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 從李紈青春守寡,看明清節婦的地位和權益

浮生漫讀 發佈 2020-02-10T21:17:49+00:00

老太太,太太還說你寡婦失業的,可憐,不夠用,又有個小子,足的又添了十兩,和老太太,太太平等。相關閱讀:《紅樓夢》| 從對賈府三類人群的不同教育,看賈母的教育觀《紅樓夢》| 寶釵的孤獨和賈母的庸俗《紅樓夢》| 賈母的百年朽參和寶釵的濟散論

紅樓中有一怪象:在花叢錦簇中過得活色生香的王熙鳳,竟對活成「槁木死灰一般」的李紈有著深深的醋意。其原因在於,同為孫媳婦,李紈在賈母心中的地位和所享受的待遇,都遠遠高於王熙鳳。王熙鳳要靠努力工作表現能力並挖空心思逗賈母開心,才能獲得賈母的重視。李紈卻什麼都不需要做,就輕鬆獲取。不僅如此,王熙鳳還替李紈算了一筆經濟帳:


你一個月十兩銀子的月錢,比我們多兩倍銀子。老太太,太太還說你寡婦失業的, 可憐,不夠用,又有個小子,足的又添了十兩,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給你園子地, 各人取租子。年終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兒。你娘兒們,主子奴才共總沒十個人,吃的穿的仍舊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來,也有四五百銀子。


不算不知道,一算還真把讀者嚇一跳,原來李紈享受的福利待遇竟然如此之高。要知道,探春辛苦搞改革,一年能省下來的銀子也只有四百兩。李紈「吃的穿的仍舊是官中的」,這四五百兩等於是凈利了,純收入。


據王熙鳳所說,李紈之所以享受如此高的物質待遇,是因為老太太可憐她「寡婦失業」,類似於施捨之下的特別關照了。


然而,如果我們結合當時社會大環境和賈府背景以及賈母的價值觀來看,就會發現,賈母對李紈的特別厚待,絕非可憐她這麼簡單,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家有節婦,是賈府的榮耀,李紈是賈府的一張臉面。


宗法制度下的歷朝歷代,都特別倡導和推崇寡婦守節,因為這對維護家族利益和社會穩定都有著積極作用。明清時期更是將之寫進了法典。


據《大明律》:「若命婦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奪並離異。」命婦是指有品爵之婦,比如賈母、邢夫人、尤氏、王夫人都屬於命婦。命婦一旦成了寡婦,不可再嫁。如若再嫁,將把品爵收回並強制離婚。賈母就是以命婦之身守寡的。


那麼,對於非命婦又有怎樣的規定呢?把《明會典》:「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非命婦,即民婦,如果三十歲之前就開始守寡,一直守到五十歲,其中沒有破壞貞節的行為,朝庭將給予表彰,即我們經常在戲文中看到的貞節牌坊。能得到朝庭的表彰,是無上榮光之事,足以光宗耀祖


這份榮光,不僅屬於夫家,也屬於娘家。因此,李紈之父對李紈的教育重點在於"女子無才便有德",讀書也只讀些「《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等三四種書」。


李紈正是「青春喪偶」,二十歲左右就開始守寡。賈珠是以白丁之身去世的,身上沒有功名,李紈自然也不是命婦。因此,如果李紈這樣守下去,很有希望為賈府守來一塊光宗耀祖的牌坊。這對於信奉「詩禮傳家」、面子大於一切的賈府來說,至關重要。


家有節婦,是賈府女兒的表率,李紈是賈府為女兒樹立的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講千萬個道理,不如樹一個榜樣。正如李守中把女兒培養成節烈之無才有德之人,賈府同樣注重培養女孩的節操意識。「青春喪偶」而又自覺活成「槁木死灰一般」的李紈便是姑娘們的榜樣。


因此,賈母交給了李紈一項重任,「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用言傳身教,讓姑娘們學習李紈言行有節的品德。姑娘們終歸是要出嫁的,懂得以節烈為榮,以後嫁為人婦,就不至於因失節而辱沒娘家的門楣。


正因為對節烈的重視,賈母才在元宵家宴上「掰謊」,在薛姨媽和李嬸面前,力證「如今眼下真的,拿我們這中等人家說起,也沒有這樣的事」。「這樣的事」是什麼事?即「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


賈府這樣的人家,絕不容許不顧禮義廉恥私定終身的事發生。因此,樹立李紈這樣一個守節的榜樣很有必要。


為安節婦之心,賈母不遺餘力,給予相應的權益和待遇。


朝庭對節婦的推崇,不只停留在口頭上的精神鼓勵,還有物質上的獎勵。比如「除免本家差役」,整個家族都受益。


同理,賈母要讓李紈安心守節,也要有所表示。賈母對李紈的鼓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充分給予她應有的權益,二是給予最高的物質待遇。


