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親密關係

有點熱 發佈 2020-01-02T21:44:59+00:00

親密關係是人類原始的本能慾望之一,體現了人類歸屬和愛的需求。2.3社會學習理論關係中個體從伴侶身上所獲得的回饋是獎賞還是懲罰,影響著關係的走向以及個體的行為。

親密關係是人類原始的本能慾望之一,體現了人類歸屬和愛的需求。其歷史可追溯到早期希臘哲學家關於忠誠度、妒忌以及婚姻滿意度的思考。

1.親密關係的概念

親密關係指建立在兩個個體(通常為異性)之間相互信賴基礎之上的社會合作,通過妥協使有著不同目標的個體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建立起來的關係。廣義的親密關係強調雙方的相互依賴,包含密友關係、情侶關係、夫妻關係等。狹義的親密關係僅指夫妻關係和情侶關係。目前的研究中認為親密關係包含信任、關懷、互動、理解和承諾。

2.親密關係理論模型:

2.1 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們處理感情的目的是追求付出和回報的最大結果值,是一個權衡利弊的過程。若潛在伴侶的功能性特徵優於現有伴侶,那麼個體將傾向於結束現有關係,但關係的破裂與否受多種因素影響。個體會慎重評估關係的結果值,也會考慮關係終結將會帶來的損失。

2.2 依戀理論

依戀模式分為三種:安全型、迴避型和矛盾型。依戀理論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個體的親密標準和期待從何而來,為什麼人們總是選擇同一類型的伴侶,以及為什麼有人會選擇孤獨等問題。

2.3 社會學習理論

關係中個體從伴侶身上所獲得的回饋是獎賞還是懲罰,影響著關係的走向以及個體的行為。個體有時會使用消極懲罰迫使伴侶非自願地去做個體期望的事,如嘮叨。但是,提升親密關係的滿意度需要的是積極行為,消極回饋所帶來的消極感受會加劇滿意度的下降。

2.4 進化論

進化論認為男人和女人配偶選擇偏好的不同來源於進化機制的不同。人類的擇偶偏好被認為是一種「作用於其祖先環境裡的選擇性壓力所導致的戰略性結果」。 人類需要尋找特定的伴侶以應對進化過程中的適應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