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明朝滅亡是因為沒錢?朝廷收上來的稅都去哪裡了呢?

深藍妖火 發佈 2020-03-02T04:44:51+00:00

史學界對於明朝的滅亡,歷來都有一個共識:明朝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歸咎於朝廷沒錢。正是因為朝廷沒錢,所以就沒錢發軍餉,也沒錢去賑濟災民。

史學界對於明朝的滅亡,歷來都有一個共識:明朝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歸咎於朝廷沒錢。


正是因為朝廷沒錢,所以就沒錢發軍餉,也沒錢去賑濟災民。

沒錢發軍餉,士兵們在前線打仗就不積極。長時間不發工資,軍隊還有可能會譁變,在對北方後金的戰鬥中,就會節節敗退。

沒錢賑濟災民,災民們為了活下去,就會變成起義軍,最後變成推翻明朝的直接原因。

但是,為什麼明朝末期會沒錢呢?

1.明朝國庫的主要來源

要想弄清明朝末年,朝廷為什麼沒錢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知道,明朝政府的錢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常規稅種,一類是各種加派,比如所謂明末三餉。

先說常規稅種。


古代的常規稅種,大致可以分為田稅和商稅兩類。中國古代畢竟不像現代,還有關稅、增值稅之類的稅種。作為傳統的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土地的收入。至於商業和手工業,按照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政策,則反倒沒有地稅多。

相比於其他朝代,明朝的田稅,其實還算是比較少的。

明初的時候,明太祖曾經規定,明朝的田稅為三十稅一,也就是交三十分之一的收成。這個稅率,絕對是比較低的。而按照相關學者的統計,明朝後期萬曆年間的全國農業總產量,應該在十三億兩千萬石左右。而在1600年的時候,明朝的基本田稅稅額,僅為兩千六百萬石。

按照這個數據計算,明朝後期的田稅稅率,還不到2%,近乎到了五十稅一的低稅率。


至於商稅,同樣不是很高。商稅包括的,不僅僅是商業,還有各種手工業。

同樣還是明初,朱元璋定立稅制的時候,對於商稅,同樣選擇了三十稅一的稅率。到了明朝後期,商稅更是形同虛設,大量自發的手工業作坊,通過各種途徑偷稅漏稅。實際繳納的稅率,可能還要更低。

當然,以上說的這兩個,只是基本稅。除了基本稅以外,就是各種攤派了。

這個攤派其實才是大頭。

要知道,明朝後期,國家對內對外,一直都不是很太平。所以,為了維持打仗,朝廷只能選擇向百姓多徵稅。於是,著名的明末三餉,就新鮮出爐了。


明末三餉,指的是明朝末年,最有名的三個攤派稅,包括遼餉、剿餉和練餉。

遼餉,指的是和北方後金打仗開銷,攤派下來的稅收。從萬曆四十六年開始徵收,共計一千零三十萬兩。剿餉,指的是剿滅流匪徵收的餉銀,從崇禎十年開始徵收,共計兩百八十萬兩。練餉,從崇禎十二年開始徵收,共七百三十萬兩。

再加上田賦,有相關專家最後經過計算後得出結論:明朝人民的正常交稅,應該在收入的18%左右。

2.錢都去哪裡了

但是,在很多歷史書上,我們經常看到的結果是,明朝末年,統治者是對百姓進行橫徵暴斂,加稅加的實在讓老百姓受不了,活不下去了,所以才會揭竿起義。


僅僅18%的稅率,為什麼會讓老百姓活不下去呢?

這個原因,其實比想像的要複雜的多!

首先,是貪污問題。眾所周知,明朝末年,因為黨爭嚴重的關係,吏治極其混亂。官員們在收稅的時候,肯定要橫插一腳,加派各種苛捐雜稅!

朝廷收的稅,到了地方官吏手裡,至少肯定要翻一倍以上。

其次,是明朝的免稅制度。

按照明朝的法律,有些皇家或者擁有功勳爵位的大人物,他們家裡的田,是可以免稅的!