  • 賈母給予李紈的權益有三大項:婦承夫份、親養兒子、財產分配。


通常來說,寡婦不能安心守寡,主要是考慮生存問題。在那個女人必須依附男人才能生存的時代,失夫的女子相當於天塌了,沒了生活來源。貧苦人家的寡婦為求生存,通常會帶著孩子再嫁,比如尤老娘帶著兩個女兒嫁給尤氏的父親。有資產的富豪之家的寡婦,通常面臨著被同族欺凌的局面,因此想著要給自己找一個依靠。


青春喪偶」的李紈難免也有對未來的擔憂。賈府屬於大家族,如果產生紛爭,她無力對抗。於是,為了讓她安心,賈母用她至高無上的權力,給了李紈三大權益:婦承夫份、親養兒子、財產分配。


婦承夫份是指雖然丈夫不在了,但屬於丈夫的那份權益依然保留了。王熙鳳說李紈「一個月十兩銀子的月錢,比我們多兩倍銀子」,這個月錢里就包含了賈珠那份。人不在了,但份例還在,這就不至於讓李紈覺得少了一份收入。


親養兒子則是很多讀者所疑惑的,為何王夫人不把賈蘭接過來親自教育。對於失夫的女人來說,孩子是唯一的精神寄託,不但彌補了當下的精神空虛,而且還寄託了對未來的期望以及對養老的依賴。因此,失夫的女人,最害怕的是失去孩子的撫養權。一旦孩子不由自己親自教育,就相當於失去了孩子。正是出於讓李紈安心的考慮,賈母和王夫人都對賈蘭的教育不予干涉,而交給李紈全權教育。


財產分配也是守節的寡婦極為關心的,畢竟這才是最有保障的經濟來源。賈府還沒到分家的時候,但誰知道未來會不會分家呢?為安李紈的心,賈母作主,「又給你園子地, 各人取租子」,提前把封地的一部分分給了她。「取租子」是小事,歸屬是大事,已經到了自己碗裡的肉,不必擔心會被再夾出去。


有這三大權益加身,很難生出再嫁之心,自然能安心守節了。


  • 除此之外,賈母還給了李紈最高的物質待遇:月例添十兩、年終分年例拿上上分兒。


如果說「婦承夫份」還有來源可說,平白添十兩就屬於毫無理由的額外獎勵了。王熙鳳說出的理由是「老太太,太太還說你你寡婦失業的, 可憐,不夠用,又有個小子」。這理由其實說不過去,「寡婦失業」已經通過「婦承夫份」補上了,在錢財上不再「可憐」。李紈又不打扮,脂胭水粉都不用,衣服也不能常穿新的,「不夠用」也不成立。至於說「又有個小子」,賈蘭上學的費用都是公帳上出的,並不需要李紈花多少錢。因此,這筆「足的又添了十兩」純粹是獎勵,可理解為用物質彌補精神上的欠缺(獨守空房)


賈府除了每月發月例,年底還分紅拿年例。賈府相當於一個家族企業,年底會根據級別和出力多少分紅。李紈在級別上是最低的,而且也不出力,但拿的卻是「上上分兒」。這也是賈母對她的安撫。


另外,凡需要出錢的地方,李紈都享有不出的權益。第四十三回,大家湊分子給鳳姐過生日,原本李紈也該和尤氏一樣出十六兩,卻被賈母阻止了:「你寡婦失業的, 那裡還拉你出這個錢,我替你出了罷。


賈母正是用這種方式告訴賈府眾人:李紈所享有的權益不容撼動,全府都必須尊重她。這不是愛,而是需要,賈府需要李紈這張守節的臉面。


李紈當然清楚賈母重視她的原因,知道她的存在對賈府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因此,她對所享受的權益和待遇心安理得:這一切都是我應得的,是用我艱難的付出換來的。


正是出於這種心理,她才「竹籬茅舍自甘心」,不問賈府的廢與興。果然,賈府抄家,李紈因守節而得以獨善其身,並對姐妹們遭劫不聞不問,這才引得作者批判她「也須要陰騭積兒孫」。


當然,賈母至死都想不到,她對李紈的厚待,李紈並不感恩。你把別人當工具,也就莫怪別人對你無感情。在賈母心中,李紈和鳳姐兩個孫媳婦,都是工具。李紈是給賈府帶來榮耀的工具,鳳姐則是為賈府子弟「安富尊榮」負重的工具。


由此可知,探春所說的「一個個不象烏眼雞,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正是賈母一手造成的。自以為高明的賈母,用她「面子大於天」的原則,給賈府埋下了一個又一個隱患,終致大廈傾頹、諸芳流散。


相關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