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評價李隆基

毛的追隨者 發佈 2020-06-15T17:27:00+00:00

唐明皇(685—762)即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皇帝。公元712—756年在位。710年,誅殺韋後及其親黨,擁其父李旦(唐睿宗)復位。712年即位。年號開元,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和張九齡等賢相。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安定,史稱「開元之治」。


唐明皇(685—762)即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皇帝。公元712—756年在位。710年,誅殺韋後及其親黨,擁其父李旦(唐睿宗)復位。712年即位。年號開元,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和張九齡等賢相。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安定,史稱「開元之治」。自天寶年間後,生活驕奢淫佚,政治日趨腐敗,邊將擁兵自重。755年,安祿山叛亂,倉皇流亡四川。稱太上皇。三年後返長安。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

唐明皇李隆基因為有游月宮和馬嵬坡等故事傳說,在民間的知名度是相當高的。毛澤東曾在一次談話中評說唐明皇。1956年8月24日,毛澤東在與中國音樂家協會的負責人談話中說:「中國歷史上有好多東西沒有傳下來。唐明皇不會做皇帝,前半輩會做,後半輩不會做。他是懂藝術的,他是導演,也會打鼓,但是沒有把東西傳下來。」(《人民日報》1979年9月9日)唐明皇是公元712年做皇帝的,做了四十四年皇帝,他前半輩勵精圖治,還是不錯的,但後半輩驕奢淫佚,幾乎使唐王朝覆滅。毛澤東認為唐玄宗前輩子能做好皇帝,主要能用賢人如張說、韓休和姚崇之輩。他讀《新唐書》的有關列傳,分別對他們進行了評論。

他認為張說是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張說曾力主李隆基監國,李隆基即位後又勸他剷除太平公主集團。為相時,奏減邊兵二十萬歸農,改革兵制。毛澤東又說玄宗能容韓休,韓休為相,直諫時政得失,唐玄宗雖常默然不樂,但卻為社稷計,仍加重用。毛澤東敬重姚崇,在所讀的那本同治八年嶺南胙古堂重刻本《新唐書·姚崇傳》開篇的天頭上,批註:「大政治家、唯物論者」。毛澤東說姚崇是大政治家,主要是指唐明皇要姚崇當宰相,姚崇提出十條「可乎」,如不能做到,就不當宰相。這十條一針見血點明了唐王朝幾十年弊政,如建議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禁絕營建佛寺道觀、獎勵群臣勸諫,等等。唐明皇同意了。毛澤東非常讚賞姚崇的十條,在《姚崇傳》所載這十條的天頭處批註:「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毛澤東對姚崇排除眾議,捕殺蝗蟲,否認泰山廟塌方是天意所為和遺令自己死後要薄葬,不作佛事等,大加稱讚,因此稱之為「唯物論者」。毛澤東在姚崇說的「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經與像何所施為」句上,逐字加了旁圈,並有批註:「韓愈佛骨表祖此」。

唐明皇在繼姚崇後任用宋璟為相。歐陽修曾評論說:「故唐史臣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於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興也。」對此毛澤東打破舊史學陳規,不同意歐陽修所說,而在天頭作批語:「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毛澤東談文史古籍批語集》第237、240、239頁)以此表現他的科學創新的史學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