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之戰不僅事關朱元璋和陳友諒,更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文史不假 發佈 2020-06-15T10:19:39+00:00

而作為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久的一場水戰,鄱陽湖之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除了朱元璋和陳友諒以外,還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它極大地影響了歷史發展的進程。

元朝末年,隨著野蠻統治的不斷加劇,終於在「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鼓動之下,出現了一浪高過一浪的農民起義。由於蒙古人在北方的勢力非常強大,也由於蒙古人對南人(漢人)更加野蠻的統治,所以這些農民起義更多的集中在了長江流域一帶。

歷史總是會出現驚人的相似,與隋末唐初的農民起義差不多,元末農民起義的每支義軍也都開始各自為戰,甚至還會為了爭奪地盤而相互攻伐。最後,南方的農民起義軍主要形成了以朱元璋、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為首的幾股勢力。

在這些割據勢力中,張士誠素來貪圖享樂,胸無大志,甚至還與元朝眉來眼去,導致域內的百姓怨聲載道;徐壽輝雖然為人還算正直,但缺乏足夠的野心和狠心,很快就被陳友諒取而代之;而剩下的方國珍則更加不堪,完全不思進取而只知偏安一隅。

這樣看來,既有實力又有野心的人,就只剩下了朱元璋和陳友諒。從那時起,二人分別視對方為自己最強勁的敵人,生死之戰已經無可避免。

一、鄱陽湖之戰的背景

1356年,元蒙的水軍南下,與盤踞在此的張士誠陷入了鏖戰當中,雙方打得難解難分。

朱元璋沒有猶豫,他趁此良機從背後出擊,一舉攻占了張士誠的重鎮集慶 。在腹背受敵之下,張士誠方寸大亂,竟然毫無骨氣的投靠了元軍,從此在蒙古人的庇護下不斷與朱元璋為敵。

與此同時,朱元璋加強了對於人才的招攬力度。畢竟,江浙歷來就是人才輩出和臥虎藏龍之地,比如劉伯溫、胡大海、宋濂等浙東名士,就是在這段時期投靠了朱元璋的陣營。據《明史·劉基傳》記載:

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

朱元璋敏銳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認為自己如果向東先攻擊張士誠的話,背後虎視眈眈的陳友諒必然會率兵來犯,到時恐怕就要面臨腹背受敵和兩線作戰的窘境;如果向西先攻擊陳友諒的話,那張士誠就只會作壁上觀而不主動出擊。

於是,朱元璋終於下定決心「先撿硬柿子捏」,率先對付陳友諒。

由於陳友諒的水軍太過強大,所以朱元璋採取了一種曲線策略,他安排親信部將康茂才去向陳友諒詐降,引誘其進入伏擊圈,取得了龍灣之戰的勝利。據《明史》記載:

友諒至龍灣,眾欲戰,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擊之」。須臾,果大雨,士卒競奮,雨止合戰,水陸夾擊,大破之,友諒乘別舸走。

龍灣之戰後,朱元璋順勢出擊,逐步吞併了陳友諒的大片地盤,雙方的勢力出現此消彼長之勢。不過,陳友諒實力尚存,朱元璋還沒有將其徹底殲滅的實力。

在連續北伐元朝失敗後,龍鳳政權已經是名存實亡,再也不復往昔的鼎盛之勢,只能退守到江蘇安豐一帶。

1363年,張士誠派兵圍攻安豐,小明王韓林兒危在旦夕,只得向朱元璋進行求救。畢竟,在名義上朱元璋還隸屬於龍鳳政權並擔任「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一職。

不顧劉伯溫等人的竭力阻止,朱元璋親率大軍前去救援自己的「皇帝陛下」。於是,他給背後的陳友諒留下了可乘之機,立即起兵來犯。

二、鄱陽湖之戰的前奏

向來狂妄自大的陳友諒,沒想過自己會被朱元璋算計,在龍灣之戰後就一直耿耿於懷,等待覆仇的機會。在不斷加強操練水軍的同時,還把戰船打造的更加牢不可摧,簡直就是當時的核動力航母。

終於!隨著朱元璋親自前去救援小明王韓林兒,陳友諒復仇的機會來了。他以六十萬的兵力前來攻擊朱元璋,希望與張士誠形成左右夾擊之勢。據《明史·陳友諒傳》記載:

載家屬百官,盡銳攻南昌,飛梯衝車,百道並進。

作為陳友諒東出的咽喉要地洪都(今江西南昌),正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駐守著。從這一刻起,這座城和這個人,註定會在歷史上留名,成就了被人談之色變的「洪都血戰」!