在中國古代,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土地兼并都是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明朝也是如此。到了明朝晚期,存在著大量這種免稅的田地。

而明朝的很多稅,是按照攤派制度分發下去的。也就是由朝廷攤派給地方政府,至於地方政府怎麼收,朝廷不管。地方政府是不可能去找那些免稅的大人物們的麻煩的,這些多出來的稅,當然還要攤派到那些普通人的身上了。


另外,崇禎年間的天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崇禎年間,恰遇小冰河期,很多地方都是乾旱或者洪澇,或者鬧蝗災。這種情況下,百姓本來就沒什麼收入,想活下去都很難。可是,官員們的收稅任務,還是存在的。對於這些受災的底層人民,仍然要繼續收稅!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原本國家並不高的稅率,變得一下子翻了好幾倍!有相關專家計算,明朝末年,很多底層農民的稅率,達到的60%起步,最高的甚至可以達到85%!尤其是那個著名的明末三餉,更是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全都攤派到了底層農民的頭上。

如此高的稅率,又趕上災年,百姓們除了起義之外,好像也沒別的路可走了。


那麼,收上來的那些稅,又用來幹嘛了呢?

明朝末年,收上來的稅本來就不多,但花錢的地方卻是多如牛毛。比如,和後金打仗,剿滅國內的農民起義軍,都需要花錢。單單是這兩項的軍費開支,就至少占到當時國庫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除此之外,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同樣飽受詬病。

大家都知道,開創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要過飯,當過和尚,是最底層的苦出身。所以,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為了害怕自己子孫餓肚子,同時又怕子孫後代彼此爭權奪利,所以就想出了一個奇葩的制度:所有宗室成員,一律不得從事勞動工作,由國家出錢養活!


這個制度,在明朝最初的一百年里,還不算什麼。畢竟,偌大的國家,養一些吃乾飯的人,好像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到了明朝末年,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到了明朝末年,皇族宗室的族人數目,保守估計在十二萬人以上!再加上他們的家眷親人,那就更是一個龐大的數目!單單是養活這些皇族宗室,國家就又耗去了很大一筆稅收。

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才使得明朝末年,出現了那樣的詭異情況。

朝廷明明分發下來的稅率不高,但是百姓卻苦不堪言,不得不造反!而好不容易收上來的稅,又無法用於改善民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3.明朝缺銀

在明朝末年,還有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缺白銀。

這裡的白銀,不是指缺交上來的稅收,而是單純意義上的缺白銀。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並不是一個銀礦特別多的國家。所以,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用銅錢做貨幣。真正使用白銀做貨幣,其實就是從明朝中後期開始。

為什麼呢?

因為明朝中後期時,恰好趕上了全球大航海時代的開始。當時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已經踏上了南美洲,並且在南美洲發現了大量的銀礦。這些歐洲殖民者,通過貿易將大量的白銀帶到了中國。

因為白銀逐漸多了起來,所以,從明朝後期開始,白銀才能作為流通貨幣而存在。

而且,從明朝萬曆年間開始,隨著張居正開始實行一條鞭法,白銀更是作為百姓交稅的媒介而存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張居正的改革,也是推動了白銀貨幣化的重要原因。


稍微動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個流通貨幣,最大的兩個要素,是其本身需要有一定價值,而且流通總量需要足夠。

前者,白銀當然可以滿足,即便到了現在,白銀也是貴重金屬。

但是,後者,在明末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因為身處戰亂,大家都不願意把白銀拿出來花掉,都喜歡攢起來。這樣一來,社會上流通的白銀就越來越少,繼而形成嚴重的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的結果,就是白銀越來越值錢,物資越來越不值錢。越往後,白銀能買到的東西就越多。

這就形成了另一個惡性循環。

大家都不把白銀拿出來,都想等到以後白銀更值錢了,再拿出來買東西。這種思想傳播開來以後,社會上自然也就嚴重缺少流通的白銀了。

沒有流通白銀,政府如何收稅呢?收稅的效率,豈能不變低呢?

總得來說,明朝最後的衰亡,確實和當時的財政政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不過,要是從根本上來說的話,還是要歸咎於當時腐朽的官僚體系。正是因為官僚體系,已經腐爛到了骨子裡,所以,哪怕崇禎皇帝再怎麼努力,也是無力回天,無法挽回明朝的敗亡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