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構建「123」縣鎮村發展新格局 順經濟流向民心所向進行合併調整

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 發佈 2020-06-15T10:29:24+00:00

作為全省首批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試點市,去年6月開始,宜賓市從「做大縣城、做強中心鎮、做優特色村」的總體思路出發,通過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形成「123」縣鎮村發展新格局,即10個主城區、20個人口5萬人以上的中心鎮以及300個特色村。

現場

5月26日,在宜賓市翠屏區金秋湖鎮,新增的3000多畝坡改梯高標準農田裡已有不少新栽種的茶苗成活,長勢喜人。

通過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邱場鎮、王場鎮、明威鎮合併為金秋湖鎮已有半年時間,這個「新生」的人口超5萬人、面積逾200平方公里的中心鎮,正雄心勃勃地打造全省規模最大的茶產業基地,而其底氣正是來自良好的茶產業基礎和三鎮合併後帶來的發展空間。

「茶產業鏈條一下順暢了。」金秋湖鎮黨委書記爨棕強說,合併前,分別位於邱場和明威兩鎮的川茶集團和申酉辰等「龍頭」茶企,彼此幾乎沒有聯繫。王場鎮的土壤條件非常適合茶葉種植,但種植面積不大。合併後,通過政府搭建平台,茶企間得以資源互補,共享科研中心和銷售渠道,王場鎮的併入也為茶葉種植和茶企建立生產基地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目前我們的早茶種植面積已超過10萬畝,計劃今年擴種到20萬畝。」爨棕強對此信心滿滿。

活力充沛的金秋湖鎮並非個例。作為全省首批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試點市,去年6月開始,宜賓市從「做大縣城、做強中心鎮、做優特色村」的總體思路出發,通過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形成「123」縣鎮村發展新格局,即10個主城區(縣城)、20個人口5萬人以上的中心鎮以及300個特色村。空間布局的優化為鄉鎮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宜賓鄉鎮數量眾多,發展水平各異,改革從哪裡入手?「順經濟流向,順交通走向,順民心所向進行合併調整,因地制宜、尋找資源整合最優解是關鍵所在。」宜賓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做大縣城,結合各縣城實際,將資源相同、產業相近且緊鄰的鄉鎮併入縣城所在鎮;做強中心鎮,把距縣城有一定距離,區位、交通、產業、城鎮、文化、教育等基礎較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鎮規劃為中心鎮;做優特色村,結合交通區位、產業基礎、文化特色,在全市規劃設立300個特色村。改革後,宜賓全市鄉鎮(街道)從原來的185個減至136個,撤併比例達26.5%,區域版圖劃分更為合理。改革不僅是「物理合併」,更要形成「化學反應」,如何點燃經濟發展的引擎?

「橫向看,中心鎮可以輻射周邊鄉鎮,縱向看,可以帶動村。」宜賓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在新的發展格局下,以縣城為核心,中心鎮和特色村聯動發展,產業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後,打破的是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帶來的是城鄉一體全域發展、整體提升。金秋湖鎮對茶產業基地的打造就是不錯的例子:形成特色經濟產業帶,對周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產業的做大做強帶來的是群眾『錢袋子』的充實。除了茶產業,金秋湖鎮下一步還將打造康養產業和旅遊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爨棕強說。

訪談

宜賓市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張曉麗:

實現資源要素流動的「乘數效應」

改革前,宜賓鄉鎮行政區劃設置與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不相匹配,與做大做強區域經濟發展極核、創建全省經濟副中心的新使命不相匹配,鄉鎮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受行政區劃壁壘限制,長期「單打獨鬥」,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存在「市強縣弱」的現狀。以「123」為目標進行調整改革,正是為了打破鄉鎮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構建「市縣鄉村」聯動發展格局,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

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對宜賓而言是優化資源配置、重構縣域地理經濟版圖、高質量發展市域縣域經濟的重要途徑和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發展格局的更新帶來的是發展潛力的提升,通過此次改革,打破了原有行政區劃設置的壁壘和體制障礙,各類資源、要素、服務能夠重新優化配置,實現資源要素流動的「乘數效應」。通過以大帶小、以強帶弱、強強聯合等方式,鄉鎮特別是中心鎮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商貿物流等得到有效整合,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潛力明顯提升,發展後勁顯著增強。(記者 王吉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