個諸侯王國,所以,燕國人民有著一種本能的自豪與驕傲,這是他們擁有西周王氏血脈的一種地位上的驕傲,因此,在國與國之間的紛爭中燕國人比較反對壓迫性的戰爭,他們並沒有吞併任何一個諸侯小國,比較希望維持一種各大諸侯國和平相處的狀態。

這也是為什麼在荊軻刺秦的時候,太子丹希望荊軻能夠生擒秦王嬴政,然後威脅秦國交出吞併的諸侯國領土,這是因為燕國的民族風貌以及政治傳統影響了太子丹的思想,讓太子丹希望回到一種西周的統治情況當中,回到一種各大諸侯國並立的年代裡。

  • 趙國崇尚武力,變法優先考慮軍事

而趙國也是這樣的一個國家,他是一個極其崇尚武力的諸侯國,各個國家對於軍隊的建設和武力的崇尚已經非常的狂熱了,因此,在趙國舉行變法時,自然會先依據他的民族風格進行選擇,也就自然而然地偏向到了軍事方面。

這一點其實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雖然趙國這樣的變化顯得相對比較畸形,只注重軍事這一個層面,但它貼合了趙國的民族傳統,迎合的趙國民眾的心意,同時又比較順應那個時代的潮流,所以趙國的軍事變法在一開始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反對,也給趙國帶去了巨大的利益。

胡服騎射變法的奇思妙想,偶然形成

其次是因為趙國的變法其實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事實上,戰國時代所有的變法我們都可以稱得上是蓄謀已久或者是有著一定的目的,這些變法的偶然性非常的小,甚至說是沒有。

  • 魏國、秦國、燕國變法都有蓄謀已久的目標

比如說魏國的李悝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等,它們都是以強盛為目的的,也就是說先有富國強兵的打算,然後圍繞著這個目標展開行動,在行動的過程當中發現了變法這個比較良好的途徑,可以說,這一系列的動作下來是按部就班的。

再比如說是燕國的燕昭王變法,燕昭王變法的目的性更加強烈,燕國本身是一個固守王道的國家,對於西周制度的依賴性非常強,同時是比較討厭改善國內政治環境的,但固守王道政治傳統的燕國,並不是兩個鄰國的對手。

在兩個鄰國的日益欺壓之下,燕國的生存和發展變得越來越艱難,甚至在齊國的影響之下,燕王噲甚至想要實行禪讓制度從而使得燕國大亂,內場內部混亂讓齊國從中獲取了不少利益,所以燕昭王為了復仇不得不在國內進行改革,加強燕國的綜合實力以便於一雪前恥。

所以,這幾個國家的變法都是有著一定的規劃的,變法如何進行?怎樣強盛?都是一系列的流程;他們也都任用了比較可靠的人才,這些人才本身擁有一定的主流學術支持,對於變法是有著規劃的藍圖的。

比如說商鞅,他在進入秦國時與秦孝公進行了三次會面,在這三次會面當中不斷地試探秦孝公,最終確定了秦孝公的想法,然後規劃了從農業經濟方面、軍事方面和法治方面進行改革的藍圖,所以說這些國家的變法都是規劃在前行動在後的,有著一定的計劃和對應的目標。

  • 趙武靈王臨時起意,發動胡服騎射變法更像賭局

可是趙國的變法並不是如此,其變法其實有著很大的偶然因素;是因為趙武靈王在潛入北方胡人地區發掘了胡人的戰鬥特點之後而進行的;也就是說,這是趙武靈王臨時起意的一種措施,當他觀察到胡人作戰特點時與自身的中原部隊進行了對比,並且想要將此種作戰方法在軍隊上做一個實驗。

至於這種改革的結果則是趙武靈無法把握的,簡單點來講就是他在實驗,看一看融合北方胡人作戰特點後的中原部隊,會不會變得更加強大?結果無疑是讓趙武靈王非常欣喜的。所以說,其實趙國的變法有著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在變法之前沒有辦法去把握變化的結果,也沒有去規劃一種比較明確的變法路線,更加不知道在變法之後會帶來哪些影響,甚至連預期當中的影響都是不確定的。

對比於其他國家的變法,我們就可以發現,這樣的變法說白了就是一場賭局,像其他國家的變法都有著自己的預期,能知道在變法實施到每一步時,能取得什麼樣的結果,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法,從最開始來講只是一種戰略性的測試。

所以說,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法雖然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軍事變法,卻不是趙國立足在變法的目的上而推行,它只是改變了軍隊內部的一些特點,軍隊在作戰過程當中的一些方式,嚴格的來講並不是一場十分標準的變法。

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趙國其實在那個時候是沒有變法的心思的,並不是想著要在國內進行變法,讓國家更加強大所以才去找變法的途徑;而是再看到一條好的途徑時想要在國內進行實驗,而恰好這場實驗取得了比較大的成果而已;趙國沒有這想要徹底變法的念頭,自然而然的也就不會在國內發生全方面徹底而完美的變法了。

外部變法熱潮,迫使趙國趕時髦

再次,則是由趙國所處的外部環境所決定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實行時期相對來說比較晚,戰國時期的第一場變法是發生在魏國的李悝變法,是變法熱潮興起的開始;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韓國和秦國隨後幾乎在同一時間進行了申不害變法和商鞅變法,這兩場變法可以說是變法的高潮部分。

