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這條「潛規則」,改變了世界

eic啟德考培 發佈 2019-12-19T20:25:33+00:00

美國各大名校在招生時往往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標準。除了優秀的學術成績,學校還看重申請者的各種綜合素質。作為美國第一難考的大學,哈佛大學更點名要求申請者需具備以下品質:毅力、行動力、創新、主見、交流能力、領導力。

美國各大名校在招生時往往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標準。除了優秀的學術成績,學校還看重申請者的各種綜合素質。

作為美國第一難考的大學,哈佛大學更點名要求申請者需具備以下品質:毅力、行動力、創新、主見、交流能力、領導力。

對這個「領導力」,哈佛大學還特別說明,這是「為某一領域作出一定貢獻的潛質」。別小看這條小小的解釋,在哈佛,它可以具體為一句話:

Make a difference!

這是哈佛學生常常掛在嘴邊,並在學術與生活中嚴格執行的信條。它是一條「潛規則」,卻讓哈佛有為世界帶來改變的力量。

我們不需要書呆子

網絡上曾盛傳一張照片,拍的是哈佛大學凌晨4點的圖書館。照片里的哈佛學生在燈下苦讀,讓人們看到自己與哈佛的距離,也讓許多人打了雞血,奮發圖強熬夜讀書。

然而很快此圖被證實為假,在校學生表示很少能看到這種盛況,又引發大家唏噓。

你真以為僅靠熬夜啃書那點勤勉和領悟力,就能在擁有22,727名學生的哈佛生存?在占地209英畝、校史382年的世界第一大學裡讀書的精英們,會是這種書呆子?

在哈佛,只會熬夜的書呆子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學習壓力大,節奏快,假如學生沒有極強的時間安排力、獨立能力、心理抗壓能力,而只靠熬夜學習,作息紊亂,很快便會被同齡人甩在後面。

拿上課來舉例子,哈佛大學的「課後作業」常常是上課前提交的,也就是說,學生在寫作業時,面對的是老師還沒講過、令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新知識。

為了完成這樣的作業,學生必須自己刷文獻查資料。而當作業上交,老師開講時,這節課的內容已經變成了「熟知識」,課堂效率非常高。

這種學習模式會給學生帶來很大挑戰,但對於這一點,學習校鼓勵學生尋找自己的學習模式,在壓力中建立屬於自己的平衡點和學習方法,不做書呆子,Make a difference!

也許這便能夠解釋,為什麼哈佛大學能培養出8位美國總統、數位外國元首、62位仍在世的億萬富翁、359位羅茲獎學金獲得者和242位馬歇爾獎學金獲得者、共贏得108枚奧運獎牌的運動健兒們。

學術全牛,通吃各個領域的哈佛表示,本校絕不出nerd。

我們只培養改變世界的人

「Make a difference」是哈佛大學的潛規則,這句名言甚至成為價值觀的「洗腦」,因為老師們永遠在向學生強調這句話的重要。

有人說,在參加哈佛大學面試時,總會被面試官問到這樣一個問題:What difference will you bring to the world?

在挑選學生時,哈佛會首先向那些富有卓識和野心,想為世界的某個領域帶來改變的申請者伸出橄欖枝。

而在校生們也努力利用一切機會,積累知識、表現自己,以實現各自「為世界帶來改變」的理想。

聽哈佛學生的學術討論,會有種看一場體育比賽的驚心動魄。

能進哈佛的都不是草包,腦力和體力的快速過招,每個人都能接住對方的點子並迅速反擊,這讓在哈佛讀書的每天都有種運動後流汗的快感,酣暢淋漓。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親歷哈佛大學的人對學校的真實評價(來自Niche):

「校園很美,學生和教授的背景很多樣,專業課程設置靈活,要求很高。在這裡得到B的話,基本在美國其他大學就是A的水平了。」

「學習壓力大,常常寫不完作業,在這裡上學很有挑戰。」

「學校學術氛圍濃厚,可以為學生提供許多機會,我從教授和同學的身上學到的太多太多,而且也讓我得到了一生的摯友。」

「教學方式以啟發學生為主,很有意思,但也很難,大牛太多。」

「我從蘇丹來,哈佛帶給我的感覺非常震撼。雖然我才大一,但我非常期待接下來的大學生活。只是天氣有點糟糕,冬天很冷,但周邊生活便利。」

「哈佛大學聲譽全世界,但並非因為大學本身,而是哈佛的學生們。哈佛僅僅是一個名字,讓哈佛成為世界最棒學府之一的是學校里最優秀的這群人。」

真正的學霸,他們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斷嘗試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並將其做到極致,充分挖掘自己最優秀的一面,記住,你要成為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