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國軍為何總是被解放軍包圍?湯恩伯一語中的

林美倩 發佈 2020-06-14T14:21:06+00:00

解放戰爭中,國軍為何總是被解放軍包圍?而張靈甫、宋瑞珂和黃百韜等人在運動戰中也陷入了我軍的重圍,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那麼這些人為何都要孤軍突進呢?

解放戰爭中,國軍為何總是被解放軍包圍?湯恩伯一語中的!

熟悉解放戰爭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這場戰爭中,國軍無論兵力多寡總是總是經常性的被解放軍包圍。比如黃正誠被圍在了程堰村,張靈甫被圍在了孟良崮,宋瑞珂被圍在了羊山集,鄭洞國被圍在了長春,黃維被圍在了雙堆集。對於鄭洞國、范漢傑和衛立煌等人的被包圍,我們還好理解,畢竟當時他們都是困守孤城。而張靈甫、宋瑞珂和黃百韜等人在運動戰中也陷入了我軍的重圍,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孟良崮戰役中指揮過張靈甫的湯恩伯一語道破了原因。

全面進攻失敗後,老蔣改變了打法,調集45萬重兵對山東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總指揮顧祝同將這45萬人馬被編成了三個機動兵團,其中張靈甫的整編74師隸屬於湯恩伯的第一兵團。這一次顧祝同汲取了萊蕪戰役的教訓,雖然手握重兵卻格外謹慎,為了避免再有部隊被華野分割包圍,他特意制定了「密集靠攏,滾筒前進」的戰法。

湯恩伯對顧祝同的這個戰法十分推崇,嚴令各部遵照執行。1947年5月上旬,他以整編第74師為中心,整編第25和整編第83師為其左右兩翼,以第65師保障第25師的側翼,第7軍和第48師保障第83師的側翼,6個整編師抱成團向華野指揮部所在地坦埠滾筒前進。由於敵人過於密集,我軍一時難以找到穿插分割的機會,只能一步步後退,機動餘地大為縮小,形勢極為不利。

然而張靈甫為了搶頭功,撇下左右兩翼,瘋狂突進,最終成為突出的孤軍,被華野在孟良崮全殲。整編74師的覆滅令老蔣異常悲痛,他用手杖將湯恩伯打得頭破血流,並將他撤職查辦。湯恩伯覺得自己很委屈,就在老蔣面前分辨了幾句,他認為張靈甫之所以被華野包圍,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孤軍突進」,撇下了左右兩翼,才使華野覓得了戰機。

湯恩伯這番話一語道破了國軍在戰場上經常被解放軍包圍的原因,那就是「孤軍突進」。黃正誠撇下羅列配屬給他的167旅和27旅,孤軍突進,被包圍在了程堰村;張靈甫撇下了黃百韜和李天霞,孤軍突進,被包圍在了孟良崮;宋瑞珂撇下了唐永良和陳頤鼎,孤軍突進,被包圍在了羊山集;黃維撇下了邱清泉和孫元良,孤軍突進,被包圍在了雙堆集。那麼這些人為何都要孤軍突進呢?我想原因大概有兩個,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搶頭功,比如黃正誠和張靈甫;第二個原因就是認為自己是嫡系王牌,戰鬥力強悍,解放軍不敢和自己硬碰硬。仔細研究我們就會發現,戰場被解放軍包圍的基本上都是老蔣的嫡系部隊,雜牌部隊反而很少被包圍。搶功加上自負,才會一再出現孤軍突進的情況,這也是國軍總被解放軍包圍的主要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