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家的多品類發展與經銷商的匹配——上

我是俊俊雨 發佈 2020-06-15T18:14:50+00:00

廠家做生意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一直保持前進前進再前進。每年都要業績增長,並且還會在新品類、新行業、新投資,乃至資本層面各種拓展。這廠家要發展,接下來得要經銷商做對應的承接才是,不僅僅是打款進貨,還得要鋪市、要推廣、要做動銷,還得要完成廠家提出的遞增率要求。

廠家做生意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一直保持前進前進再前進。每年都要業績增長,並且還會在新品類、新行業、新投資,乃至資本層面各種拓展。

這廠家要發展,接下來得要經銷商做對應的承接才是,不僅僅是打款進貨,還得要鋪市、要推廣、要做動銷,還得要完成廠家提出的遞增率要求。問題是,所有的經銷商都能匹配的上嗎?

廠家熱衷於各種發展和新拓展,一方面是出於自身發展的需求,還有一方面,在態度層面是樂觀的,有自信的,例如基於行業的了解和把控、深入的市場調研、行業資源和新技術的整合、各類消費者的測試等等。總而言之,有戰略高度、有資源、有競爭優勢、有人力資源和系統作為支撐,所以廠家覺得是能做起來的,並且認為只要經銷商聽話配合,廠商雙方就能實現共同整合、齊頭並進、共享利益。

戰略想像都是美好的,事實卻不是那麼美好。在快消品行業,新產品的成活率不到一成,高端新產品的成活率很低,跨領域的新產品成活率更低!結果是廠家賠錢,經銷商也跟著吃瓜落,各種退換貨和占壓資金就夠經銷商喝一壺的了,還不算耗費的人力資源和老闆的精力,老闆的頭髮為此還得多掉幾根。甚至還會出現新品推廣不但不成功,反而影響了原有成熟產品的銷售業績。

為什麼會這樣?根子往往出在廠家自身過於主觀化:

1.對經銷商的了解過於簡單

只是把經銷商定位成銷售工具,而不是從一個獨立的經營體來看待經銷商。也就是說,只關心經銷商今年能幫我廠家做多少銷售額,至於經銷商自身的發展導向、整體運營、客戶管理、產品結構、成本控制、執行力打造、經營風險等等,統統不關我的事。當然了,這也沒指望廠家能幫經銷商解決全面經營和發展問題,至少,廠家得要了解吧。廠家的業務人員拜訪經銷商的時候,得要結合經銷商的自身實際情況來溝通銷售推進吧,總不能把廠家領導的業績增長要求直接轉述給經銷商吧。

2.對經銷商的配合度出現誤判

廠家高層看到經銷商的時候,這經銷商都是客客氣氣的,甚至還有些羞怯,有些大廠家的基層業務員,在經銷商老闆面前都能當大爺。所以,廠家普遍有把經銷商當成下級單位的心態,覺得這經銷商的配合度一點問題也沒有,聽話,干就是了。

但是,經銷商老闆的配合度,只是經銷商老闆個人的配合度,並不能代表經銷商業務團隊的配合度,也不能代表經銷商下游零售商的配合度。大多數經銷商在業務團隊的管理和執行方面,是存在相當大問題的,雖然是老闆,但並不能有效的指揮業務團隊,至於下遊客戶,那就更別說了。有些經銷商做了十幾年,連客戶的準確數量和詳細客戶檔案都沒建立起來。

接下篇:廠家的多品類發展與經銷商的匹配度——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