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代就關心哲學,會不會過早看破紅塵,變成犬儒?

三聯生活周刊 發佈 2020-05-07T01:55:21+00:00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18期,原文標題《條條大路通哲學》,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他還很早開了網上哲學課,從古希臘講到當代心靈哲學,講「奧勒留《沉思錄》:亂世之中如何尋求寧靜?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18期,原文標題《條條大路通哲學》,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以往40年中國社會整體財富的增長或許會創造出一批財務相對自由的年輕人來。他們中即便有一小批願意思考嚴肅問題,對整個民族而言,也不可限量。」

主筆/薛巍


年輕人喜歡哲學好像是很自然的事。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柏拉圖說:「哲學始於驚異。」誰不愛智慧?誰沒有產生過驚異?但也有些不少人認為哲學太玄虛,全是空談。用哲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哲學家的著作無法證偽、最多只是自洽的體系。哲學乃至人文學科反覆要為自己的正當性辯護。復旦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郁喆雋在校內開有兩門通識課程:「《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電影中的哲學思辨」,出了一本書叫《當柏拉圖遇到盧米埃爾:電影中的哲學思辨》。2014年他獲得復旦大學2014屆本(專)科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稱號。他還很早開了網上哲學課,從古希臘講到當代心靈哲學,講「奧勒留《沉思錄》:亂世之中如何尋求寧靜?哈貝瑪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理性只意味著能夠發射衛星嗎?」。

很多學生喜歡郁喆雋的哲學課,但他仍需要在講座中闡明「哲學的有用與無用」。哲學確實有切實的用處:「一個人受過哲學訓練之後,就會有連貫、自洽的邏輯能力和清晰的思辨能力,能夠一眼看出別人在胡謅什麼。」另一方面,「我們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並非僅僅追求其實際的功用,實際功用是派生的」。對他所說的「哲學的無用」,我的理解是:哲學是對最宏大、最深刻的問題的追問(世界的統一原理和發展原理),不見得所有人都有展開這種追問的形上學的衝動和毅力。

郁喆雋近來時而在微博上發一些哲人語錄。比如弗洛姆說:「人是唯一這樣的動物,他能感到厭煩、不滿,感到自己是從天國中被驅逐出來的。人是唯一這樣的動物:對他來說,其生存也成了一個問題,成了一個他必須解決而又無法逃脫的問題。」人生問題是永恆的,哲學也是永恆的。

我們請郁喆雋深入談了談青年人應該如何理解哲學,接觸哲學。

三聯生活周刊:你曾經指出,我國國民教育體系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只有少量或者說幾乎沒有任何哲學內容。在你看來,為什麼要對大學以前的學生開展哲學教育?教什麼內容?哲學和其他學科是什麼關係?一個國家或者社會的哲學和其文明是什麼關係?

郁喆雋:國民教育體系中在大學之前的確沒有一門叫作「哲學」的專門課程。但是關於哲學的內容卻是很多的,或者說,幾乎每個學科都有一些涉及初步哲學思考的內容。因為哲學會思考一些最為基礎性的概念。例如,物理學會告訴你怎麼計算力,以及不同種類的力,但是並不會反思「力」本身究竟是什麼。物理學還會使用一些基本概念,例如時間和空間,但是依然可以追問時間和空間究竟是什麼,有沒有除了牛頓、笛卡爾之外的時空觀念,愛因斯坦的時空觀和牛頓的時空觀到底有什麼差異,兩者是否兼容之類的問題。生物學中會學習進化論,那麼進一步我們就可能會思考,進化是否有特定的方向、「自然選擇」和我們通常說的「選擇」有什麼異同、人類這個物種出現在地球上的意義是什麼等。再比如,歷史學會讓學生學習一些歷史事件及其意義,但是人可能會想到一些歷史哲學的問題。例如,人類歷史是否有類似自然歷史一樣的規律?哲學還要反思一些知識來源和可靠性的問題。例如中學教科書一般都認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突破在實驗和歸納,不過哲學就會問歸納法本身的局限在哪裡。我認為條條大路通哲學——從文學、歷史、科學、政治、人生、藝術都可以走出一條走向哲學的道路來。

在我看來,在大學之前每個人最需要的預備知識是邏輯學——不需要深奧的數理邏輯,而是需要學習一些形式邏輯,這樣就能夠辨別一些最常見的邏輯謬誤。現在的一些書籍里也有叫「批判性思維」的內容,也就是在形式邏輯之外補充了一些識別非形式謬誤,能夠進行有效論證、和不同的意見進行對話和辯論。這些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在訓練思維的能力。即便日後不專門學習哲學,在與人溝融、辯論和談判中都是用得上的。

另外,國民教育中急需加強的是生命教育和倫理教育,讓學生思考如下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自己生命的獨特價值,每個人對家人、他人、社會的責任等。一個社會中的道德規範是否只有唯一準確的標準?多數人如何面對少數派?這些問題多多少少都會涉及哲學的內容。

三聯生活周刊:我們都知道,法國中學會考里有哲學考試。據你所知,德國等歐美國家有沒有在中學階段教授哲學?有的哲學家大概從小就開始思考哲學,而維根斯坦這樣的是半路出家。

郁喆雋:據我所知,歐美國家的中學裡有將哲學列為選修課程的,單獨列為必修課的很少。不過一些哲學傳統較好的國家,在文學、歷史、公民、法律、倫理課程中其實都包含了哲學的內容。