先說「這座城」,洪都地處贛北平原,由贛江向北經鄱陽湖而與長江相連,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引用唐代大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詩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而且,洪都之前是陳友諒的地盤,又距離江州(今江西九江)不遠。首戰選在此處,而不是直搗黃龍去襲擊朱元璋的大本營應天,陳友諒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來,可以起到一雪前恥和鼓舞士氣的作用;二來,可以有效保障自己後方的安全;三來,洪都的守軍不多,而且易攻難守。

說完「這座城」,再說「這個人」,他就是朱文正。其父是朱元璋的兄長朱興隆,在兄長過世後,朱元璋將侄子朱文正收為了養子並且視如己出。

得益於此,朱文正過上了花天酒地的生活,被人視為典型的紈絝子弟。不過,就是這個紈絝子弟,卻在洪都之戰打出了血性氣概,打出了豪橫本色!

當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氣勢洶洶的殺奔洪都城時,他本以為這會是一次輕而易舉的戰鬥。因為,陳友諒知道洪都城守軍也就兩萬人,而且主帥朱文正還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侉子。

但是!陳友諒錯了,他沒想到朱文正竟然還是一個視死如歸的「瘋子」,在被數十倍於己的敵人圍攻之下竟能堅守一個月。最誇張的是,在此期間他竟然沒有向朱元璋求援,不是不能,而是不願。

在陳友諒的持續攻擊下,洪都守軍死傷大半,甚至城中早已經斷糧,已經出現了活人吃死人的現象。眼見已經到了千鈞一髮的時刻,朱文正趁著夜色安排一個名叫張子明的書生喬裝出城,去向朱元璋求援。畢竟!「瘋子不等於傻子」。

其實,陳友諒圍攻洪都,朱元璋早已經知悉。但他認為六十萬對兩萬,以這樣的懸殊兵力,洪都城必然勢如累卵,甚至於朱文正已經全軍覆沒了。

直到求救的張子明趕到,朱元璋才知道洪都城尚在己手,不過所有的文臣和武將依然認為難以固守,更不贊成分兵去救。一來,朱元璋主力此刻正與張士誠鏖戰,根本無法抽身;二來,兩萬人已經與六十萬人死戰一月有餘,此刻救援為時已晚。

在朱文正堅守洪都城85天後,朱元璋終於擊敗了張士誠,解救出了韓林兒,親率主力二十萬人趕來救援。

此時,洪都城已經成為了人間地獄,殘垣斷壁,屍堆如山。但是即便如此,陳友諒也沒有能夠踏入城中半步,被牢牢地阻擋於洪都城外。曾經不被人看好的朱文正,在此地創造了一次軍史上的奇蹟。據《明史》記載:

太祖從子文正及鄧愈堅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將救之。

三、鄱陽湖之戰的經過

洪都血戰的失敗,陳友諒不僅損兵折將,而且士氣大挫,這些都為接下來的鄱陽湖決戰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朱元璋首先派兵扼守住了涇江口和南湖嘴,徹底切斷了陳友諒大軍的歸路和補給。緊接著,他又派兵占據了武陽渡,完成了外部包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自己則親率水軍主力,進入鄱陽湖與陳友諒進行決戰。

雖然在洪都之戰中受到挫敗,但陳友諒的水軍實力依然不容小覷。對此,朱元璋也心知肚明,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果然,面對陳友諒利用自己的巨艦在鄱陽湖中康郎山一帶的聯結布陣,朱元璋的水軍就顯得勢單力薄。儘管利用自身的機動性優勢,配合火炮、火銃、火蒺藜和弓弩等物展開了攻擊,但戰果卻並不明顯,甚至還處於了下風。朱元璋本人的旗艦還因擱淺被圍,差點兒就遭遇了不測。據《明史》記載:

友諒集巨艦,連鎖為陣,太祖兵不能仰攻,連戰三日,幾殆。

眼見戰事不利,朱元璋只得及時調整策略,準備效仿三國周瑜在赤壁之戰的計策,改用火攻。利用風向的轉變,朱元璋挑選一批敢死勇士,駕駛數艘小船裝滿引火之物沖入敵陣,轉瞬之間便引燃了陳友諒的數十艘戰艦。

於是,火借風勢,風助火威,陳友諒的水軍很快便陷入了火海之中。據《明史·太祖本紀》記載:

大風起東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實火藥蘆葦中,縱火焚友諒舟。風烈火熾,煙焰漲天,湖水盡赤。友諒兵大亂,諸將鼓譟乘之,斬首二千餘級,焚溺死者無算,友諒氣奪。

朱元璋的水軍氣勢大振,開始轉入猛烈的反擊之中。而陳友諒眼見大勢已去,只得且戰且退,伺機退入長江之中撤回到自己的地盤。

為了防止陳友諒逃竄,朱元璋命人在鄱陽湖和長江口岸設置木柵,並且還焚燒戰船阻塞航道。同時,朱元璋從陸路攻取蘄州、興國等地,徹底將陳友諒困在鄱陽湖中。

經過一個多月的圍困,陳友諒已經進退維谷,而且軍糧殆盡,計窮力竭,只能孤注一擲,不計損失進行冒死突圍,強行衝擊南湖嘴。

結果,親自指揮突圍作戰的陳友諒竟被流矢擊中眼睛,氣急敗壞之下迸血而亡,終年四十四歲。作為反抗元朝暴政而起義的旗幟型人物,陳友諒稱得上是一代梟雄,就此殞命於鄱陽湖。

