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閣制與清朝軍機處是怎麼回事

蔡駟讀歷史 發佈 2020-02-22T06:00:38+00:00

皇帝也不容易,既要干好本職工作,又要時時防範下面人的不軌,於是就有了這麼個機構,對維護皇權和國家管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朝內閣制和清朝軍機處說白了都是皇帝為了掌控朝廷而設立的機構,是老大與大臣們之間的緩衝地帶,或者說是皇帝的內朝制約外朝的機構。皇帝也不容易,既要干好本職工作,又要時時防範下面人的不軌,於是就有了這麼個機構,對維護皇權和國家管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內閣制和軍機處,都是皇帝專制的極端產物,但二者也存在著不同點。

明朝內閣制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內閣制度隨著皇權的高度強化而建立,權力的來源,由君主所授予,對君權的制約作用有限。事無大小,內閣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為君主加強專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專制比前代尤甚,助長了君主專制,形成了內外朝相互制約的體制。

明朝初期是延續以前設有丞相的,自從胡惟庸涉嫌謀反被處死之後,朱元璋便不再設丞相之位,擔心大臣專權,威脅到皇權和社稷根本,貽害天下蒼生。但以一人之力,日理萬機,也實在不堪其苦。無奈,朱元璋置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殿、東閣等大學士,作為皇帝身邊的顧問,幫助處理政事。這就是內閣制的雛形,入閣的大學士官級並不高。

朱棣即位後不願信任前朝舊臣,在明太祖的基礎上專設內閣,備有大學士數名,任用親信佐理政務,與外朝的六部相抗衡。內閣大學士核簽奏章,票擬敕旨,講論經史,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但其本身官階不過五品,遠在各部尚書、侍郎之下,資望亦甚淺薄。明朝中期以後,內閣大學士地位日益尊崇,入閣學士均出身翰林,且兼任各部尚書或侍郎,加官至一品,事實與宰相無異,六部尚書也得俯首聽命。凡事都有利弊,內閣制也不例外。

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認為多荒謬不經。但有楊廷和等閣老撐著,未成大亂。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時,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再一次提高。明代的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此時已經是實有宰相之權。因此,就出現了內閣大學士張居正以大學士身份主理朝政十年,也有嘉靖二十一年,權臣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

明內閣此後權力愈大、地位漸高,與前朝丞相無異。在一定程度上也威脅到皇權。因此,清朝初期雖沿用內閣制,大學土仍有草擬詔旨之責,且品級又升為正一品,勛高位極,實權卻大不如前,幾乎名同虛設,以至官拜大學士成了明升暗降或賜恩養老的方法。到了清朝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軍機處。軍機處是清朝官署名,也稱「軍機房」、「總理處」。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輔佐皇帝處理政務。

軍機處由三四品以上大臣充任軍機大臣,隨侍皇帝左右,直接聽命於皇帝,草擬文件,處理政務。因直接聽命於皇帝,省去了許多中間環節,處理政務迅速而機密。但是軍機處沒有獨立性,既無官署,亦無專官,更無屬吏,不是一個獨立正式的衙門。軍機大臣絕對聽命於皇帝,沒有絲毫獨立行動和決策的權力。因此,軍機處不會脫離皇帝的控制,只是便於皇帝掌握實權。這種制度一直為此後歷代皇帝所沿用,直到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傅儀結束。

明朝內閣制與清朝軍機處的不同點:一、明朝的內閣有「票擬」的權力,而清朝的軍機處則沒有。二、明朝的內閣大臣都是專職官員,沒有固定的數額,也沒有固定的任期。清朝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都不是固定官職而是兼職。三、明朝內閣的票擬必須與司禮監合作行使決策權,皇帝實際的決策權大大減弱。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嚴禁宦官參議朝政,始終把決策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軍機處沒有任何機會取得外援從而參與決策。(文/蔡駟 圖/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