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里,皇太孫大婚耗銀270萬兩,永樂朝真實歲入如何?

炒米視角 發佈 2020-01-01T09:00:27+00:00

在《大明風華》里,皇太孫朱瞻基大婚,花費白銀270萬兩。這個數字即便放到隆慶以後,甚至是放到清朝而言,都不是一筆小數目。

在《大明風華》里,皇太孫朱瞻基大婚,花費白銀270萬兩。這個數字即便放到隆慶以後,甚至是放到清朝而言,都不是一筆小數目。

不要看很多小說電視劇里,江湖大俠吃個飯都得靡費百兩白銀,照這個標準算下來,似乎皇太孫結個婚花個幾百萬兩銀子不算啥。其實財政問題一直都是明朝最大的癥結所在,因為明朝一直都很「窮」。

明朝在張居正「一條鞭法」之前,所有的賦稅仍然大部分以實物和徭役的形式為主。

根據《中國財政通史》記載,明朝的財政收入主要分為「田賦」、「勞役」、「鹽茶礦稅」、「關市稅」、「屯田」、「納貢」等。雖然財政收入來源很廣泛,但是主要形式並不是白銀,連明朝官員發放的工資也都是以糧食、布匹和形如白紙的寶鈔為主。

在永樂年間,國家重大項目也比較多,自然耗費也十分驚人。

當然支撐起朱棣武功的,是永樂初期,長期保持著的3000萬石稅糧、2000萬石的屯糧和2000萬匹的絲紗,以及1000萬次的人力徭役調配,但這不是白銀。

經過「五出漠北、三犁虜庭、六下西洋」還有各種疏浚會通河、開鑿清江浦等等一系列工程,到了朱棣晚年的時候,已經面臨著財政崩潰的危機。永樂朝的「經濟大師」夏元吉為了保障朱棣北伐時的軍糧補給運送,對食鹽的「開中法」進行了改革,商任替朝廷將糧食運到邊境前線,來換取「鹽引」。

所以按照新劇情中朱高煦提到過,大明一年的歲入是7500萬兩白銀,這個高度整個明朝都未達到過。

別說明朝,清朝所謂「康乾盛世」也沒達到過這個高度,一直到清晚期光緒年間才達到這個數值。中國歷史上有記錄,大婚花費最高的,估計得算是光緒大婚,花費約550萬兩白銀。但並不像大家認為的清朝末年清朝很窮,只是清朝的老百姓比較窮而已,光緒年間財政收入一直保持在8000萬兩以上,並持續增長,一直到清朝滅亡,甚至達到了3億兩的歷史最高紀錄。但那些收入大部分都用於了戰爭賠款和支付利息,連海關的關長都時候英國人任命的,所以清朝那段有錢的歷史並不光榮。

其實按照田賦標準,永樂初年財政並不弱。這多虧了朱元璋明初近30年的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積累下來的累累碩果。雖然也是千萬級,但是是千萬石的糧食,而不是白銀。

如果真的有那麼多白銀,炒米認為按照朱棣的性格,給自己寵愛的皇太孫朱瞻基大婚,花個幾百萬兩白銀也是非常正常的。但實際情況更可能是花了280萬石糧食和280萬匹絹紗。只不過這麼描述下來,的確有點土,不符合觀眾對電視劇的期待。

——炒米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