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間隔90至150年?日本現「板塊異常」,或引發9.1級大地震

環球科學貓 發佈 2020-01-17T16:04:55+00:00

根據中國地震監測網科學數據顯示,總計是發生了4次強震,其中最強的為1月7日發生在波多黎各附近海域的6.5級強震,幸運的是沒有產生較強的影響,其他強震的等級為6級,6.3級、6.4級。

作者:文/虞子期

地震在地球上可以說是一個相對比較頻繁的自然災難,全球幾乎每天都有地震的發生,在2020年1月以來,我們確實也看到了幾次較強的地震。根據中國地震監測網科學數據顯示,總計是發生了4次強震,其中最強的為1月7日發生在波多黎各附近海域的6.5級強震,幸運的是沒有產生較強的影響,其他強震的等級為6級,6.3級、6.4級。而5級(包括5級)以上的地震相對較多,總計達到了17級,除去4次強震的話,還有13次,所以這個頻率相對來說是不低了,這大概就是截止1月17日0時的一個全球短暫時段數據。地震的波動區域非常大,並且出現的突發性也比較強。所以在每次發生地震的時候我們都比較關注。

地震在科學之中無法進行預測,這個也不是第一次進行科普了,這算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吧,如今科學家們都是在建立在模擬地震和地震預警的機制上面。當然模擬地震數據說明主要是根據板塊運動或者斷層帶的滑動異常,歷史地震數據等數據來給予的結論。這個也不能夠精確地進行地震預測,所以最多就只有一個參考性。而最近幾天,關於日本的地震又引發了大家的熱議,主要是發現了位於日本南部近海的一個「異常」現象。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科學報告指出,近日在日本本州南海槽陸海板塊交匯處,首次(也就是第1次)觀測到板塊移動現象,也就是說出現了「板塊異常」,專家稱可能與未來的大地震存在關聯。

當然這個科學報告出現之後,肯定不少的人都要熱議了,因為日本在歷史上出現了幾次強震,這次專家稱可能與未來的大地震存在關聯,那必然會引起重視。根據日本相關的科學報告指出,如果這個位於南海槽陸海板塊地區出現「劇烈的移動」(大移動),將引發最高芮氏9.1級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並有可能引發巨大海嘯。確實「南海槽」是日本科學界一直研究的重點,並且幾乎每個月都有一次的相關報告,因為日本一直擔心該地區會出現較強的地震,所以說這個預測說明幾乎也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擔心大地震是很正常的,因為南海槽板塊可能是屬於一個斷層帶變化比較強的地區,當然這裡說的最強可能達到9.1級的大地震,暫時也是預估說明的。

因為在日本的地震記錄數據之中,該地區的變化出現過較強地震,並且科學報告明確指出了,有十幾場與該板塊的移動有關,所以說這個地區的板塊移動有很大機率會導致強震的發生,而這幾次的大地震的發生,且都間隔90至150年。最近的「昭和東南海地震」發生於1946年,芮氏8.0級,還引發了4至6米高的海嘯。所以從間隔時間來看,確實已經在90至150年的周期範圍之內,當然是否準確這個還不好說,這是日本公布出來的一個規律性變化吧。根據日本相關數據建立的預測模型顯示,位於日本本州南海槽地區發生芮氏8至9級地震的幾率,在2013年初為60%至70%,在2018年初則為70%至80%。

所以說從這個規律來看,地震的機率是在不斷的上升之中,如今日本也是加大了對該地區的一個強監測,希望能夠進行更精準的預測,這裡可能大家會有歧義,那就是上面不是說了無法預測嗎?這裡怎麼又說更精準的預測。這兩個概念完全不一樣,大家不要看錯了,更精準的預測表達的意思還是無法預測,所以這個是一個參考性的數據。為了掌握更加精確的數據,日本已經設置了15處觀測站,並且確實也發現了一些「異常」的情況,截至2018年底,其中7處觀測到了板塊移動。位於紀伊水道海域的2處,則分別觀測到大陸板塊向東南方向移動了6厘米和8厘米。所以說確實該地區的板塊移動是正在發生之中。

當然這個屬於「一陣一陣」的,沒有表現很強,如果真的很強,就可能如專家說明的那樣,就可能發生大地震了。當然站在自然災難的角度來說,我們還是不期待地震的發生,因為地震對地球生命的影響真的是太大了,所以希望一切安好吧。最後回到地震預警的問題上,地震預警也不是地震之前的一個說明,而是在地震之後才會發布的。也就是趕在破壞性的地震波到達目標區域前,發出的緊急警報,這樣就可以減輕災難的損失。未來科學家們希望全面覆蓋並且實施「秒級預警」,這在全球很多國家都在實施建立,所以說地震之中一個比較好的措施,我們也期待全球早點覆蓋開來,如今不少地區可以接收到幾十秒,算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