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壓力下,豬還能飛多久?

35斗 發佈 2020-06-15T21:28:32+00:00

作為依靠養豬發家致富的典範牧原股份自2014年上市規模不斷擴大,營收從每年26億增長到2019年的202億,尤其自2019年6月以來,市值增長超過一倍,年利潤增長率更是超十倍!養豬業歷史悠久、非今天才有,高回報背後未必簡單,究竟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豬還能飛多久?

中國養豬為什麼這麼火?歸根結底由商業利益驅動,能賺錢!現如今連iPhone都要降價促銷,阿迪達斯賣出白菜價的世道,還能占據價格高位甚至不斷攀漲的產業其吸引力自然不言而喻。

作為依靠養豬發家致富的典範牧原股份自2014年上市規模不斷擴大,營收從每年26億增長到2019年的202億,尤其自2019年6月以來,市值增長超過一倍,年利潤增長率更是超十倍!羨煞人也。跨界養豬前赴後繼,地產界前有萬達、碧桂園試水,後有萬科下場;網際網路領域繼網易之後,京東、阿里紛紛入局;更有智能養豬概念興起,豬真的能飛了。養豬業歷史悠久、非今天才有,高回報背後未必簡單,究竟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豬還能飛多久?

需求端見頂,供給端顛簸

養豬產業體現農產品領域的一定特殊性,產量過剩價格就下降,產量不足價格就上漲。也就是說「多收了三五斗「未必就有更好的經濟回報。受非洲豬瘟影響,2019年國內豬肉產量相比2018年減少超過20%,也是十幾年來產量顛簸幅度最大的一年。供給端大幅萎縮,短期內造成巨大需求缺口無法滿足。這無疑是2019年豬肉價格飛漲的最主要原因。

豬肉太貴導致消費量縮減。2019年中國豬肉消費量僅為4454萬噸,相比2018年5404萬噸的消費量有大幅減少,且為15年里最低值。然而,排除價格因素影響,原本的需求也已見頂。

過去20年,中國對豬肉的需求持續增長,全球半數豬肉由中國消費者埋單。但從數據上看,這種增長自2015年開始已顯出疲態,豬肉人均消費量2015年達到峰值40.3公斤,2016年人均豬肉消費量已開始出現微弱下降。如下圖所示,總體來說2014~2018年這五年期間,中國豬肉消費量略有波動,但並沒有再見到從前的穩健增長,意味著未來將可能是一個存量競爭狀態。

因為產量顛簸,中國的豬肉價格一直處於波動狀態,回顧過去15年的價格走勢,2019 年的高漲屬於波動周期中的合理範圍。

豬肉價格幾乎每3~4年形成一個周期,推算到2021年豬肉價格將位於下一個波谷。與全國消費品價格指數對照,豬肉價格波動與消費品價格指數波動較為吻合,但波動幅度比例卻大很多。換句話說,豬肉這種商品可能比一般商品在價格波動上的風險更大,養豬戶需要有足夠的風險抵抗能力。

營收增長易,利潤增長難

既然2014~2018年,中國消費者並沒有消耗更多的豬肉,那麼牧原股份的營收增長,和利潤暴增是從何而來的呢?牧原股份過去5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從經營收入上來看,五年來一直穩步增長,增長區間在百分之三十多到百分之八十多。營收的增長投產出欄 更多生豬,就可以做到。牧原的生豬出欄數量從186萬頭到1025萬頭。但因為豬肉價格波動很大,利潤並沒有穩步增長,甚至有大幅滑落。2018年豬肉便宜,這年牧原股份僅有520萬人民幣的利潤,還不到上一年的四分之一,不及2019年利潤的十分之一。這五年里,牧原的利潤數據也完全符合波動周期,在上一個豬肉價格波谷期2015年的利潤數據與2018年相仿,雖然2018年營收比2015年大得多,但利潤卻還更少了些許。

對比2016年和2019年這兩個同樣是豬肉價格波峰期,牧原股份財務數據。2019年的營收比2016年已有很大的增長,大約在3.6倍;2019年的利潤相比2016年則為2.6倍,也就是說如果看利潤率,2019年並不比上一個肉價高點的2016年更賺錢。

也就是說,超高利潤是周期中的波動高位,如果拉長時間線,養豬業談不上比其他產業更賺錢。目前中國豬肉價格仍比正常水平高出不少,但已顯現出明顯的回降趨勢。這也意味著今年之後,養豬企業或將迎來下一個薄利年。

高價引全球關注,海外供應商覬覦

豬肉價格關乎民生,不能允許無限上漲。為控制豬肉價格飛漲,供給端還有別的選擇,通過增加進口豬肉來彌補國內市場需求缺口。中國進口肉類過去十年持續增長,尤其2019年中國放鬆限制,擴大肉類進口,包括從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採購,除了豬肉外也增加了其他肉類進口,也可作為豬肉替代選擇滿足國民需求。上一個豬肉漲價年2016年里,肉類進口數據也比前一年有大幅度增長。

