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有哪些演義里被抹黑,正史里卻很牛的人物?

周周周樹人 發佈 2020-01-12T04:41:02+00:00

因為像魏延、周瑜、孫堅等這些在演義中確實被抹黑,但是雖然抹黑這些人基本事跡都在,而且演義中的表現其實不賴,也都是優秀人才,而演義中的徐榮直接就是一個三流廢將,屬於連黃蓋、丁奉這種都可以吊打的存在,歷史上很厲害的徐榮硬生生成了出場就被殺的路人甲。

徐榮,絕對就是徐榮,徐榮是被黑的最慘的沒有之一。因為像魏延、周瑜、孫堅等這些在演義中確實被抹黑,但是雖然抹黑這些人基本事跡都在,而且演義中的表現其實不賴,也都是優秀人才,而演義中的徐榮直接就是一個三流廢將,屬於連黃蓋、丁奉這種都可以吊打的存在,歷史上很厲害的徐榮硬生生成了出場就被殺的路人甲。

演義中的徐榮

演義中的徐榮是以董卓的部將存在的,是個最普通的醬油角色,很敷衍,篇幅都不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那六個龍套多。

演義中徐榮之死:曹操被董卓大軍擊敗,徐榮追殺曹操,危急時刻,夏侯惇趕到僅數合便將徐榮刺死。

數合就被夏侯惇刺死了,你說徐榮是啥定位?三流武將裡面都算渣將。

其實演義中董卓的將領都寫得很謎,比如胡軫明明是董卓的大將,胡軫帶領大軍討伐孫堅的時候呂布還只是胡軫的副帥,而華雄只是胡軫屬下眾多部將之一。結果演義中胡軫成了華雄副將,而且乾脆斗不數合被程普刺中死於馬下,也成了路人。

當然演義和歷史要分開,演義中的徐榮太普通,讀書粗的人估計都想不起還有這麼一個角色。

歷史中的牛人徐榮

徐榮,東漢末年的一個優秀統帥,擔任過董卓的中郎將,在關東群雄討伐董卓的時候表現優秀,曾經連續擊敗過孫堅和曹操。

一敗孫堅:群雄反董,孫堅的部隊就是先鋒,一路攻略所向無前,於是董卓便派遣徐榮率軍與孫堅作戰,結果徐榮和孫堅在梁這個地方相遇,徐榮大破孫堅,孫堅敗逃,而潁川太守李旻被俘虜,徐榮戰後將李旻和戰俘全部烹殺,手段殘忍。

二敗孫堅:戰敗後的孫堅在梁東一帶休整,漸漸恢復了力量,徐榮本著痛打落水狗的原則追擊孫堅到梁東,結果孫堅再次大敗,逃到了陽人城。不過到陽人城後,董卓派胡軫帶領五千人馬去討伐,呂布為副帥、華雄為部督,孫堅這次可算是打贏了,胡軫、呂布敗逃,華雄被殺。

大敗曹操:公元190年,各路諸侯會盟推舉袁紹為盟主,舉兵聚義,誓言消滅董卓。戰爭前期,同盟軍雖然連克汜水,虎牢,占據洛陽,但由於內部各自為戰,爭權奪利,各路人馬停滯不前,坐觀成敗。當時還很忠於漢室的曹操自己帶兵五千前往追擊董卓,結果曹操和徐榮軍隊相遇,雙方正面展開大戰,曹軍大敗,曹操的戰馬也被射死,多虧從弟曹洪將自己的馬讓給曹操,曹操才得以逃脫,而曹操帶去的五千人馬大部分都折損了。

徐榮兩次擊敗江東猛虎孫堅,大敗曹操。現在不少人將徐榮獲勝解釋為兵力優勢,其實是錯誤的,歷史上董卓的部隊並不多,董卓派大都護胡軫討伐孫堅時也不過五千人馬,而且當時封了侯的呂布才是這五千人的副帥,官位比胡軫、呂布都低的徐榮能帶多少人馬?

