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行業一言「難」盡的2019,再見!「越過山丘」,2020無畏前行

母嬰行業觀察 發佈 2020-01-03T04:30:17+00:00

「我太南了!」這大概是2019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這也是奶粉行業的真實寫照。2018年出生人口下滑給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在2019年開始明顯顯現,招商證券研報顯示,考慮到育齡婦女人口下滑,以及生育觀念的改變,預計我國出生人口數還將進一步下滑,到2023年出生人口總數或將回落到1


「我太南了!」這大概是2019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這也是奶粉行業的真實寫照。


2018年出生人口下滑給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在2019年開始明顯顯現,招商證券研報顯示,考慮到育齡婦女人口下滑,以及生育觀念的改變,預計我國出生人口數還將進一步下滑,到2023年出生人口總數或將回落到1300萬人。而持續人口基數的減少會影響奶粉市場的規模,這也意味著中國奶粉市場規模會進一步收縮。


首先體現在奶粉品牌的壓力上,2019年多數外資頭部品牌明顯承壓,增長下滑嚴重,這體現在各家財報上。另外對於中小品牌而言,頭部品牌的迅速出擊讓他們毫無招架之力。「從明年開始,就是淘汰賽,而且立竿見影,像進口奶粉鏈小的,兩三個億的會非常難過,品牌商也會大量淘汰,尤其是尾部的品牌商。」某國內一線代理商直言。中國奶粉市場的集中度會越來越高,這將嚴重壓迫腰部、尾部品牌的生存空間。


同時渠道商、代理商等產業鏈中游也會受到影響。從代理商開始,競爭加劇下,品牌商會「優中選優」,沒有價值的代理商一定會最先被淘汰,「今年母嬰生意還在增長,但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業務量下降了17%。」某一經銷商表示。今年母嬰店的進店人數明顯減少,尼爾森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7月,嬰兒奶粉在母嬰店的提升僅僅1%。


上述一線代理商表示,「競爭劇烈,我們從之前只做打包模式,到現在非打包模式也放開,還做合伙人,才有一些好的增長,但我們也有很大的危機感,代理商越來越難做了。」


隨著人口紅利終結,市場將進入殘酷的存量競爭新周期,跑馬圈地和行業洗牌下,跟不上行業步伐的企業最終都會被淘汰。



但奶粉行業其實並非行至「寒冬」,2018年中國奶粉市場已行至節點,到2019年乳企都在探索新的增長模式,增長是都滯緩,未來是否被淘汰,其實還有考證。借用曾銘教授的一句話,「容易賺的錢肯定是沒了,往後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


在增長困境之下,依舊湧現破局者:飛鶴上市,成中國奶粉銷量第一;君樂寶斬獲7.5萬噸奶粉銷量,超過一億罐;伊利布局全球化市場、細分品類成效顯著;澳優佳貝艾特增長41.0%,悠藍上半年幾乎翻番式增長;蒙牛奶粉業務保持44%的高增速,收購貝拉米、LDD發力併購......


2019年競爭之下,湧現無數新機會:


從產品層面來說,緊抓高端化趨勢,1、羊奶粉、有機奶粉、特配粉等細分品類機會。尼爾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嬰配粉市場總體同比增長9.4%,羊奶粉增速高達30.8%;截至7月份,有機奶粉同比銷售額增長高達77%。同時有業內人士指出,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奶粉市場需求不斷擴大,預計未來市場規模可達100億元。同樣,面對人群的細分,兒童奶粉、孕婦奶粉、成人奶粉等都成為眾多乳企的增量市場。


2、多元化發展,如輔食、營養品。根據CBNData聯合天貓母嬰發布的《輔食營養品行業趨勢洞察》顯示,近三年輔食營養品銷售規模穩步提升,其中天貓平台增速迅猛,遠高於整體,且市場占比逐年大幅提升,2018年天貓平台在整體淘系輔食營養品銷售份額達50%以上。


從消費者層面來說,二胎家庭、新線市場、下沉市場、超級奶爸、90後/95後新生代父母......等等,在這個變化的時代,消費主體變了,逐漸向中產階級和年輕家庭轉變。隨著消費者變了,消費商品根據消費者需求的升級而升級,開始向高端化發展,健康、專業化的產品成為消費升級的核心。同時消費渠道也變了,線上線下渠道邊界越來越模糊。總之,奶粉生意難做的焦慮之下,依然有新的能量悄然生長,人、貨、場重構孕育著新生與機會。



就像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提到的,「中國經濟到了一個節點,就是從一個模式要轉換到另一個模式,就是從電梯模式切換為攀岩模式。所謂電梯指的就是,那些穩定的、確切的通道。過去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只要搭上電梯,就能往上走,而且非常確定:好好學習,就能考上好大學;學歷越高,就越能進好單位。現在的中國已經切換到攀岩模式,下一步往哪裡爬,每一步都在考驗我們的創造力和選擇能力。」


但從電梯模式切換到攀岩模式,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高增長的奶粉企業已經告訴我們,「這個時代並非寒冬,新時代孕育著新機會」。


面對行業短時間的壓力,我們要找到壓力的本質,不要抱怨,中國奶粉市場的發展還有很遠,能走出「三聚氰胺」的恐懼,自然也能走出新生兒數量限制的困境。


2020年是挑戰,更是機遇!對於乳企而言,聚焦趨勢、聚焦消費者、聚焦差異化,自然能夠聚焦增長。「我們不看短時間的困境,也不管是何周期,未來無論周期有多長,品牌要穿越這個周期,抓住機會,一個偉大的品牌要看一百年而不是看兩年、三年。」


過了這道難關,或許就是一馬平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