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發4條預警!2020年哪些農作物病蟲害將偏重發生?

北方農資傳媒 發佈 2020-01-13T03:14:38+00:00

近日,全國農技中心連發4條預警,預計2020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總體將重於2019年,累計發生面積約45億畝次。

近日,全國農技中心連發4條預警,預計2020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總體將重於2019年,累計發生面積約45億畝次。


其中,草地貪夜蛾北遷時間更早、區域更大、危害更重,重發態勢明顯、形勢更為嚴峻;小麥赤霉病、條鏽病等流行性病害重發風險高;稻飛虱、二化螟、小麥蚜蟲、棉鈴蟲等重大病蟲將偏重發生;粘蟲在北方和西南等部分地區會出現高密度集中為害;草地螟種群回升趨勢明顯,局部有重發的可能。

草地貪夜蛾等遷飛性害蟲重發

近日,全國農技中心組織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專家,根據病蟲源基數、作物種植布局和氣象因素,綜合分析預測,2020年全國玉米病蟲害預計發生面積為10.9億畝次,其中,蟲害發生8.4億畝次,病害發生2.5億畝次。遷飛性害蟲呈重發態勢,將對玉米生長造成較大威脅。其中,草地貪夜蛾春季北遷時間提早、蟲量加大,暴發形勢嚴峻;草地螟種群回升趨勢明顯,內蒙古及其周邊地區局部將重發;粘蟲在北方、西南等部分地區會出現高密度集中為害;棉鈴蟲在黃淮海地區發生突出,危害區域擴大。玉米螟、大斑病、褐斑病等常發病蟲害總體接近常年,南方鏽病在黃淮區域有偏重流行風險。


趨勢預報


蟲害。草地貪夜蛾發生區域涉及西南、華南、江南、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華北、西北玉米區,有遷入東北春玉米區的可能,發生區域占玉米種植區面積的80%以上,各地區均有集中危害的可能,南方省份發生代次多、危害重,見蟲區域可能超過1億畝。


玉米螟總體中等發生,發生面積2.9億畝次,其中,一代玉米螟發生9800萬畝次,東北大部為中等發生;二代玉米螟發生1.1億畝,東北和西南局部地區偏重發生;三代玉米螟發生7700萬畝,黃淮部分地區偏重發生。二、三代粘蟲總體為中等發生,發生面積6800萬畝次,北方和西南部分地區會出現高密度集中為害。棉鈴蟲總體中等發生,發生面積1億畝次,三代、四代在黃淮海地區偏重發生。草地螟發生面積1000萬畝,在內蒙古中東部、黑龍江和吉林西部、河北壩上局部存在偏重發生的可能。地下害蟲總體中等發生,西北、東北局部偏重,發生面積8500萬畝。蚜蟲在東北、西北和黃淮海大部地區中等發生,發生面積6500萬畝。雙斑螢葉甲在東北大部、華北和西北局部中等發生,發生面積5000萬畝。薊馬在黃淮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3700萬畝。二點委夜蛾在黃淮海總體偏輕發生,局部會出現高密度為害田塊,發生面積1200萬畝。葉蟎在西北大部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2600萬畝。


病害。大斑病在東北、華北、西南、西北大部地區為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7000萬畝。小斑病在黃淮海局部和西南地區中等發生,發生面積3700萬畝。鏽病總體中等發生,黃淮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3100萬畝。褐斑病、彎孢葉斑病、瘤黑粉病、絲黑穗病、粗縮病、頂腐病、莖腐病、穗腐病、灰斑病和線蟲矮化病等在部分地區會造成一定為害。