2019年國內豬肉價格一度是美國豬肉價格的五倍。2019年豬肉進口量增加至210.8萬噸,同比增長75%。相比年消耗量5000萬噸左右的量級,2019年豬肉進口量占比尚低,約5%左右。若不考慮貿易戰因素,作為一個供給來源,進口豬肉量提升仍有較大空間。尤其2019年中國豬肉價格飛漲引起全球關注,更多海外生豬養殖企業看到了中國豬肉市場的機會,將更積極的參與進來。根據Rabobank去年的分析,稱中國2020年豬肉進口有望進一步大幅增長,或能達到460萬噸。鑒於國際貿易關係近期的緊張氣氛,是否能實現不好說,但至少說明海外供應商將時刻待命填補中國豬肉產量空缺。

小戶出局消亡,大戶廝殺慘烈

2019年的非洲豬瘟據稱是十幾年來全球畜牧業和肉業遭遇的最大危機。對豬瘟的防疫極端考驗養豬場的管理水平,而中國的養豬戶管理能力層次不齊,差距很大。相比管理更嚴謹更規範的集團企業,豬瘟對管理水平更低的小戶打擊要大得多。豬瘟席捲之後,弱小養豬戶實際上可能被徹底消滅,而與此同時造成的大量減產,為那些能順利度過疫情的先進養豬企業留下了利潤空間,以及進一步擴張的機會。

然而,隨著小戶漸漸絕跡,這種產業變局顛簸期很快會過去,因小戶的損失而造就的大戶利潤將不會持續太久,最終的競爭將在大戶間進行,那時真正的產業競爭才剛開始。

根據相關數據,2003年時,中國70%的豬肉來自於規模小於50頭的小型養豬場,規模達1萬頭以上的超大戶僅占3%的豬肉市場。但經過十幾年的變化,小型養豬場的占比已大幅下降。2014年起相關減少農村污染的政策出台,減少了數十萬小型豬場,將生豬集中到一個新的設施進行養殖,而同期5萬頭生豬以上的超大戶養殖場數量從50個增加到300多個。中小戶退出市場,為大戶留下巨大市場空間。

再經過2019年的豬瘟的重大打擊,預計2020年將僅有10%的豬肉來自小型養豬戶。如下圖經濟學人提供的數據所示,在中國超過3000頭的大型養豬場將占據30%左右的豬肉市場,而剩下的60%為中型養豬戶。此外,對比2020年預期數據與2015年的情況,減少的小戶所占市場幾乎完全都被3000頭以上的大戶吃進,而中等規模養豬場占比近5年來並沒有顯著變化。

根據Gira諮詢公司的研究稱,到2022年,超過1萬頭的養豬大戶將占據中國豬肉產量的42%,而50頭以下的小戶將萎縮到無足輕重的3%。按這種推進,下一步是超大戶比拼比,拼掉次級中小戶。可以想見產業格局正在進行迅速的集中化轉變,要不了幾年時間,市場份額分布將發生巨大變化,將不再有中小戶減產而引起的產量波動和價格飛漲,大戶也不再有吃進小戶損失而獲得的超額利潤,大戶與大戶間將開始真正的比拼。

散戶的追漲殺跌情緒也是造成豬肉價格周期的重要原因,因前一年價格高而增大養殖,造成後一年產量過剩而降價。隨著散戶占比的持續下降,規範化管理能力更好的大型集團占據主要市場,豬肉價格波動將有可能趨於平緩。

相比美國,早在十年前,生豬養殖產業集中度已經非常給高,最大的四家養豬企業控制了美國70%的豬肉市場。而中國絕大多數市場還是在中小企業手中。」向集中化發展,將成為未來幾年中國養豬產業主旋律。這也意味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手越來越強,新進入門檻越來越高。跨界養豬入場難度也將提升,而勝出機率或更低。

顛覆豬的是非豬,植物肉攪局

再怎麼跨界養豬還是乾的養豬的事,然而另一個生產方式完全不同的產業正開始搶食豬肉市場,這就是蛋白質替代市場的植物肉領域。海外興起的植物基肉產品,因歐美人群的飲食結構更傾向於牛肉,因而更多是在替代牛肉產品。然而用來替代豬肉,其生產加工的技術原理並沒有什麼區別,可複製遷移作為豬肉的替代選擇。

去年11月,在豬肉價格持續走高的背景下,香港素食產品公司Green Common開發的植物肉產品OmniPork新豬肉通過天貓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植物基豬肉產品主要以豌豆、非轉基因大豆、香菇和米等植物成分為原料,確保蛋白質等主要營養成分與豬肉相仿,並仿製豬肉質地口感。Google投資的另一家備受關注的植物基公司Impossible Foods,在今年1月的CES展會上也推出了植物豬肉和香腸產品。

相比豬肉養殖,植物豬肉生產過程可控性強得多,加工流程更簡單更安全,供應鏈風險低,容易做到產量穩定,不會引起減產價格波動。一旦繼續上規模,實現成本降低,顯現出零售價格優勢,無疑將成為豬肉的重要替代選擇。屆時,時不時要飛一陣的豬肉價格恐怕很難再飛了。【了解植物肉產業可參見上一篇:肉食未來將三分天下?】

簡而言之,中國養豬產業正面臨市場需求見頂、產業集中化加快、周期性價格波動趨緩、海外供應商活躍、新興植物肉產品攪局等壓力,並不是一個可持續獲取暴利的行業,但養豬確實正在處在變革性風口中。變革意味著機會,也伴隨著風險,最終只有極少數更強壯的豬才能飛得更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