四、鄱陽湖之戰的結果

《明史·陳友諒傳》記載:

軍大潰,太子善兒被執。太尉張定邊夜挾友諒次子理,載其屍遁還武昌。

混戰之中,陳友諒的大兒子陳善兒被俘,心腹大將張定邊拚死突圍,才保護二少主陳理逃離鄱陽湖,一同載著陳友諒的屍身逃回了武昌城。鄱陽湖之戰至此落下帷幕,以朱元璋的大勝和陳友諒的完敗而告終。

朱元璋雖然幾近全殲陳友諒的數十萬大軍,但自身也兵力損失過半,將領損失三十五位,加上之前洪都戰死的十四位,共計四十九位。其中,絕大多數都被追封爵位,比如樞密院同知丁普郎、樞密院判張志雄、統軍元帥陳兆先、左副元帥文貴、右副元帥陳弼和徐公輔、同知元帥李志高、元帥副使王咬住、千戶石明、朱鼎、汪澤、史德勝等人。

看到如此巨大的犧牲,朱元璋事後想來都心有餘悸,後悔自己當初執意要親自去救援韓林兒。若是陳友諒對洪都圍而不攻,以主力部隊前去攻擊應天;若是朱文正沒有超常發揮,以近乎逆天的方式守住了洪都城,那估計也不會有日後傳承十六帝和享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

在鄱陽湖大戰中,隨著陳友諒的中箭身亡,陳漢政權也變得岌岌可危。為了迅速穩住陣腳,防止出現鳥獸散的局面,張定邊在逃回都城武昌後,擁立陳理繼位為帝。

經過休整後,朱元璋親率大軍攻擊陳理,當大軍包圍武昌城時,陳理只得出城投降。至此,陳友諒建立的大漢政權宣告滅亡,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最後,在應天論功行賞之時,朱元璋雖然大肆封賞群臣,甚至對於戰死的將士都不吝追封。唯獨,他對於鄱陽湖之戰的前哨戰洪都血戰中功勞最大的朱文正卻沒有給予應有的封賞。據《明史·諸王傳》記載:

太祖還京,告廟飲至,賜常遇春、廖永忠及諸將士金帛甚厚。念文正前言知大體,錫功尚有待也,而文正不能無少望。

從此以後,朱文正又恢復到自己原先的紈絝子弟樣,整天飲酒作樂,甚至比之前更甚,還經常借酒發泄對於朱元璋的不滿情緒。

按察使李飲冰上疏彈奏朱文正驕奢淫逸,居功自傲,朱文正因此受到了朱元璋的嚴厲斥責。而不知悔改的朱文正,竟然還要變本加厲,開始暗中勾結張士誠,被朱元璋得知後遭到軟禁,最後積鬱成疾而終。

不過,朱元璋沒有遺忘朱文正在洪都血戰中的赫赫戰功,冊封其八歲的兒子朱守謙為靖江王,成為大明王朝中唯一一脈非朱元璋子孫的明朝藩王。

五、鄱陽湖之戰的影響

鄱陽湖之戰發生在元朝末年的長江流域,與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頗有可比性,比如同樣都是大規模的水戰,同樣都是利用火攻,同樣都是以少勝多,同樣都對時局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元末眾多的農民起義勢力當中,逐漸形成了以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和陳友定為主的幾股。其中,尤以陳友諒和朱元璋最為強大。

為了擴充各自地盤,陳友諒和朱元璋之前就已經對抗了許久,雙方各有勝負,朱元璋稍顯劣勢。

事實上,在鄱陽之戰前,朱元璋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不是為了緊急救援洪都,這場事關雙方生死的戰略決戰還會再延後幾年。

經鄱陽湖之戰,陳友諒兵敗身死,雖然朱元璋也損兵折將,但他在這場戰爭中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收穫。除了聲望和地盤的擴大,還有最直接的一點就是吞併了陳友諒剩餘的所有水軍,一舉彌補了自己的不足和短板,為之後完成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太祖實錄》記載:

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

從此以後,朱元璋成為各農民勢力中最強的一支。他最終在平定江南各割據勢力後,下令由宋濂起草《諭中原檄》作為自己的北伐宣言,號召所有人都同仇敵愾起兵反元:

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

同年,朱元璋派遣徐達和常遇春為正副統帥開始北伐,目標直指元大都(今北京)。

六、結語

1368年,朱元璋登基稱帝建立明朝,改應天為南京並作為都城。

與此同時,蒙古人被趕出了中原地帶,繼續回到漠北生活。至此,明朝取代元朝開始統治中國,成為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而作為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久的一場水戰,鄱陽湖之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除了朱元璋和陳友諒以外,還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它極大地影響了歷史發展的進程。

文史不假:原創不易,歡迎關注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