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之戰中,蜀漢五位名臣之後為國捐軀,其中之一是五虎將之孫

燦爛海灘 發佈 2020-02-09T23:01:02+00:00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發生在綿竹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瞻、諸葛尚、張遵和鄧艾。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發生在綿竹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瞻、諸葛尚、張遵和鄧艾。故事梗概如下:

經過連續兩次的激戰,諸葛瞻被鄧艾擊敗,被迫退守綿竹。諸葛瞻寫下一封親筆信,命人前往東吳送給東吳皇帝孫休,希望他出兵協助。孫休看完來信,下令丁奉、丁封、孫異等人率軍五萬兵分三路,分別向沔中、壽春等地前進,以策應諸葛瞻。

不過,此時綿竹的戰事對諸葛瞻越發不利。諸葛瞻見形勢不妙,認為困守綿竹已經失去意義,下令由兒子諸葛尚與尚書張遵繼續守住城池,自己率軍從城中殺出,企圖突圍而走。鄧艾見蜀軍殺出,下令全軍後撤,等諸葛瞻所部出城後發動圍攻。諸葛瞻陷入重圍,部下傷亡慘重,自己也中箭落馬。最終,諸葛瞻自刎而亡。

諸葛尚在綿竹城頭親眼目睹父親為國捐軀,勃然大怒,披掛上馬,準備出城與魏軍決一死戰。尚書張遵出言相勸,遭到諸葛尚的斷然拒絕。但諸葛尚出城後也遭到魏軍的圍攻,死於亂軍之中。此後,鄧艾發動總攻,終於攻破綿竹。在混戰當中,張遵、黃崇、李球等三位蜀漢將領均戰死沙場。

小說中提到的此次綿竹之戰,在歷史上確有發生。不過,諸葛瞻寫信向東吳求援卻並非是歷史的真實。按照《三國志》相關傳記的記載,司馬昭發動伐蜀之戰後,蜀漢局勢危急,後主劉禪派人向東吳求援。東吳皇帝孫休也派出援軍在荊州、淮南一線發動策應性進攻,目的是分散魏軍的兵力。不過,由於魏軍進展神速,短短數月內滅亡蜀漢,東吳的支援行動也並未發揮任何作用。

小說作者虛構諸葛瞻寫信向東吳求援,目的很明顯,是為了體現諸葛瞻的憂國憂民及後主劉禪的昏庸無能。但這個虛構卻有一個巨大的缺陷,諸葛瞻身為劉禪的臣子,又怎麼能越廚代庖向東吳求救呢?

至於說到歷史上的綿竹之戰,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鄧艾兵出陰平小道後,蜀漢最佳的防禦地點有兩個,一個是馬邈鎮守的江油,一個是涪縣。這兩個地方地勢非常險要,利於防守,而綿竹卻不具備這個特點。除了鹿頭關和金雁橋之外,綿竹再無其他險要之地。因此,諸葛瞻的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小說中提到,除了諸葛瞻父子之外,還有黃崇、李球和張遵在戰鬥中陣亡,這一點也是歷史的真實。不過,小說對於黃崇等人的身份並沒有做過多的描述。本文結合歷史記載,對這三位為國盡忠的蜀漢將領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首先說說黃崇。黃崇,蜀漢名將黃權之子,早年步入仕途,擔任蜀漢的尚書郎一職,並在伐蜀之戰期間隨諸葛瞻一起參加了涪縣及綿竹之戰。諸葛瞻離開成都來到涪縣後,黃崇曾多次建議諸葛瞻在涪縣東北險要之處屯兵,卻遭到諸葛瞻的拒絕,最終導致涪縣失守,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在綿竹之戰期間,黃崇奮勇殺敵,最終與諸葛瞻一起為國捐軀。

李球,蜀漢名臣李恢之子,時任羽林右部督,與諸葛瞻一起出兵迎戰鄧艾。與黃崇一樣,李球也看出涪縣的重要性,並與黃崇一起提出屯兵涪縣東北禦敵的建議。綿竹之戰開始後,李球與諸葛瞻一起出城迎戰,最終血染沙場。

與黃崇和李球相比,張遵先輩的名氣更為顯赫。張遵的祖輩是蜀漢五虎將之一的張飛,父親是曾經擔任蜀漢侍中的張苞。伐蜀之戰時期,張遵官拜尚書,與諸葛瞻一起屯兵綿竹,最終與諸葛瞻父子、黃崇、李球等人一起殉國。蜀漢後期的五位名臣,就這樣倒在了綿竹前線。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