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不好嗎?為什麼生物都會走向死亡?

講述四個五 發佈 2020-06-14T22:29:24+00:00

很多人都對進化論有誤解,認為進化論是生物主動追求的結果,然而實際上,進化是由基因控制的,並不取決於生物的意志。

很多人都對進化論有誤解,認為進化論是生物主動追求的結果,然而實際上,進化是由基因控制的,並不取決於生物的意志。

永生還是繁衍?

大多數動植物都是通過有性生殖繁殖後代,由於基因的影響,許多動物到了特定的季節,或者到了特定的年齡會「發情」,尋找配偶,將自己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當然,也有一些生物由於基因突變,變得性冷淡,不再發情,所以它們不能把自己的基因流傳給下一代。

比如:孤獨的喬治,這是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是平塔島象龜亞種的最後一隻個體。由於它不喜歡雌性,而且對雌性還感到厭倦,所以在它的一生中沒有留下任何後代。

後來,喬治死亡後,平塔島象龜也被宣布永久滅絕。

從這裡可以看出,如果基因突變的方向是性冷淡,那麼該生物將會在進化中被淘汰,就像孤獨的喬治那樣。

能夠活到今天,並且活得很好的生物,大多都會在特定的季節發情,然後繁衍出下一代。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一個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基因突變,變得有助於繁衍,那麼該基因就可能會被保留下來。

和孤獨的喬治相反的是迭戈,它也是加拉帕戈斯象龜,但和喬治屬於不同的亞種。在它到來之前,它所屬的亞種只有10幾隻,但它非常喜歡交配,在它的一生中,保守估計留下了350多隻後代。而這些後代繼續繁衍,現在該種群已經有超過3000隻象龜,迭戈所屬的亞種由此擺脫了滅絕的危險。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能夠幫助生物繁衍的基因,就可以大規模保存下來;不能夠幫助生物繁衍的基因,就會被自然選擇所淘汰。

那麼,如果能夠幫助生物繁衍的基因,對生物本身有害,它還會被保存下來嗎?事實上,這種基因大機率也會被保存下來。

在澳大利亞有一種小型的有袋類:寬足袋鼩,雄性在發情期時會處於不吃不喝,瘋狂尋找雌性繁衍後代,曾經有過連續14個小時繁衍後代的記錄。

然而,雄性寬足袋鼩在繁衍後代之後就會死去,甚至在臨死前還想著繁衍後代。所以大多數雄性寬足袋鼩只能活一年,而雌性則可以活更久。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雄性在發情期時,體內的雄性荷爾蒙發育過多,這種荷爾蒙可以幫助它們更好地繁衍後代,但卻對身體有害,分泌過量的雄性荷爾蒙會導致雄性過早的死亡。

然而,這種對壽命有害的基因,由於能夠幫助雄性更好地繁衍,所以被保存了下來;而那些雄性荷爾蒙分泌不多的雄性,在交配時非常不利,所以它們的基因被自然選擇淘汰了。

所以你看,生物在選擇演化時,會優先選擇能夠繁衍的基因,而不是長壽的基因。

生物為什麼不選擇長壽基因?

我們還是以孤獨的喬治和迭戈來舉例。

假設孤獨的喬治不僅可以永生,還可以繁衍。

由於喬治的家族可以永生,這代表著該家族的數量會越來越多,然而地球上的總能量是有限的,能夠供養的生物也是有限的,最後喬治的家族會越來越多,以至於以同類為食,加速物種滅絕。

假設孤獨的喬治可以永生,而迭戈壽命有限,但可以通過繁衍產生後代。

可能在100-200年左右,孤獨的喬治會活得很好,而迭戈因為衰老而死亡。然而地球上的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有一天某個致命病毒感染了喬治,那麼喬治就會死去,該生物就會滅種。

迭戈雖然壽命有限,但它繁衍了很多後代。即使這些致命病毒感染了迭戈全部的後代,造成迭戈後代大量死去,但只要有極個別的後代演化出了對該病毒免疫,該物種就不會滅絕。

從以上可以看出,生命之所以選擇繁衍而不是永生,是因為外界環境一直在變化,生命只能利用不斷變化的基因,去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

總結

其實,驅動生物演化的底層邏輯是基因,並不是生物個體意識。比如:如果想讓人類平均壽命提高,我們只需要推遲生育孩子的年齡即可。因為一些可以導致人體早亡的基因,就會因還沒來得及繁衍後代,從而被自然選擇所淘汰。

然而,即使人類有意識,有思考能力,我們到了一定年齡時仍舊會選擇繁衍後代,這就是因為基因在催動著人類的行為,而不是我們自己控制著人類的演化方向。


#變美大作戰##夏季百搭套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