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我們的生存之道,如何成為學習高手?5個方法讓你受用終身

源集知識課堂 發佈 2020-05-17T02:26:28+00:00

為了快速學透一個領域,把知識和實幹結合起來,我自己遇到了很多坑,也因此有了許多心得,接下來,就結合5個對我影響很深的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曾經有人說,如果20世紀初的人穿越到一百年後的21世紀初,他將完全懵圈,辦公室的電腦、家裡的家電他完全看不懂。


事實上,世界的變化往往比想像得更快,2010年的人如果穿遇到十年後的現在,肯定也搞不懂手機為何成為我們工作、生活、學習的中心。


學習是我們最重要的能力,亦我們的生存之道


為了快速學透一個領域,把知識和實幹結合起來,我自己遇到了很多坑,也因此有了許多心得,接下來,就結合5個對我影響很深的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01、管理大師德魯克講述的故事: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學習經歷,他有一個自我更新與學習的方法——每三年學習一個新的學科知識,比如經濟學、日本藝術、中世紀歷史等。


在1945年前後,他選擇了學習15-16世紀的歐洲史作為這次三年一換的自學課程。


在這次學習中,他發現了歐洲的兩個教會組織南歐的耶穌會和北歐的加爾文會的一個學習紀律。這兩個教會都創始於1536年,教士在當時算是有學識的,他們採取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學習紀律:


每當教士做任何重要的決策時,他們都被要求把預期結果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


9個月後,他們要進行對照分析,看看預期結果和實際結果有什麼差別。


德魯克把這個故事叫「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我們可以迅速看到自己的長處、需要改進的事以及沒能力做的事。


實際上,這個故事中蘊含的書面記錄、對照分析,是現代社會中個人成長、組織運行的基礎。


把什麼故事放在第一個,我斟酌了半天,最後我選了這個故事。這是因為,我從這個故事中獲得最多。


在做事的時候,我們直接照著他描述的方法做——記錄和對照,進行反思、疊代、改進,這是我最主要的學習方式。



02、科學天才費曼的警告:別做「草包族」


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是著名的科學頑童,在《別鬧了,費曼先生》他講了很多自己的故事:在原子彈研發基地里撬開裝有機密文件的鎖,看著扔飛盤想出來讓他獲得諾獎的費曼圖。


我還讀過好幾本別人寫他的傳記,對他的數學天才、對他用形象化思考微觀量子世界的能力羨慕不已。


不過,在學習這件事上,我學到的最主要的卻不是他的那種充滿好奇心的「發現的樂趣」,而是他用一個故事做的警告:別做草包族。

南太平洋的小島,住著許多土著,二戰期間,小島有一個美軍軍事基地,建了機場、飛行控制塔、軍事雷達天線。


這些土著們看到有飛機不停地降落下來,飛機上好吃的、好玩的,其中有一些會送給他們,於是就認為,飛機來了就有這些好東西。


戰爭結束,軍事基地撤走了,這些載著貨物的飛機再也不來了,但土著們希望戰時的好事繼續發生。


他們在同樣的地方鋪設了像飛機跑道的路,在跑道兩邊兒點了火堆。他們造了一個小木屋子,讓人坐在裡頭,頭上戴著兩塊兒類似耳機的東西,用草做了雷達天線一樣的東西。這是土著們的機場控制塔。


他們用木材和草扎了飛機放在跑道上,坐在自己的飛機前等著天上來的飛機和貨物。


他們每件事兒做得都不錯,一切都十分神似,形式上很完美。但裝載著貨物的飛機再也沒有來。



這個故事被稱為「貨物崇拜」(Cargo Cult),但更形象的說法是,他們是「草包族」。


這是我自己學習路上總會想起來的警告:


我有沒有掌握真正的知識、做到把知識投入使用拿到結果?


抑或,在一個學習中,我也是一個費曼嘲笑的「草包族」,頭腦里只有多了很多虛假的知識?


