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新生代父母養娃積極度提升,但「期望焦慮」也隨之而來

貝貝豆育兒課堂 發佈 2020-01-08T02:02:44+00:00

調查顯示:新生代父母養娃積極度提升,但「期望焦慮」也隨之而來在於好幾位寶媽的交流中,我發現一個特點,儘管她們都覺得自己孩子天賦異稟,是潛在精英人才,但對於他們現在的狀況卻普遍表示不滿意。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這麼一個論題,說「新生代父母與老一輩有什麼區別?」評論眾多,不過總結下來不難發現區別:

  • 新生代家長更加理性,在素質以及三觀方面的提升顯著。

早在85後那一代人開始,年齡代溝的差異性就開始顯現,隨著人們所接受的知識教育程度的提高,新生代父母變得更加願意思考問題,他們在教育方式不再是過去的「我說,你聽」,而是偏向於「溝通」、「理解」還有「同理心」。

正如社會主流思潮對年輕人的評價,新生代父母更加善良,但喜歡盲目自信,他們積極、樂觀,而且對於未來充滿了幻想,儘管有時候又顯得不自量力。

看似完美的心態,其實暗藏危機。

調查顯示:新生代父母養娃積極度提升,但「期望焦慮」也隨之而來

在於好幾位寶媽的交流中,我發現一個特點,儘管她們都覺得自己孩子天賦異稟,是潛在精英人才,但對於他們現在的狀況卻普遍表示不滿意。

很明顯,在大部分家長觀念里,她們認為孩子是可以變得更加優秀的,存在非常巨大的進步空間。既然沒有達到她們理想的目標,就說明努力的還不夠,未來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想讓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長,贏在起跑線上,但這種高期待換來的不僅僅是自身的焦慮,還有孩子的反抗,如果處理不好,麻煩甚多。

  • 比如:親子關係的破裂,孩子的逆反心態以及他們心理上的轉變等等,這些都不是小問題。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與新生代父母的育兒方式、育兒理念有關。

育兒觀念的轉變,成為焦慮的主要來源

在北京婦聯的牽頭下,由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聯合父母必讀雜誌社以及育兒園對新生代父母家庭、教育、思維轉變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他們與老一輩差異巨大,新的問題在逐漸衍生。

1)、父母自我意願的調整

90後對父母那一輩人的印象標籤幾乎都存在「古板」、「固執」、「不講理」等等,這並非誤解,老一輩人普遍存在「大男子主義」,就連女性也一樣,他們很少願意聽從孩子的心聲,表達愛的方式主要體現為:聽話就好。

服從命令就是好孩子,反之,就得好好收拾一頓,正應了一句老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處理方式是正確的,父母由於自身閱歷的關係,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做決定,避免他們走上歧路。可站在孩子的角度,此舉無疑是不尊重人的表現,孩子感受不到最基本的平等,心裡自然少不了不爽情緒。

相對而言,新生代家長更加願意改變自己,家裡不再是「一言堂」。從調查結果中不難看出:

  • 媽媽的表現明顯更加優秀,她們在承擔絕大多數教育事務的同時,也在積極嘗試改變自身狀況。
  • 爸爸的表現就比較low了,他們一如既往的固執,各方面都不願意改變,甚至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逃避行為」,將育兒問題直接扔給老人,這樣自己就不用頭疼了。

如此節省時間的取巧手段,很符合現代「喪偶式育兒」的時代背景,也難怪一直被媽媽們所吐槽。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孩子的壓力會變得很大,父母所有調整的目的都一致:抽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訓練孩子。原本的散養變成圈養,各方面還上綱上線,最終目標自然不可能像以前那樣「過得去就行」,至少提升一個等級。

孩子要是能做好,一切都沒問題,可要是做不好,媽媽就得抓頭了。

2)、父母對育兒知識的認可度

也許是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的緣故,新生代家長對於科學的認識更加深刻,相對於口口相傳的古老傳統,她們偏向於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老一輩的理念。

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變化,畢竟流傳時間久並不意味著就正確,經驗之談也許在某些時候很管用,但時代不同了,它們總有過時的時候,生搬硬套的結果就兩種,要麼效率低,要麼有弊無利。

為了全方位幫助孩子提升,越來越多的新生代家長開始主動學習育兒知識,她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力求做到完美。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高標準,導致她們在面對孩子錯誤行為時,情緒上容易出現巨大波動,我為了你花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學習,你還做得這麼差,是不是對不起我的付出?