  • 魏國跌落霸主地位,各諸侯國發展軍事力量打破均衡競爭狀態

除去這三場變法之外,其他國家的變法都不是特別的明顯,比如說燕國的燕昭王變法,它其實只是一種對於國家發展形勢的改善,希望能夠恢復燕國國內的經濟發展,從而帶動綜合國力的提升,對於國內的各種行政制度,或者階級結構並沒有太大的觸動和影響。

齊國的吏治變法大體也是如此,是齊威王在接受了鄒忌的建議之後,廣開言路所創造的一種比較安穩的局面,嚴格來講並不是自上而下的變法,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到了戰國中期時,各大國家對於國內基礎發展力的改善已經幾乎進入了尾聲,又因為魏國超級大國地位的跌落,讓整個中原地區陷入了一種實力比較均衡的競爭階段。

而戰國時期的國家紛爭,大部分都是通過戰爭來解決的,需要戰爭來爭奪領土,也需要戰爭來拉開國與國之間的發展差距,而戰爭最主體的力量就是軍隊,所以不僅是趙國,各大諸侯國在那一時期都在進行發展軍事力量,以便於參與到後來的諸侯爭霸當中。

  • 趙國地處邊疆,近水樓台先得月,吸取胡人作戰特點

趙國因為地處西北地區,接觸的勢力比較錯綜複雜,所以,在軍事改革當中的借鑑對象比中原國家的借鑑對象要廣,再加上趙國是一個常年與北方匈奴胡人等少數民族作戰的國家,自然可以吸取到他們的作戰特點以用於改善國內軍隊的不足,所以說,其實趙武靈王之所以進行胡服騎射變法與當時的外部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

如果一個國家的軍隊實力不強,那麼這個國家就會成為別人刀俎上的魚肉,雖說綜合國力才是戰爭所要比拼的根本,可是在戰國時期,那種頻繁爆發戰爭的年代裡,打頭陣的還是軍隊,最具有威懾力的還是軍事實力;所以說,趙國在那樣時代選擇進行一場徹底的軍事變法並沒有問題。

討論

  • 趙國四周強敵環伺,迫切需要強大軍事力量

趙國的幾個鄰居都是軍事實力比較發達的,第一個當數趙國南部的秦國,秦國在進行了商鞅變法後國力迅速地崛起,一躍就成為整個戰國七雄當中實力最為強盛的國家,具有的軍事實力可以橫壓整個山東六國。

而秦國在戰國中後期,所實施的也是一種遠交近攻的策略,對於與其相鄰的國家態度並不是很友好,有這樣的一個強敵位於自己的身旁,趙國也不得不發展軍事實力來應對秦國可能發動的入侵。

再一個是中原地區的魏國,魏國雖然在戰國中期已經遺失了超級大國的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魏國已經變成了一個小國,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國的實力衰弱後,其他諸侯國也只能與它勢均力敵而已,只是差距在縮小,並不代表著可以隨便的入侵魏國。魏國的魏武卒是名震天下的,在吳起時代更是百戰百勝,因此中原地區的魏國也是趙國的一個強敵。

再一個就是北方的匈奴了,匈奴人民風粗狂,又因為是草原部落所以騎兵的戰鬥能力極強,是一個極其具有進攻性的民族,他們對於趙國的發展影響非常大,而在整個趙國的發展歷史當中也從沒有間斷過與匈奴人之間的鬥爭。

所以說,趙國其實是一個強敵環繞的國家,生存在它四周的敵人個個軍事實力都非常強悍,因此不得不用軍事實力的發展來抵抗可能出現的戰爭,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

小結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得知,趙國之所以會選擇在國內進行一場比較單純但又非常徹底的軍事變法,是由諸多方面的因素所影響的,這其中既有民族風貌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和變法本身的客觀因素。首先,趙國的民族風貌比較尚武,對於軍事變法的接受能力很強,有利於變法的推廣和實施;再者,軍事變法能夠大幅度提升國家的軍事實力,應對戰國時代戰爭頻繁這一點上來講有著很大的好處。

此外,軍事變法受眾小,並沒有對貴族利益造成根本性的傷害,大部分的著力點都在軍隊身上,推廣的難度也比較小,而趙國本身的軍事變法並不是為長久發展而謀劃的,而是趙武靈王在觀察了胡人作戰特點之後產生的奇思妙想。總之,多方面因素交織在一起,偶然性促成了戰國時期影響超強的胡服騎射變法。

趙國的強盛因為這場變法,趙國的衰弱也同樣是因為這場變法;變法之後,趙國對於軍事實力投入了精力越來越大,慢慢地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變成了一個頭重腳輕的畸形國家,趙國穿戎服驅戰馬,狄射挽強弓,經過胡服騎射變法後,軍事力量迅速崛起稱雄東方,能夠與強秦抗衡。

然而強大軍事勢力的背後卻沒有很強的後援支撐,就是因為不能進行全面變法,不能進行完全發展,慢慢的也就被秦國給拖垮了。所以說,軍事實力的發展固然重要,也不能忽視綜合國力的提升,趙國固然厲害,但沒有形成良性經濟循環發展,沒有形成強大的後勤支援,永遠成不了秦國。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左傳》、《呂氏春秋》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