預測依據


(一)草地貪夜蛾、粘蟲基數偏高,玉米螟基數下降

1.草地貪夜蛾:2019年在我國26個省份、1524個縣發生,查實發生面積1688萬畝。一是近期西南華南鮮食玉米發生普遍,據統計,雲南、廣東、海南、福建、廣西、四川6省秋冬種鮮食玉米目前發生近60萬畝,其中雲南、廣東、海南占比分別為91%、6%、2%,發生普遍率占70%以上,部分地區百株蟲量較高,雲南臨滄市為182頭,紅河州、西雙版納、保山市為58-98頭;廣東湛江、茂名、陽江、汕尾等縣(市)為40-60頭;海南萬寧縣為40頭,四川涼山35頭,廣西河池、崇左、北海16-25頭,遠高於百株10頭的防治指標。二是江南長江流域多地見蟲(蛹)。貴州、江西、湖南、浙江、湖北等地收穫的玉米秸稈或土壤中可見活蟲(蛹)。其中,湖北當陽、貴州望謨玉米自生苗上有活幼蟲。貴州、江西、湖南、浙江、湖北等省田間已收穫的玉米秸稈或雌穗上查見存活高齡幼蟲。湖北荊門、黃岡、咸寧秋玉米冬閒田均挖到活蛹,平均每平方米0.1頭,高的1頭。以上地點均在北緯31度以南。三是西南等地冬小麥零星發生。目前,隨著溫度下降,江淮黃淮田間幼蟲多已凍死,但局部溫度偏高,還有零星發生。雲南、安徽、河南、四川、安徽5省15個縣麥田查見幼蟲。雲南普洱和昆明小麥發生3000畝,平均被害株率6%,百株蟲量4.5頭。四川會東縣被害株率為43%,田間幼蟲較難查見。安徽池州(北緯30.6度)見活蛹,黃山(北緯30.2度)田間活蛹可正常羽化。河南南陽、駐馬店試驗點田間幼蟲和蛹已經死亡。


2.粘蟲:2019年三代粘蟲總體為害程度重於上年,有效蟲源數量偏多。據各地高空測報燈夏末秋初監測,東北、華北、黃淮、長江中下游、江南、華南和西南地區均誘到回遷成蟲。其中山東長島8月下旬至10月底共誘31820頭,是上年同期的6.8倍;廣西宜州9至11月共誘1572頭,是上年同期的2.5倍。


3.玉米螟:據各地冬前基數調查,平均百稈活蟲數,黑龍江、天津、山西、山東、河南、江蘇、雲南、新疆30-48頭,其他省份都在23頭以下。與上年相比,大部分省份基數下降較多,其中,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陝西、河南、安徽、北京等地比上年減少34%-52%。


4.二點委夜蛾: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北京6個省份冬前查見越冬蟲源,估算蟲源面積為796萬畝,比上年增加9.5%。每畝平均蟲口數量,河南、山東、山西、河北、江蘇、北京在20-67頭之間;每平方米蟲口數量,河南南樂3頭,山西聞喜為1.2頭,河北廣平0.7頭,北京延慶2頭,江蘇豐縣1頭,蟲源基數接近上年。


5.草地螟:據秋季越冬基數調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和呼倫貝爾莫旗,陝西榆林市府谷縣、子洲縣,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平羅縣查見越冬活繭,三省(區)越冬活繭加權平均密度分別為每平方米0.02頭、0.05頭和0.01頭,估算全國總越冬面積116萬畝。


6.病害:玉米病害連年普遍發生,各地菌源分布範圍廣,黃淮海、西北、東北等地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秸稈還田面積比率均大於90%,有利於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莖腐病、瘤黑粉病、穗腐病等多種病害菌源的積累。


(二)種植栽培措施對病蟲害發生總體有利

我國玉米種植區域廣泛,南方地區全年春夏秋冬季均有玉米種植,同一季玉米播種參差不齊、交錯種植現象普遍,田間均可見不同生長階段的玉米,草地貪夜蛾容易找到適宜的寄主,對其發生危害十分有利。東北、華北和黃淮海主產區玉米連年種植,密植、免耕、秸稈還田等措施普遍應用,有利於玉米病蟲源積累和發生為害。東北、華北主栽品種對大斑病,黃淮海主栽品種對褐斑病、南方鏽病等病害抗性普遍較差。


(三)冬春季氣象條件對害蟲越冬和發生有利

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和預測,2019年冬季,華南、西南、江南、黃淮、東北等地氣溫正常或偏高0.5-2℃,對南方省份草地貪夜蛾、粘蟲發生危害和各地玉米螟等害蟲越冬有利。2020年春季,西南、華南、東北等地氣溫較常年偏高0.5-2℃,黃淮和江淮地區接近常年;長江中下游和東北地區降水偏多,對玉米螟羽化有利,對草地貪夜蛾、粘蟲等遷飛性害蟲繁衍危害有利。

稻飛虱、二化螟等水稻主要病蟲偏重發生

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各省(區、市)測報技術人員和有關專家會商,結合水稻病蟲基數、水稻品種、栽培管理、冬春季氣候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2020年水稻病蟲害將呈偏重發生(4級)態勢,發生面積12億畝次;蟲害發生面積8億畝次,病害發生面積4億畝次。其中,稻飛虱、二化螟、水稻紋枯病偏重發生(4級),局部大發生(5級);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稻曲病中等發生(3級),局部偏重發生(4級);三化螟、水稻病毒病偏輕發生(2級)。


