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的先知與後覺,徐盛

煤山後那棵松 發佈 2020-01-20T18:36:45+00:00

相比之下,江東孫吳這邊無論是在演義還是史料中,都往往給人一種憑藉地利吃家底稱雄一方的感覺。徐盛忠誠耿直,孫權為權宜之計,暫時向魏稱臣後,徐盛認為這是"喪權辱國"之恥,放聲大哭。


當我們提到三國歷史的時候,總是會過多地去關注魏國與蜀國,因為這兩方的旗下不僅有著"五子良將""五虎上將"這種赫赫有名的名將,更是在整個東漢末年時期都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相比之下,江東孫吳這邊無論是在演義還是史料中,都往往給人一種憑藉地利吃家底稱雄一方的感覺。因此,比起充滿英雄豪氣的曹魏以及理想主義浪漫的蜀漢,孫吳的將領們在知名度上就稍微遜色了一些。而其中在孫權時期最為出名的人那毫無疑問就是徐盛了。

徐盛字文響,是琅琊人。早先因為天下大亂,於是舉家客居吳地來避亂,因徐盛勇氣非凡,所以鄰里對他非常熟悉。當孫權上位以後,挖掘了徐盛這個將才,封他為部司馬,授予親兵五百人,鎮守柴桑,北據黃祖。

徐盛這個人生活還是經歷的很多挫折的,在他年輕的時候,由於家鄉遭遇戰亂,他迫不得已只能夠從當時的山東跑到如今的江蘇。大家都知道江蘇是我國的南方地區,他一個北方人跑到南方,足見當時他家鄉遭遇了多麼大的戰亂。正是因為這些不好的遭遇,在他小小的心裡種下了要為祖國報效的種子。後來便參了軍。

早期護衛周瑜的時候的帳前護軍校尉,除了丁奉還有徐盛。他們跟隨周瑜、孫權、呂蒙和陸遜,在幾場著名的大戰中迅速成長,但是明顯徐盛的仕途上升比丁奉快,在丁奉還是甘寧等部將時,徐盛已經作為吳國東側邊防的大將,獨擋一面了。

公元224年,魏文帝曹丕率領大軍南征,企圖渡過長江。徐盛獻計在建業周邊築起圍欄,製造籬笆,圍欄上設下假樓,江中準備浮船。諸將認為這樣做沒什麼意義,但徐盛堅持己見,完成了一系列設置。曹丕大軍到達廣陵(今江蘇揚州),看到綿延數百里的圍欄,心中驚疑,又見長江正在漲水,於是引軍退卻。諸將這才明白徐盛有先見之明,紛紛拜服。

徐盛的脾氣有些暴躁,他曾經試圖收斬蔣欽的屯吏,不過孫權以蔣欽不在為由拒絕了徐盛。徐盛因此覺得得罪了蔣欽,認為蔣欽遲早會報復,不過蔣欽心胸寬廣,反倒多次對孫權誇讚徐盛的才能。後來周泰都督濡須口的時候,徐盛和朱然都表示不服氣,這也使得孫權親自過來鎮場子。

徐盛忠誠耿直,孫權為權宜之計,暫時向魏稱臣後,徐盛認為這是"喪權辱國"之恥,放聲大哭。魏使看到這種情況,感嘆江東將相對吳之忠誠。後徐盛隨孫權屢經征戰,多立大功,歷任建武將軍,封都亭侯,廬江太守,賜臨城縣為食邑。後徐盛升任安東將軍,改封蕪湖侯。於東吳黃武年間去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