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18件鎮館之寶|乾貨

藝素鏈 發佈 2019-12-23T03:54:18+00:00

| 書畫 | 玉器 | 瓷器 | 雜件 | 修復 | 科鑒  || 收藏愛好者線下交流陣地 |////////1996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對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進行評鑑、定級,共有762件(組)文物評定為一級文物,其中18件(組)被評定為國寶級,居中國博物館前列。


| 書畫 | 玉器 | 瓷器 | 雜件 | 修復 | 科鑒  || 收藏愛好者線下交流陣地 |////////

1996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對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進行評鑑、定級,共有762件(組)文物評定為一級文物,其中18件(組)被評定為國寶級,居中國博物館前列。下面我們一起欣賞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精美絕倫的18件鎮館之寶!

1、鑲金獸首瑪瑙杯

1970年10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唐獸首瑪瑙杯高6.5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唐獸首瑪瑙杯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2、 旟(yu)鼎

1972年陝西眉縣楊家村出土。通高77,口徑56.5厘米。

旟鼎承襲商代圓鼎風格,造型厚重莊嚴,紋飾十分精美,所刻銘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貴的歷史及藝術價值,加之鑄刻時代明確,被公認為周康王時的標準器,是一尊著名的西周時期的國寶。

3、五祀衛鼎

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出土,通高36.3,口徑34.3厘米。

五祀衛鼎是研究西周中期社會經濟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資料,對史學界和法學家都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4、 多友鼎

1980年陝西長安縣下泉村出土。通高51.5厘米,口徑50厘米。

多友鼎的腹內壁鑄銘文二十二行,記載了西周反擊獫狁侵犯的一場戰爭,是重要的上古文獻,對於研究匈奴史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族關係,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5、皇后之璽

1968年陝西咸陽市韓家灣鄉狼家溝出土。高2,邊長2.8厘米,重33克。採用珍貴的和闐玉製成。螭虎鈕,四側刻雲紋,印面陰刻篆體"皇后之璽"四字。其發現地點距漢高祖與呂后合葬墓長陵僅1000多米,故可能是呂后用印。它是已發現的最重要的古代璽印之一。此印形制與印文與漢制相合,為漢皇后呂雉之物,是漢代皇后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彌足珍貴。

6、鎏金銀竹節熏爐

1981年陝西興平縣豆馬村出土。通高58,口徑9,底徑13.3厘米焚香用具。

熏爐原為未央宮之物,後來被賞賜給漢武帝姊陽信長公主家。中國古代香爐,以漢晉間流行的博山爐最為精美,而此爐又為所見博山爐中最精美者,是古代罕見的藝術品。

7、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1970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高14.8厘米,口徑2.3厘米。造型採用北方遊牧民族皮囊形狀,銀壺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一匹躍然起舞的駿馬。銀壺舞馬形象與史料記載相互印證,是難得的文物珍品。是唐代中原漢族與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證。

8、客使圖

此圖縱184厘米 橫342厘米。畫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鴻臚寺官員,均著初唐朝服,呈三角狀站立。後面三位,為首一人推斷應是來自東羅馬的使節。中間一人推斷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使節。最後一位應來自中國東北靺鞨族。此畫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而且也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9、闕樓.儀仗圖(兩組)

1971年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闕樓儀仗圖是懿德太子李重潤墓中的壁畫,這幅圖因其能夠完整反映出唐代皇家建築的宏偉姿態,為考古學和建築學提供了難得的研究資料,畫師精湛的技藝讓它成為唐代壁畫中場面最大的傳世佳作。然而,這幅珍寶背後是一部令人嘆息的皇室悲劇,它的主人,帶著無限的遺憾與悔恨,長眠於豪華陵寢之中。

儀仗圖雖人物眾多,結構複雜,但整體布局卻顯得井然有序,陣容嚴整。畫面色彩也艷而不俗,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10、宮女圖

《宮女圖》是唐代佚名創作的壁畫,於1960年陝西乾縣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繪於唐永泰公主墓墓前室東壁南側,共9人。高176厘米,寬196.5厘米。為首一人頭梳單刀半翻髻,目視前方,雙臂交叉於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華貴高雅。其後一人頭梳螺髻,回頭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餘7位宮女頭梳半翻髻、螺髻或雙螺髻,手中分別持有獨台、團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塵、包袱等物,側身緩行。其中除2位著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著窄袖袒胸短襦,肩披絲帛,下穿紅、黃、綠等色曳地長裙,腳著如意雲頭履,畫面形象生動,似是侍寢的圖景。

11、馬球圖

馬球圖為唐朝的文物,1971年出土於陝西省乾縣章懷太子李賢墓,畫面高229厘米,寬688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圖繪於墓道西壁。有20餘騎馬人物,均著深淺兩色窄袖長袍,戴幞頭,穿黑靴。壁畫突出五個持偃月球杖的騎者驅馬搶球。前一騎作反身擊球狀,其餘縱馬迎擊。後10餘騎人馬,行者騎棗紅馬,或山間奔行,或馳騁騰空。止者著綠色長袍,紅翻領,佇目凝神,無球杖。背景襯起伏山巒,五顆孤零零的古樹點綴在空曠的畫面上,與墓道東壁的"出行圖"中的古樹遙相對應。此圖是有關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資料。

12、 狩獵出行圖

1971年陝西乾縣李賢墓出土。高100-200,全長890厘米。

狩獵出行圖,原圖揭取時分為數幅,畫面以青山松林為背景,四十多個騎馬狩獵者攜弓帶箭或持旗或持馴豹鞭,簇擁著主人縱馬馳向獵場,殿後的還有兩匹負重駱駝,構圖氣勢磅礴,宏偉壯觀。是唐墓壁畫中上乘傑作。

13、14、鴛鴦蓮瓣紋金碗(兩件)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是唐代金器,出土於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共出土兩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2克;一件高5.6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1克。兩碗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可能是皇室用酒器,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這兩件唐鴛鴦蓮瓣紋金碗是僅見的最富麗堂皇的金碗。

15、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24.2,口徑12.4,足徑14.3厘米。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是迄今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和精美的一件。不僅可以領略唐代金銀器的工藝水平,也是唐代審美時尚、生活態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種折射。

16、 三彩載樂駝

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通高58厘米。

典型的盛唐時期的作品,製作工藝精湛,形態逼真傳神,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有助於我們研究盛唐時期的音樂、歌舞,尤其是在西域舞樂對內地的影響方面,加深了實感性的了解。唐三彩駱駝載樂俑為研究唐代雕塑藝術、音樂舞蹈、人物如實提供了寶貴資料,它既是唐代文化藝術、製作工藝發達昌盛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

17、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

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高18.3,腹徑14.3CM。

這件提梁倒灌壺是著名的耀州窯(窯址在今陝西省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產品。此壺造型古樸典雅,製作規整精細,紋紋繁褥華麗,尤其是構思奇特,設計巧奪天工,被認為是國內外存世耀州窯瓷器中最為精美的一件。

18、釉油滴碗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24.2,口徑12.4,足徑14.3厘米。

這件黑釉"油滴"瓷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窯口的工藝特徵,特別是環布碗底的油滴斑點,晶瑩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稱瓷中珍品。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寄語:

以上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18件鎮館之寶,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陝西輝煌歷史的興起和繁盛。從根本上說,還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走進博物館,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傳統和文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