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赤潮≠海鮮有毒,福建不背這鍋!海產人轉起,貝類仍可食用!

海產資訊 發佈 2020-04-26T09:52:46+00:00

惠安縣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鄭水平「我們是第一時間通知養殖戶,根據我們部門的職能,通知養殖戶做好赤潮的防範,在海上養殖的牡蠣、鮑魚,降低到兩到三米的水層,來防範這個赤潮的影響。還有一個其他海域,沿岸的工廠化池塘養殖不要進水,等赤潮消亡後再進水,然後是減少飼料的投養量。還有一

近日,有關福建赤潮的新聞在網上床的沸沸揚揚,赤潮爆發之下,海鮮真的都不能吃了嗎?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專家團隊從科學角度出發,還「赤潮」、「有毒海鮮」一個真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鮑語」,作者berlika

近日,有關福建赤潮的新聞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

由於在人們印象中,「赤潮」一詞經常與「有毒海鮮」掛勾,加上多家媒體宣傳,近期海鮮銷量(尤其是貝類)出現了明顯下滑。這對於尚未從疫情寒冬期回暖的貝類產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事實上,並非所有赤潮都會導致貝類有毒。譬如今年4月福建海域發生的所有赤潮均為無毒赤潮,目前未對周邊養殖造成影響,對應養殖區的海鮮依然可以放心食用!(信息來源於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

福建省漁業資源監測中心今日也發文稱:引發3月23日以來我省4起赤潮的赤潮生物均為細弱海鏈藻,為無毒硅藻種類,赤潮周邊海域漁業養殖未受影響。據統計,我省近岸海域赤潮80%以上為無毒赤潮,這類赤潮不會對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影響

這次事件也告訴我們,公眾對於赤潮的認識比較模糊,甚至存在一些誤區。赤潮不是漂浮在海面上的「紅色垃圾」,它的出現、爆發、消亡都與海域生物的生存息息相關。

赤潮已大部分消退 惠安海產養殖未受影響

4月20日,惠安縣水產技術推廣站接到養殖戶反應,大港灣海域海水變色,疑似發生赤潮。接報後,惠安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層層上報,並協助養殖戶做好赤潮防範措施。

「我們是第一時間通知養殖戶,根據我們部門的職能,通知養殖戶做好赤潮的防範,在海上養殖的牡蠣、鮑魚,降低到兩到三米的水層,來防範這個赤潮的影響。還有一個其他海域,沿岸的工廠化池塘養殖不要進水,等赤潮消亡後再進水,然後是減少飼料的投養量。還有一個是開春養殖,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起到防範作用。還有一個是能上市的產品採收上市。」

記者注意到,省、市海洋與漁業局近期相繼發布有關赤潮的通告。從通告內容看,泉州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發現的赤潮面積不斷縮小,20日尚有4平方公里,到22日已縮小到1平方公里,海域附近有養殖牡蠣,但未受赤潮影響。

「這次赤潮的發生,根據(生態環保局)監測的結果,主要是細弱海鏈藻,是無毒的。現在這幾天,北風來了,海水潮流比較急,根據22日的監測結果,基本消亡,不影響市民食用正規購物場所的海產。

赤潮是什麼?

赤潮是一種由於藻類、原生生物或細菌大量繁殖造成的生態異常現象。這些能產生赤潮的生物,在學術上被統稱為赤潮生物。

赤潮生物看似弱小,幾乎很難用肉眼識別,但它們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旦溫度、營養鹽等條件適宜,它們就能迅速組建出龐大的「軍隊」,然後「一統江山」,形成赤潮。

赤潮雖然帶個「赤」字,但不代表所有赤潮都是紅色的。黃色、綠色、棕褐色……都是常見的赤潮顏色。

赤潮顏色主要受赤潮生物的種類、密度及所處環境的影響。比如藍藻產生的赤潮是綠色的,擁有碳酸鈣外殼的球石藻形成的赤潮則是白色的。而同樣是能造成「藍眼淚」的夜光藻,在福建海域常見到的是粉紅色,但在其他海域可能就成綠色的了。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赤潮看起來還挺「賞心悅目」的?小心,別被它五彩斑斕的外表蒙蔽了,它的殺傷力可大著呢!

赤潮的危害

赤潮可以分為有毒赤潮和無毒赤潮兩種,它們危害其他生物的方式有所不同。

有毒赤潮

顧名思義,有毒赤潮可以產生毒素,從而「化學攻擊」其他生物。它們的攻擊途徑可以歸為三種:第一,直接釋放毒素。第二,死後釋放毒素。

對鮑魚養殖而言,影響最大的有毒赤潮藻非米氏凱倫藻 (Karenia mikimotoi)莫屬。該藻廣泛分布於全球海域,是一種典型的有毒赤潮藻,也是我國第二大災害性赤潮肇事種。僅2012年,米氏凱倫藻赤潮災害就導致了鮑魚死亡20餘億粒,產量損失1萬多噸,經濟損失20.11億元,創我國赤潮危害經濟損失之最。

近年來,由於米氏凱倫藻赤潮頻繁在我國沿海海域爆發,已成為研究的熱點,但是關於它導致的海洋生物死亡的途徑尚存有爭議。

第三,將毒素積聚在濾食性生物(如牡蠣等雙殼貝類)體內。雖然這些毒素並非來源於貝類,也並非貝類獨有,但卻被統稱為貝類毒素

貝類毒素可以通過食物鏈層層積聚,層層傳遞,最終危害到人類。每年因食用有毒海鮮中毒的人不在少數。因此,消費者要注意,發生有毒赤潮海域的海鮮千萬不能食用!

無毒赤潮

無毒赤潮無法產生毒素,也就無法使得海鮮成為「毒罐子」。但它們能通過霸占當地海域的氧氣和資源,來壓榨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可以說是霸道至極。

首先,有些赤潮生物大量密集後,可以粘附在魚鰓上,使得魚類無法正常呼吸,最終只能窒息而亡。

其次,大量的赤潮生物本身就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加上它常常漂浮在水面上,阻斷了水體和空氣之間的氧氣交換,水下的氧氣便越來越不夠用了。

就算赤潮進入了消亡期,邁向死亡的赤潮生物仍在醞釀一場「同歸於盡」的戲碼——藻類死亡後的分解過程同樣需要消耗大量氧氣,這使得原本就稀薄的氧氣條件更加雪上加霜。因此,赤潮的消亡期同時也是水生動物的死亡高峰期。

在類別上,近期福建海域的幾起赤潮,均屬於無毒赤潮中的細弱海鏈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赤潮。就目前報告顯示,其並未對周邊養殖造成顯著影響。對於消費者而言,相應養殖區的海鮮依然可以放心食用。

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近期透露,當前沿海赤潮逐步消退,並已部署多項措施幫助受災漁民開展生產自救,減少損失。隨著水溫漸升,福建的赤潮將進入夏季高發期,在有關部門加強監管的同時,建議養殖管理人員經常觀察養殖海域附近海面海水顏色,通過網站或手機APP等途徑及時掌握赤潮動態。

綜上所述,雖然赤潮是個「沒有感情的殺手」,但人們只要加強對它的了解,赤潮也是可防可控的,完全不必聞之失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