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罵孩子,他不會停止愛你,但他會放棄愛自己

凱叔講故事 發佈 2020-06-14T10:22:44+00:00

最新一期《少年說》里,上海尚德學校的王紫曄,在台上吐槽了她的「毒舌」媽媽。和陌生人說話時,我們尚且和聲細語,但對家人孩子,卻時時正話反說、挖苦諷刺,這是對最親的人最大的傷害。

作者 | 大娜

新一期《少年說》里,上海尚德學校的王紫曄,在台上吐槽了她的「毒舌」媽媽。

她說:「我覺得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的毒。」

她說完這句話,台下的同學們一片愕然。

到底她的媽媽有多「毒舌」?

有一次,紫曄數學考試只考了50多分,三天不敢和媽媽打電話。

但最後媽媽還是打來了電話。

紫曄神還原了媽媽當時在電話那頭對她的咆哮:

「哦吼,你真是一個人才,你怎麼考成這個鬼東西的呢?」

「你要是再考成這樣,就不用來學校了,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

「你看看我的智商,再看看你的,真是半點沒有遺傳。」

她的神模仿惹得同學們哈哈大笑。

但是,沒有人可以體會到,當時她在承受著考試失利的失落同時,還要面對媽媽的咆哮,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面對女兒的吐槽,「毒舌」媽媽的回應,更是讓女兒急得直跺腳,無助又無奈。

媽媽說,並不覺得自己「毒舌」,而是在用她自己認為犀利直白的方式,表達對女兒的關心,出發點是「為你好」。

女兒直言:「你的所謂犀利直白已經對我造成了傷害。」

還有多少家長,假「為你好」之名,行「傷害」孩子之實!

語言暴力是撕裂親子關係的刀子

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是關心的話,父母卻偏偏反著說,甚至用挖苦諷刺的語氣說出來。

孩子感冒了,父母的擔心和心疼,卻變成說出口的:

「我提醒你要多穿衣服了,現在感冒了怪誰?」

孩子考試沒考好,父母很焦急,說出口的卻是:「這就是你認真學習的結果嗎?」

中國有一句古話:刀子嘴豆腐心,很多時候就被父母用來為自己的不好好說話開脫。

卻不曾想,那些不能好好說出口的話,有可能真的會像刀子一樣,把孩子捅得支離破碎。

去年,楊爍帶兒子上綜藝節目。

在節目中,他把對兒子的正話反說技能展現得淋漓盡致。

兒子疊衣服慢,他直接發飆:「衣服不會疊嗎,我是這樣教你的嗎?」

兒子按自己的幸運數字選了最遠的5號房,因為路途遠,小傢伙走得很累很艱難,他卻一頓諷刺:「5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太棒了......」

每次他和兒子的對話,都讓人感到窒息的痛苦。

在《我愛的女人們》節目裡,有一次去到楊爍家,楊雨辰就直言不太喜歡爸爸在家。

可想而知,爸爸這種讓人極度不適的說話方式,已經讓孩子在心裡產生抗拒和恐懼。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曾說過:

「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家,本應該是我們汲取愛和能量,滋養我們的心靈,助我們成長的地方。

但是,如果我們面對孩子,連最基本的好好說話都做不到,家就會變成孩子想拚命逃離的地方。

來自父母的傷害,才是最痛的

網上有一個視頻,是以VR遊戲的虛擬視角,體驗父母情緒失控的情景。

視頻中的父母,因為孩子玩玩具不收拾,就開始對孩子責罵。

甚至最後要把兒子趕出家門,把孩子的遊戲機打落,game over。

整個視頻中,父母憤怒的表情、刺耳的罵聲、猙獰的面孔,隔著螢幕都讓人感到不適。

可是,這樣的情景卻時常在現實中發生。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普通的調皮,父母只要適當的溝通就能解決。

但是很多父母,卻很容易像視頻中的父母那樣,忍不住大發雷霆。

視頻最後說,每一次的情緒失控,將在孩子的記憶留存很久。

而這些留存下來的記憶,將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一輩子難以消除的隔閡。

在知乎上,有網友說了自己被父母語言暴力20年是什麼感受:

一直很自卑,不懂得愛別人,喜歡偽裝自己,不給別人傷害自己的機會;

努力在別人面前活得堅強和正能量,但是一旦回到家,就被打回原形,永遠逃不出心裡的陰影;

心裡如荒漠一般,沒有水、沒有草、沒有生命。

父母的語言暴力,帶給孩子一輩子難以癒合的傷口。

如果父母經常用打擊或懲罰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會導致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缺失,自尊水平低。

他們可能成為「討好者」,去討好每一個人,避免自己再受傷害;

或者「懷恨在心」,長大以後以同樣的手段去傷害別人;

或者成為「逃避者」,自我否定、自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無論孩子最後成為哪種人,父母都是第一責任人!

好好說話,是有效溝通的開始

樊登老師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你覺得痛苦,那麼一定是你的方法錯了。」

要想獲得教育孩子的美好,先從好好說話開始。

亞瑟·喬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中寫道:「共情是到他人的內心裡去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父母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那些對孩子說的挖苦諷刺的話,是別人對自己說的,自己將會是什麼感受?

其實,孩子很需要我們的感同身受。

在《媽媽是超人》的一期節目裡,嗯哼不小心踩到了釘子,疼得嗷嗷大哭。

此時,霍思燕既沒有先入為主的責備他不小心,也沒有著急安慰鼓勵,而是把嗯哼摟在懷裡,心疼的說:「釘子太尖了,踩上去肯定很疼。」

瞬間,嗯哼的情緒就得到了極大的安撫。

這就是共情,孩子的情緒是很簡單直接的,父母的感同身受,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受尊重,被愛著的,這樣他們會更有安全感。

在《超級育兒師》中,讀初中的畢鈺宸和媽媽之間難以溝通。

兒子對媽媽說的話要不無視,要不頂撞,簡直可以用劍拔弩張來形容。

在育兒師的了解之下,發現兒子與媽媽作對的原因是,作為語文老師的媽媽,總是要求兒子語文考試要考到滿分,而且還時不時拿妹妹和他做比較。

但是媽媽從來沒有認真了解過,兒子叛逆背後的真正原因,才導致了和兒子的對立關係。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媽媽看到孩子把水杯摔破了,擔心孩子被碎玻璃扎破腳,她很生氣地責備孩子:「怎麼連水杯都拿不穩。」

孩子則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視頻的下半段,是孩子看見媽媽一直忙著打掃衛生,怕媽媽口渴,想倒一杯水給媽媽喝,著急走路才會把杯子摔到地上了。

如果媽媽一開始就把擔心孩子被碎玻璃扎破腳的感受表達出來,讓孩子首先感受到來自媽媽的關心,傷害就可以避免。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和陌生人說話時,我們尚且和聲細語,但對家人孩子,卻時時正話反說、挖苦諷刺,這是對最親的人最大的傷害。

學會好好說話,不僅是對自身的修煉,更是維護家庭親子關係的良藥,可以讓孩子在和諧有愛的環境中成長。


作者:大娜,一個追求生活中的微感動,發現小確幸,做出大努力的女子。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