  • 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從人性角度而言,惱怒是正常表現。

而孩子也很冤枉,他們其實也想做好,但現實並不是有付出就有回報,等價交換隻是童話,再說,家長的努力就一定是正確的嗎?從她們的知識構成不難看出,父母所謂的付出,主要集中在營養、健康、身體發育與品德教育上。

最關鍵的智商以及文化知識構成明顯欠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一漏洞還在不斷擴大,前進方向沒選對,何來高回報?

3)、父母糟糕的現實狀況

調查顯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焦慮主要集中在下面這幾個方面:

  • 孩子的健康狀況
  • 家庭收入情況
  • 工作與育兒的時間衝突
  • 攀比誘發的控制欲

前兩者很好理解,健康是一切的基礎,而經濟收入是生活的保障,沒錢連公交車都坐不了,更別說養育孩子了,後面兩個才是大麻煩。

▶想要多賺錢,就得努力工作,這就意味著他們會把絕大多數時間放在工作上,無法經常陪伴孩子。尤其是對於存在全職媽媽的家庭,男人白天忙碌一整天,累得喘不過氣,晚上到家真的是什麼事情都不想做,自然不可能去過問孩子的事情。

其實男人也明白,不花時間會讓關係變生疏,但生活的壓迫讓他們很無奈,在發財之前,永遠沒有停下的可能性。

► 所謂「攀比誘發的控制欲」,其實就是家長見別人家孩子太過優秀,就容不下自己孩子犯錯,而避免孩子犯錯的最直接手段是「幫助他們做事情」。

在孩子融入集體的過程中,家長過分操心而一味地否決孩子,肆意插手的後果是干擾他們獨立性的養成。「忍不住幫助孩子做事情」的養育行為反應的是家長心理素質的薄弱,認知超前,耐心不夠。

對待「期望焦慮」,家長要及時採取措施,避免出現最壞的結果

千萬不要小看「期待焦慮」問題,它一天不解決,家長的情緒就一天不能平復,就算父母三觀正確,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行為上的偏差,比如對孩子更加暴躁、無耐心甚至採取暴力教育方式,影響深遠。

家長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避免出現最壞的結果。

■ 調整自己的心態

承認人與人之間存在差距是每一位成年人應有的能力,別的不說,就拿自己來看,同輩人當中,自己是最厲害的那個嗎?既然家長都做不到,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孩子呢?

再說,孩子一方面不如別人,並不意味著其它方面也不如別人,個人價值與很多東西相關聯,除了文化成績之外,還包括性格、情商、素質等等,不到最後,誰贏誰輸還真不一定。


■ 將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上

部分家長可能是性格的關係,她們發現孩子出了問題,會不斷強調,不斷嘮叨,想方設法地指責,試問意義何在?既然問題已經出現,那就想辦法解決問題,任何多餘的行為都不要有,做得越多,情況就越複雜。

儘可能將事情約束在實際意義上,不要上升到心理層面,人心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根本猜不透。

■ 學會鼓勵孩子

「這次沒考好,那還有下次」、「我相信你肯定是會的,就是失誤比較大」、「沒事兒,媽媽來幫你解決,你記得以後別那麼做就行了」…

聰明的家長會主動幫助孩子說話,利用羞恥感讓他們長記性。

事後再搭配一些鼓勵的話,孩子會變得既聽話又認真,效果遠比罵一頓強得多。

總結

家長希望孩子變好的心態,我們都能理解,但成功本身就是一個機率問題,沒有誰註定會成功,好與不好也不是家長能決定的,只要孩子能健康幸福的長大,就算不是第一,又有什麼問題呢?

平凡,有時候也是一種成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