徐榮擊敗孫堅、曹操兵力不可能占優,靠的就是優秀的統兵能力。

歷史上徐榮之死

徐榮死得比較憋屈,徐榮本來就不是西涼人,史料記載是遼東襄平人,所以雖然勇猛但不屬於董卓嫡系。

董卓死後,徐榮不是西涼人,所以被王允信任,西涼舊將原本地位在徐榮之下的胡軫成了徐榮手下,但是徐榮統率的部隊大都是西涼兵,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長安之時,徐榮與李傕、郭汜交戰,結果一交戰胡軫帶領部隊投降,徐榮戰死。

徐榮是個很優秀的名將,可惜未遇明主,才華沒有盡展而死,很可惜。

三國中被抹黑最明顯的,我覺得應該是周郎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寫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此句寫盡了周瑜的雄才偉略才略和英姿氣度,雄渾蒼涼,大氣磅礴,這才是東吳大都督的氣質。

周瑜自幼和孫策交好,年少時更是雄姿英發,才能絕倫,跟隨著孫策東征西討,助其開疆擴土。建安四年,孫策起兵攻打荊州,此時的周瑜任「中護軍」兼「江夏太守」,十二月周瑜攻破皖城,接著又進攻尋陽,大敗劉勛,第二年春,隨軍征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廬陵等郡,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江東的千秋基業立下了赫赫功勞,孫策稱讚道:「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君臣感情日深,這時的周瑜才二十五六,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周瑜聲望真正達到巔峰,威震華夏的是「赤壁之戰」,此戰奠定了東吳三分天下的局勢,曹操都無力挽回。孫策遇刺身亡後,孫權接過江東重任,管理軍國大事,而孫權也不負眾人所望,擇賢納士,勵精圖治,統御六郡,東吳在他的治理下,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百姓安居樂業。建安十一年,周瑜率兵討伐麻、保二屯,斬其首領,俘敵萬人,而後又平定黃祖之亂,收攬了甘寧大將。建安十三年,曹操舉兵南下,八十萬大軍威壓東吳邊境,刀鋒直指孫權,其一統南方的野心暴露無遺。生死存亡之際,周瑜力排眾議,喝退主和派,冷靜分析敵我間的形勢,周瑜認為:首先,曹軍遠道而來,兵馬疲軟,糧草不濟,北方人更是不適應南方的氣候,水土不服;其次,北方士兵馬戰、步戰很強,但是水戰不堪一擊,東吳多江河湖泊,占據了地利;最後,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使其不敢背水一戰。

不得不說,周瑜的戰略眼光很老道、很銳利,那種臨危不亂,遇敵不驚的大將風範,實在令人傾佩。真正想出火燒連環船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三國演義里把周瑜寫成了心胸狹隘之人,處處算計諸葛亮,想要勝其一籌。事實上相反,周瑜是個心胸開闊之人,像魯肅、呂蒙、甘寧這些人才,哪個不是他帶過來引薦給孫權重用的?他豈是妒忌賢才、剛愎自用之人,周瑜為國盡心竭力,為民鞠躬盡瘁,對待君主恭敬有禮,對待屬下更是隨和親切,完全不輸諸葛亮。

赤壁之戰後,周瑜又建議孫權軟禁劉備,然後計劃帶兵出征益州,拿下漢中,和曹操一南一北平分天下,再視機而動,蠶食吞併北魏。周瑜之謀不可謂不深遠呀,可惜,他在行至江陵巴丘時,突然病卒,一代儒將就此隕落,後面才有了劉備奪漢中的好戲。

三國被黑的最慘的人當屬呂布

張飛所罵:「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

《三國演義》中的呂布不怎麼樣,有勇無謀。雖然是第一戰將,但是讓人不齒。張飛就罵他:「三姓家奴」,這也讓呂布抓狂。呂布第一次出場是在董卓進京宴飲王公大臣。期間董卓說出廢立之事,荊州刺史丁原怒罵,「你董卓是個什麼東西,也敢談廢立之事。」卓拔劍欲殺丁原。

