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醫手稿被公開,估價高達2.16億天價,這字跡令現代醫生汗顏

趙女士聊歷史 發佈 2020-06-14T09:58:03+00:00

生活里,大家總是避免不了頭疼腦熱、磕磕碰碰等狀況,所以會去到醫院,找醫生開單子,然而每次拿到醫生的單子,就會被上面的「天書」弄得一頭霧水,一個字都看不懂,但奇怪的是,只要拿給藥劑師看,他們立馬就能把藥拿給你。

生活里,大家總是避免不了頭疼腦熱、磕磕碰碰等狀況,所以會去到醫院,找醫生開單子,然而每次拿到醫生的單子,就會被上面的「天書」弄得一頭霧水,一個字都看不懂,但奇怪的是,只要拿給藥劑師看,他們立馬就能把藥拿給你。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醫生的字如此潦草呢?其實理由很簡單,醫生們實在太忙了,一般來說,一個門診醫生一上午(4小時)要看40~60個病人,每個病人都要問病史、查體、寫門診病歷、開處方,動輒幾千個字,下一位病人還等著,你說怎麼來得及一筆一划寫字?如此看來,醫生們確實太不容易了。

不過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並非現代醫生,而是一位來自清朝的御醫,當年他的一份手稿,竟然拍出了2.16億元的天價,他是誰?裡面究竟寫了什麼?為什麼會如此值錢?

汪必昌,出生於1754年,清朝歙縣人,自幼便在家庭的薰陶下學習琴棋書畫,然而由於家庭日益貧困,汪必昌不得不中斷學業,此時恰好母親生病,沒錢為她救治的汪必昌竟然靠著自學醫書,漸漸治好了母親的病,這讓他無比驚喜,從此開始專心學醫,很快便學有所成。

於是汪必昌告別家人,前往京城,希望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雖然一開始別人都瞧不起這個鄉下來的醫生,但是金子總會發光,汪必昌很快就證明了自己,治好了很多病人,名氣也越來越大,甚至連京城的一些名門望族都請他看病,每每藥到病除,於是他們推薦汪必昌去太醫院工作,汪必昌順利通過了層層選拔,成為一名御醫。

有時候,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汪必昌剛進入宮裡,嘉慶就生了一場病,汪必昌一出手,便輕鬆治好了嘉慶帝的病,皇帝甚是滿意,給他「升職加薪」,就連汪必昌的父親也因此獲贈了官職,可謂光耀門楣。

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時年56歲的汪必昌決定離開太醫院,回到家鄉頤養天年,但他還想為這個國家做點什麼,於是在臨行前,費盡心思,把畢生所學和多年行醫經驗編撰成《聊復集》一書,這本手稿中,記載了成百上千個偏方秘方,涉及到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清朝嘉慶年間的各種疑難雜症,其中不乏「癌症」、「腫瘤」、「尿血吐血」、「消渴症」(糖尿病)、「中風癱瘓」和「白癜」等。隨後汪必昌讓人把它送到了京都琉璃廠韞寶齋刊,讓他們印刷發行,不得不說,汪必昌真是一位了不起的醫生。

2017年5月,中國醫學界突然爆出了一則爆炸性新聞——有人發現了御醫汪必昌《聊復集·怪症彙纂》的手稿!發現者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執行主任彭令,當年他們舉辦了一個「民間收藏御醫手稿」的徵集活動,一位市民便送來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聊復集·怪症彙纂》,經過多位專家聯合鑑定,確定它就是汪必昌手稿真跡,當時專家們就對其作出了2.16億元的估價,立刻引起了全國轟動。

那麼為何一本手稿,市場價值能達到2.16億元?對此專家們是這樣解釋的,因為早在2007年,晚清御醫任錫庚的手稿就拍出了200萬元的價格,而裡面僅僅有50個秘方,也就是說1個秘方價值達到4萬元。而汪必昌的《聊復集·怪症彙纂》中,大約有540個秘方,也就是2160萬元,加上如今已經過去10年,其價值量至少上漲10倍,所以這一本《聊復集·怪症彙纂》的市場價值,完全能達到2.16億元。

而這僅僅是秘方的價格,從《聊復集·怪症彙纂》中不難發現,汪必昌的字跡非常工整,娟秀整潔,剛柔凌厲,讓人看了心情舒適,書法水平絕對不輸給現代的一些書法家,當時很多醫生們看了汪必昌的手稿字跡後,也是嘆為觀止,有些「汗顏」,所以專家們認為,這本手稿的價值還可以往上升一升。

當年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針灸學院原院長谷世喆教授在看過這本《聊復集·怪症彙纂》後,直言道:「裡面關於針刺取穴和灸法論述中肯、可信、可用。特別是對惡瘡、癰疽、驚癇、乳瘡、少乳等用法於今也有指導意義。」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傅延齡教授也稱讚《聊復集》為「中醫藥第一秘方集」,由此可見,手稿中治療方法的可行性。

在此,期待中醫界的各位專家,能對《聊復集·怪症彙纂》進行進一步發掘,找出新療法解決至今困擾人們的疑難雜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