我覺得不必強求大家一定都要學習哲學,自然而然比較好。在我看來,每個人遇到哲學問題的時段可能差異很大。有些人在兒童時期已經開始不自覺地開始思考哲學了;而有些人則要等到中年之後,在生活中遇到了具體的困惑,才會去思考哲學。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過,一個人一輩子總要花一點時間思考哲學的。水到渠成,自己覺得有必要思考學習了再去學習比較好,否則也會出現很多只會高談闊論的「玄學家」。當然,現代學院哲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專業哲學工作者和哲學教師,想要半路出家就比較困難了。並不是哲學不接受你,而是高等教育中的學位教育不接受你。所以20世紀只出了一個維根斯坦。

三聯生活周刊:年輕人會遇到哪些比較典型的哲學問題?比如在關注時事、看電影、個人生活方面,哲學能提供哪些教益?

郁喆雋:年輕人通常會把人生的具體困惑和哲學問題混淆起來。其實哲學並不會直接幫助你解決人生的具體問題,例如未來做什麼工作、出國還是考研之類的選擇。我個人的感受是,哲學可以跳脫開來,提供一些「第二階」的思考。什麼是「第二階」的思考呢?例如,我知道有房有車是如今社會對成功的流俗定義。那麼,我如何做到有房有車,這就是一個第一階的實踐問題。對此哲學難以出力,但是哲學會讓你反思,有房有車是否值得追求;如不是,人生還可能追求和實現什麼。這就是「第二階」的思考。哲學可以讓人徹底換一個思路想和看問題。

其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和哲學有結合點。在疫情中觀察時事,就會發現一些哲學問題,例如「集體免疫」為什麼受到那麼多抨擊、它的根本問題是什麼,以及集體免疫究竟是目標還是手段?看電影《流浪地球》的時候,可能想到如下的問題:如果一定要犧牲一半人的話,應該怎麼選擇呢?隨機選一半是不是最「好」的方案?這樣做和《復仇者聯盟》中的滅霸有什麼區別呢?這些問題都涉及哲學。此時,如果能夠去找一些哲學入門書籍來看,就會打破以往的思維定式、克服思想盲區。

三聯生活周刊:你說「當代學院哲學給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高深、傲嬌和孤芳自賞的」。哲學有點讓人敬而遠之。亞里士多德說,從事哲學要有閒暇。哲學是不是大部分時間都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哲學被拉回地面了嗎?

郁喆雋:古代的時候,不論東西方,哲學的確是屬於精英教育,從事哲學是要有閒暇的。但是如今就不能再這麼說了。原因有兩個:第一,現在人的壽命比古人長了很多,空餘時間也多了。第二,從長時段來看,現代文明更為平等,精英和底層之間的知識差距被縮小了。以往的精英對知識是有壟斷的,而如今絕大部分書和知識是所有人隨時可以獲取的。當然反過來也要明確一點,哲學和任何一門學科一樣,是有「門檻」的。一個人胡思亂想和胡亂讀書,很容易造出滿嘴跑火車的怪人來。從結果來看,哲學大概總是少數人的事業,但是並不妨礙它成為多數人的閱讀體驗和自己知識寶庫的一部分。

三聯生活周刊:你去中學講過哲學,「00後」的文化素養或者追求跟他們的前輩相比,狀況如何?老早阿蘭·布魯姆就講「美國精神在走向封閉」,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優秀的綿羊》中說:「如今的大學生都是自命不凡的混蛋,全無智力和道德上的好奇心,對有關生活意義的大問題缺乏興趣,也不願意冒任何知性風險,對內在的自我的靈魂無動於衷。」

郁喆雋:我接觸的年輕人給我一種感覺,就是代內差異大於代際差異。他們的多樣性遠遠超出前幾代人來,所以很難畫出一個群體側寫來。當然「精神的封閉」和「思想的萎縮」是隨時可能出現的,如果外部環境不利於獨立思考發展——例如社會的階層流動性下降、教育不再改變命運,或者越來越陷入封閉的圈層文化中,就無法看到整體的格局。

不過如果從樂觀方面來看,幾乎每一代人都曾經認為下一代人不如他們,結果卻並非如此。年輕人成長起來,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自然會接受現實的教育,意識到以往的思維窠臼和自身的局限。以往40年中國社會整體財富的增長或許會創造出一批財務相對自由的年輕人來。他們中即便有一小批願意思考嚴肅問題,對整個民族而言,也不可限量。不過輿論撕裂的困境急需警惕。

三聯生活周刊:高中時代就關心哲學問題,會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比如過早看破紅塵?變成犬儒?太多人關注哲學是好事嗎?

郁喆雋:需要明確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首先,關心哲學問題不會有什麼價值觀上的負面影響;其次,現代社會壓力太大,高中生中有一些出現了心理症狀,他們有可能到哲學或者二次元中尋求出路,雖然未必效果很好。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加強高中生的心理輔導,為他們減壓,而不是污名化一個學科和群體。

現代社會的確有不少犬儒,也就是一群價值虛無、玩世不恭的人。但是請不忘記古代的犬儒主義者卻是截然相反的,他們雖然放浪形骸,但是對自己是真誠的,言行是一致的。可悲的是,如今一些人思想混亂、言行背離,充滿內在矛盾和悖論。如果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哲學和其他一些學科至少可以幫助他們釐清自己的思維。

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根本不了解哲學,或者從一開始就對哲學存有誤解。所以還遠遠沒有到擔心「太多人關注哲學」的時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