發生趨勢


蟲害。稻飛虱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3億畝次。其中,白背飛虱在華南、西南東部稻區偏重發生(4級),西南西部、江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中等發生(3級);褐飛虱在華南、江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偏重發生(4級),江淮稻區中等發生(3級)。


稻縱卷葉螟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2.1億畝次。其中,江南、西南東部和長江下游稻區偏重發生(4級),華南、西南西部和江淮稻區中等發生(3級)。


二化螟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2.1億畝次。其中,江南、西南北部、長江中游沿江稻區偏重發生(4級),湘中南、湘北、贛北、鄂東南局部大發生(5級);華南北部、江淮稻區中等發生(3級)。


三化螟偏輕發生(2級),發生面積1000萬畝次。其南和西南局部稻區中等發生(3級)。

大螟、稻稈潛蠅、粘蟲等其他蟲害在部分稻區有一定程度發生,發生面積7000萬畝次。


病害。紋枯病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2.6億畝。其中,華南、江南、西南北部和長江中下游稻區偏重發生(4級),局部大發生(5級);西南南部、江淮和東北稻區中等發生(3級)。


稻瘟病中等發生(3級),其中南方丘陵山區、沿江、沿淮和東北的老病區及感病品種種植區偏重發生(4級)風險高,發生面積6500萬畝次。

稻曲病中等發生(3級),其中江南北部、沿江、沿淮局部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3500萬畝。


水稻病毒病偏輕發生(2級),發生面積500萬畝次,其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華南、西南南部和江南局部稻區存在偏重流行(4級)風險。

水稻白葉枯病、穗腐病、胡麻葉斑病、根結線蟲病等其他病害在部分稻區有一定程度發生,發生面積3500萬畝次。


預測依據


(一)病蟲基數

二化螟冬前越冬蟲源面積1.4億畝,其中江南、西南北部、長江中游稻區越冬蟲源面積9400萬畝,每畝活蟲數為1200-5700頭,具備偏重以上發生的蟲源基數。「兩遷」害蟲境外蟲源地冬春季溫度偏高,有利於其越冬和春季的蟲源積累。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在常發區菌源基數不斷積累,田間菌源量大,具備中等以上發生程度的菌源基礎。


(二)水稻品種及栽培管理

水稻品種以粗稈大穗型為主,易形成適溫高濕的田間小氣候,有利於水稻病蟲的發生為害。主栽品種抗病性水平普遍較低,且部分品種抗性退化或喪失,利於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的流行。從栽培管理看,華南、江南稻區單、雙季稻混栽面積大,南方單季稻區生育期不整齊,橋樑田多,為水稻害蟲提供了豐富的食料條件。冬閒田增多、稻茬高為病蟲越冬提供了有利場所,有利於蟲源、菌源基數的積累和病蟲害的加重發生。偏施、遲施氮肥造成水稻後期貪青,利於病蟲害發生。


(三)氣象條件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9年冬季(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水稻主產區溫度比常年偏高0.5-2℃,利於水稻病蟲越冬;2020年春季(3-5月),華南、江南稻區溫度偏高0.5-2℃,利於早稻前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螟蟲的發生繁殖和稻瘟病等病害的發生流行,但上述稻區降水偏少2-5成,對「兩遷」害蟲的遷入有一定不利影響。

小麥赤霉病條鏽病和蚜蟲等重大病蟲害重發

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全國植保體系和科研教學單位專家會商分析,預計2020年全國小麥主要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發生面積8.4億畝次,其中病害發生4.6億畝次,蟲害發生3.8億畝次。赤霉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和黃淮南部麥區偏重以上流行風險高,條鏽病在江漢平原、漢水流域、黃淮南部、西南和西北部分麥區偏重發生,蚜蟲在黃淮海大部麥區發生程度重,紋枯病和白粉病在江淮、黃淮高產麥區發生普遍。


發生趨勢



病害。赤霉病偏重流行風險高,預計發生面積9000萬畝,需預防控制面積在1.5億畝次以上。其中,長江中下游、江淮麥區大流行,黃淮南部麥區偏重流行,其他麥區中等或偏輕流行。

條鏽病總體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6000萬畝,重發區域主要在湖北和陝西大部、河南中南部、甘肅南部、四川沿江沿河流域、新疆伊犁河谷和塔城盆地等麥區。