時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

出道就是巔峰,嚇得董卓謀士李儒連說:「今日飲宴之處,不可談國政;來日向都堂公論未遲。」

之後丁帶兵發難,董卓大敗。於是董卓用李肅離間丁原呂布。呂布得了赤兔馬,又得到了李肅的引薦於是殺義父丁原,用他的頭顱換來錦繡前程。

布提刀逕入丁原帳中。原正秉燭觀書,見布至,曰:「吾兒來有何事故?」布曰:「吾堂堂丈夫,安肯為汝子乎!」原曰:「奉先何故心變?」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級。布持丁原首級,往見李肅。肅遂引布見卓。布納卓坐而拜之曰:「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義父。」

就這麼著呂布又拜董卓為義父。

之後王允用美人計離間董卓呂布,因為貂蟬呂布又殺董卓。

卓衷甲不入,傷臂墜車,大呼曰:「吾兒奉先何在?」呂布從車後厲聲出曰:「有詔討賊!」一戟直刺咽喉,李肅早割頭在手。呂布左手持戟,右手懷中取詔,大呼曰:「奉詔討賊臣董卓,其餘不問!」

這就是「三姓家奴」的由來。

歷史上的呂布

棄暗投明古已有之,比如說韓信,先是在項羽帳前後來又去了劉邦軍營,如果罵韓信「三姓家奴」估計有人打我,因為不符合事實。《三國演義》中呂布之所以形象很差不是因為身侍二主而是因為「背叛」義父。

拜丁原為義父,後來殺之。又拜董卓為義父,後來又殺之。曹操擒住呂布,呂布要投降並認曹操做義父。曹操很高興,呂布戰鬥力在哪裡擺著,三國第一戰將,人中呂布。劉備卻說:「公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曹操頓時沒了興致,殺呂布殺完就後悔。

其實這中說法跟歷史上的呂布形象差很多。

第一:呂布並沒有認丁原做義父。《三國志》隻字未提呂布與丁原的父子關係。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呂布殺丁原有賣主求榮之嫌,但夠不上弒父。

第二:呂布並沒有主動認董卓為義父。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

是董卓主動提及,而不是呂布主動認賊作父。

第三:呂布不是因為女人殺董卓。後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因為董卓要殺他,所以呂布才先下手為強,夥同司徒王允等人結果董卓。

所謂的三姓家奴不過是演義戲說罷了。

劉備作為梟雄,在羅貫中筆下居然是個愛哭蟲

我們在看演義的時候,劉備是動不動就要哭兩聲,似乎不哭就不能彰顯他的仁義道德,所以現在大家都流行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其實誰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呢?這四個領導人當中,真正把江山哭出來的,可能就是曹操了。因為曹操在正史上,至少哭過六次。每一次都帶有一定的諷刺或者鼓勵意味,所以他的江山可能是哭出來的。

但是劉備的江山,絕對不是哭出來的,因為他在正史中,絲毫沒有哭過的記錄。也就是說劉備從來沒有哭過,就連張飛死的時候,劉備也只是說了一句,哎,張飛死了。由此可見,劉備是一個極度理性的人物,他從來不會因為生命中遇到了什麼波折就哭泣,這不是一個梟雄該有的氣質。

在演義中,羅貫中將劉備打造成了一個絲毫沒有城府,就知道宣傳仁義道德的形象,這是最高級的黑法了。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把天下打下來呢?換句話說,如果劉備具備了婦人之仁,那他就不可能成為三國君主之一。他做事當機立斷,從來不拖泥帶水,這也是劉備為什麼會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哭泣,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好運,劉備深切地明白這個道理。而且劉備的城府非常深,幾乎是沉默寡言之人,絕對不會把心裡話全都說出來。

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這是對劉備智商的侮辱

都說善於聽從臣下的建議,才是一位明君該做的事情。但是我們發現,在演義之中,只要有諸葛亮戲份的部分,劉備簡直就跟個傻帽一樣,言聽計從。他從來不懷疑諸葛亮的做法對不對,只是堅決執行罷了。這是劉備的風格嗎?如果劉備對諸葛亮當真如此言聽計從,我覺得劉備在亂世也就不要混了。