紋枯病總體中等發生,預計發生面積1.2億畝。其中,湖北、安徽、河南、江蘇中北部、山東膠東半島等地偏重發生。

白粉病總體中等發生,預計發生面積9000萬畝。其中,江蘇淮北和江淮、河南中北部、山東南部、山西南部和甘肅南部等地偏重發生。

莖基腐病在黃淮海麥區呈擴散加重趨勢。葉鏽病、根腐病、全蝕病、葉枯病等病害在部分麥區會造成一定危害。

蟲害。蚜蟲總體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2.1億畝次,重發區域主要在黃淮海麥區。

麥蜘蛛總體中等發生,預計發生面積9000萬畝,主要發生在華北、黃淮、西北中東部麥區,其中河南西部、湖北北部等麥區偏重發生。

草地貪夜蛾冬春季在西南麥區局部發生,春季可遷入長江中下游、江淮和黃淮麥區,有集中為害的可能。吸漿蟲主要發生在河北中南部、陝西關中、河南南部等麥區,局部可能出現高密度危害。一代粘蟲、棉鈴蟲、麥莖蜂、灰飛虱、麥葉蜂等害蟲在部分麥區會造成一定危害。


預測依據


(一)條鏽病、蚜蟲和草地貪夜蛾基數偏高

條鏽病秋冬季發生時間早、範圍廣、病情重。甘肅、寧夏、陝西3省秋苗主發區發生面積310.3萬畝,比上年和2016年同期分別增加3倍和63.2%,是近5年來第二重發年份。甘肅發生面積230.9萬畝,同比增加2.1倍,各地平均病田率一般在20%-60%,平均病葉率為0.01%-0.5%,以單片病葉或發病中心為主,重於近年同期。寧夏10月14日始見,比2018年晚6天,發生面積41.4萬畝,同比增加39.4萬畝,平均病田率為52.1%,病點率為29.2%,平均病葉率為3.1%,達55.2%,嚴重度為10%-60%,明顯重於常年。陝西關中及南部共6市28個縣見病,發生面積55.8萬畝,同比增加55.3萬畝,零星和點片發生,南部的寧強、略陽、勉縣、旬陽、山陽5縣區見病,是2010年以來發生重的年份。河南南陽淅川縣11月15日始見,是歷年早的一年,比2016年提早31天,目前在淅川、西峽2縣零星發生。湖北十堰、襄陽、荊門、宜昌4市16縣見病,發生面積3.2萬畝,多地查見發病中心,平均嚴重度30%,是歷年同期發生區域廣、發病中心多、程度重的一年。四川梓潼縣11月22日始見,晚於常年同期,東部、西部和中部12月上旬始見,比上年早15-54天,早於常年同期,在8市州18縣區發生,發生面積2.5萬畝。雲南在7市州9縣區見病,發生面積0.4萬畝,田間多零星發生,平均病葉率為0.8%,為28%。新疆伊犁霍城縣11月18日始見單片病葉,平均病葉率0.29%。


紋枯病秋苗病情輕於近年同期,黃淮、華北等麥區發生748萬畝,同比增加8.4%。山東、河南、山西、河北平均病株率分別為2.1%、2.0%、1.6%、1.0%,同比減少0.2-0.4個百分點,安徽平均病株率為0.1%,與去年同期持平,大部麥區病情輕於上年和近5年同期。


白粉病秋苗病情輕於近年同期,西南、華北、黃淮、西北等麥區發生202萬畝,與上年持平。山西、陝西平均病葉率分別為1.2%、0.5%,寧夏南部、河南西部等地零星見病,病情輕於上年和近5年同期。


蚜蟲在大部麥區蟲量高於近年同期,江淮、黃淮、華北和西北等麥區發生1400萬畝,分別比上年與近5年同期均值減少8.3%和12.0%,百株蚜量一般在2-10頭,同比增加0.2-4.2頭;安徽、山東相對較高,分別為22.9頭和13.7頭,同比分別增加21.9頭和11.2頭。冬前蟲量高於上年和近5年同期平均蟲量。


麥蜘蛛在大部麥區蟲量低於近年同期,江淮、黃淮、華北、西北等麥區發生1180萬畝,同比增加38.3%。單尺單行蟎量平均為8.0頭,低於近5年平均值的9.6頭。山西、山東、湖北較高,分別為26頭、15頭和13.6頭,比近5年平均值增加2.5-16頭。


草地貪夜蛾冬前在雲南、四川、安徽、江蘇、河南、山東麥區局部見蟲,安徽渦陽、譙城、臨泉等縣個別田塊受害較重。西南、華南6省冬玉米發生57.6萬畝,雲南、廣東、海南、四川等局部田塊百株蟲量達35-98頭,越冬面積大、蟲量高。


(二)品種布局和種植制度有利於病蟲害發生

全國大部麥區冬小麥品種布局無明顯變化,抗病蟲性水平較低。東部主產麥區品種抗銹性普遍較差,西南麥區主栽品種因病菌條中34號生理小種比例上升而喪失抗性。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和華北麥區主栽品種多為赤霉病感病品種。小麥生育期不整齊,增加赤霉病易感病期與春季連陰雨天氣相遇機率,加大了赤霉病重發流行風險。小麥群體大,田間鬱閉,也有利於白粉病等病蟲害發生。


(三)冬春季氣象條件有利於病蟲害發生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9年冬季,西北及黃淮大部、江漢平原等麥區降水偏多,氣溫正常至偏高,有利於小麥條鏽病越冬和繁殖。2020年春季,江漢、江淮和黃淮等麥區降水偏多,其中江蘇中部、安徽中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偏多2-5成,將加重小麥赤霉病流行風險,也利於條鏽病發生蔓延;華北大部麥區氣溫偏高,對小麥蚜蟲發生為害有利。

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

2019年12月11-12日,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全國植保體系和科研教學單位有關專家,對2020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進行了分析會商。綜合分析病蟲害發生基數、作物布局、種植制度和氣候趨勢等因素,預計2020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總體將重於2019年,累計發生面積約45億畝次。其中,草地貪夜蛾北遷時間更早、區域更大、危害更重,重發態勢明顯、形勢更為嚴峻;小麥赤霉病、條鏽病等流行性病害重發風險高;稻飛虱、二化螟、小麥蚜蟲、棉鈴蟲等重大病蟲將偏重發生;粘蟲在北方和西南等部分地區會出現高密度集中為害;草地螟種群回升趨勢明顯,局部有重發的可能。


水稻病蟲害


稻飛虱偏重發生,發生面積3億畝次。其中,白背飛虱在華南、西南東部稻區偏重發生,西南西部、江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中等發生;褐飛虱在華南、江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偏重發生,江淮稻區中等發生。稻縱卷葉螟中等發生,發生面積2.1億畝次。其中,江南、西南東部和長江下游稻區偏重發生,華南、西南西部和江淮稻區中等發生。二化螟偏重發生,發生面積2.1億畝次。其中,江南、西南北部、長江中游沿江稻區偏重發生,湘中南、湘北、贛北、鄂東南局部大發生;華南北部、江淮稻區中等發生。

稻瘟病中等發生,發生面積6500萬畝次。其中,南方丘陵山區、沿江、沿淮和東北的老病區及感病品種種植區偏重發生風險高。


小麥病蟲害


赤霉病偏重流行風險高,發生面積9000萬畝,需預防控制面積在1.5億畝次以上。其中,長江中下游、江淮麥區大流行,黃淮南部麥區偏重流行,其他麥區中等或偏輕流行。條鏽病總體偏重發生,發生面積6000萬畝,重發區域主要在湖北和陝西大部、河南中南部、甘肅南部、四川沿江沿河流域、新疆伊犁河谷和塔城盆地等麥區。

蚜蟲總體偏重發生,發生面積2.1億畝次,重發區域主要在黃淮海麥區。


玉米病蟲害


草地貪夜蛾發生區域涉及西南、華南、江南、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華北、西北玉米產區,有遷入東北春玉米區的可能,發生區域占玉米種植面積的80%以上,見蟲區域超過1億畝;各地區均有集中危害的可能,南方省份發生代次多、危害重。玉米螟總體中等發生,發生面積2.9億畝次。其中,一代發生9800萬畝,總體偏輕發生,東北局部中等發生;二代發生1.1億畝,東北和西南局部地區偏重發生;三代發生7700萬畝,黃淮部分地區偏重發生。


大斑病在東北、華北、西南、西北大部地區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7000萬畝。

馬鈴薯病蟲害

馬鈴薯晚疫病在西南大部、東北北部、華北北部和西北東部產區偏重流行風險高,發生面積2800萬畝。

雜食性害蟲

草地貪夜蛾除危害玉米外,還將在小麥、甘蔗、高粱等多種作物田發生,冬春季對西南、長江中下游和江淮麥區小麥生長造成較大威脅,局部可重發。二代、三代粘蟲總體中等發生,發生面積7000萬畝次,北方和西南部分地區會出現高密度集中為害。棉鈴蟲總體中等發生,發生面積1億畝次,三代、四代在黃淮海地區偏重發生。草地螟種群回升態勢明顯,發生面積1000萬畝,內蒙古中東部、黑龍江和吉林西部、河北壩上局部存在偏重發生的可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