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件事,諸葛亮是給劉備打工的人。劉備才是真正的老闆,哪有老闆對手下人如此言聽計從的呢?那這家公司到底是誰的呢?而且我們必須要認清一個事實,劉備在戰場上久經戰陣,早就是以為能征善戰的猛將,所以他有自己的判斷力。

在戰爭方面,他壓根就不需要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因為諸葛亮就算是天才,那也只是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壓根就不具備實戰能力。劉備其實是在不斷培養諸葛亮成長的那個導師,他將諸葛亮一手培養了起來,加上諸葛亮本人的天賦,所以諸葛亮才能在後來有如此大的成就。

在演義里,諸葛亮成了神一般的人物,而劉備的智商,幾乎都被羅貫中給抹殺了,不禁為劉備叫一聲冤屈,畢竟誰也不想做傻子。

劉備借荊州,簡直就是千年來最大的侮辱

提到劉備,大家還能想起一個典故,那就是劉備借荊州,一去不回頭,這就跟肉包子大狗一樣的下場。這種說法其實也是對劉備極端的侮辱。因為劉備壓根就沒有借過荊州,卻讓他成為了千年的老賴。當時的荊州,是劉備的人馬一點點打下來的,他從曹操手裡奪回了劉表的基業,為什麼說是借來的呢?

要說借,劉備只是借了孫權一個南郡,而與此同時,作為交換,劉備將公安和江夏兩個地方都送給了孫權。這就是說,這本身是一場平等的交易而已,劉備用公安和江夏郡,換來了南郡。可是到了後來,孫權眼紅劉備占據了益州,所以就聲稱荊州是他的,必須要劉備歸還。

劉備無奈之下,只好答應歸還部分地區,孫權為此還不滿意,甚至大兵壓境,要強行奪取荊州。劉備連忙調集大軍前往荊州準備根孫權決戰。結果劉備要忙於漢中的事情,所以就答應給孫權南方三郡,換區南郡的控制權。這麼以來孫權又多了長沙、零陵、武陵等地,實在是太舒服了。

可是,劉備卻還是披上了老賴的外套,這種污衊,如果可以打一場穿越官司的話,羅貫中能被劉備告破產。

三國里,有一個人一直被誤解,甚至在後世當中一直當做失敗的典型。這個被黑的最慘的人就是——廖化。

為何這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有這樣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前鋒」。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是否蜀漢無人,廖化才有資格披掛上前鋒的戰袍?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其實我們都誤解了這句話,同時也誤解了真實的廖化

廖化,本名淳,字元儉,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今湖北省襄陽市)人。廖化在歷史當中的記載並不太多,畢竟作為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的歷史中有太多可圈可點的猛人,在這些強人面前,廖化自然分量不夠。但是,這並非說明他實力不濟,而只是沒有那些人更加光輝耀眼而已。

廖化原本落草為寇,後來因為寨主搶掠了劉備的夫人準備納為己用,和大寨主杜遠鬧翻。一怒之下救了兩位夫人後投靠了蜀漢陣營。從此,對蜀漢是忠心耿耿。哪怕是為敵軍所俘,依舊是跋涉千山萬水,回到蜀營。

廖化亦可算的上文韜武略

他曾經在關羽主政荊州的時候擔任其主薄,也就是出謀劃策的角色,屬於智囊團中的一員。要知道,關羽作為蜀漢集團僅次於劉備和諸葛亮的人物,能輔佐他治理荊州,就足以說明其才幹。另外,公元219年,關羽伐魏,擔任前鋒的就是廖化。而公元238年,廖化率兵攻打曹軍,在兩路軍馬的夾擊之下,斬廣魏太守於馬下,立下了赫赫功勞。

而蜀漢建立之後,隨著劉備拼殺出來的大將接二連三去世,退出了歷史舞台。而此時年紀老邁的廖化頂著古稀的高齡,不得不重新披上前鋒的戰袍,為蜀漢奮戰。這才有了那句世人皆知的名言。然而,這句話卻道出了一員老將的悲涼,並非是如大家所想,廖化百無一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