我認為,費曼學習法的精髓正隱藏在這個草包族的故事裡:


第一,別記住一堆名詞,用自己的話把原理講一遍、講N遍直到完全講清楚。


費曼自己的做法則是進階的做法,他幾乎把物理學的原理從0到1重新演算一遍。


第二,牢記「科學的品德」是誠實。


其實,任何學習的關鍵品德都是誠實,用費曼的話說:


「(寫一個實驗的報告)你必須交代清楚任何你知道、可能會使人懷疑的細枝末節。如果你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或可能會出問題,你必須要盡力解釋清楚。」


第三,參與實踐與形象化工具。


費曼曾被吸引去參與了原子彈的研發,作為理論物理學家他坦承拒絕不了這樣的實踐誘惑。當然,在之後的歲月中他也被自己參與的這個原子彈怪物搞得很抑鬱。


費曼是數學天才,但讓他獲得諾爾貝獎的卻是一個用圖解的方法(費曼圖)提出來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他的競爭對手施溫格的報告中,方程式出奇地多,而費曼卻用一張形象化的圖解解決了難題。


一開始,施溫格的公式占了上風,但後來在物理學界費曼方法取而代之,甚至施溫格在哈佛大學帶的研究生也是如此。


有個在施溫格家裡住過的物理學家總講這樣的故事:他在施溫格家裡翻遍了,就是沒找到任何費曼圖,不過有一個房間上鎖了……


03、向孩子學習:不斷追問為什麼


法國飛行員聖埃克蘇佩里寫的《小王子》是部感人至深的兒童作品,也充滿了哲理。


孤單的小王子來到人類居住的地球,發現人類缺乏想像力,只知像鸚鵡那樣重複別人講過的話。


我對《小王子》開頭處以第一人稱「我」展示的兩個繪畫作品印象深刻。



在作者聖埃克蘇佩里六歲的時候,看了一個關於原始森林的故事書,書里寫道:「蟒蛇把獵物囫圇吞下,嚼都不嚼。然後它就無法動彈,躺上六個月來消化它們。」


聖埃克蘇佩里把他讀到的原始森林故事畫下來,這就是六歲的孩子繪畫作品一號和繪畫作品二號。

我用彩色鉛筆畫了我的第一幅畫:我的作品1號。我把這幅傑作給大人看,問他們我的圖畫嚇不嚇人。他們回答說:「一頂帽子怎麼會嚇人呢?」


我畫的不是一頂帽子。我畫的是一條蟒蛇在消化大象。於是我把蟒蛇肚子的內部畫出來,好讓這些大人看得明白。他們老是要人給他們解釋。


……那些大人自個兒什麼也弄不懂,老要孩子們一遍一遍給他們解釋,真煩人。


我不時想起這個故事,我沒想多麼深奧,只是覺得,我們的學習就是這樣的:


畫出了作品一號(別人會誤以為是帽子),畫出了作品二號(別人會想,剖開它看到大象又怎麼樣)。


但這就是我們的學習。


在《小王子》中,狐狸告訴小王子的秘密是:「只有用心才能看見。本質的東西用眼是看不見的。」


我很少看兒童故事,但後來經朋友推薦又看了一本叫《盔甲騎士》,它講了一個迷戀自己的盔甲的騎士的故事,為了穿著盔甲,他四處征戰。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嫌盔甲穿穿脫脫太麻煩,乾脆一天到晚穿著,連他自己都忘了不穿盔甲是什麼樣子。


終於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盔甲脫不掉了。


因此,這一次他為自己出征,想要找到辦法脫掉盔甲。


經歷了「沉默之堡」「知識之堡」「意志與勇氣之堡」,最終攀上「真理之巔」,騎士脫掉了盔甲、找到了自己。


讀《盔甲騎士》的時候,我聯想到一些朋友的「知識盔甲」。


你跟他說什麼都被帶回他的老思路,用我們當時的話說,不光是狠命地「敲黑板」沒用,連掄起大錘敲他的腦殼也不管用。


我也意識到,自己身上大概也同樣帶著厚厚的殼。因此,我們學習的路也要經歷盔甲騎士為自己出征那樣的路,我們要向孩子學習。


孩子的學習方式究竟是什麼樣呢?


是不停地問「為什麼」。


其實,這也是管理裡面常用的方法的原理,連續追問「五個為什麼」,直到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


讓我再講一個故事。


有個天文學家在俱樂部發表演講,講關於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地球是圓的等等。


演講結束時,一個聽講座的夫人大聲說:「年輕人,事情不是這樣的。實際上,世界是由一個大海龜的後背支撐的。」


這個天文學家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爭論,他平靜地追問:「那麼,這個海龜是站在什麼上面呢?」


這個夫人也很平靜:「當然,在另外一隻海龜上面。」


天文學家覺得的找到了攻擊的要害:「那麼,請你告訴我,這另外一隻海龜又在什麼上面呢?」


這個夫人沉著地微笑,充滿自信地說:「不,你不用再問了。下面全是海龜。」



04、IT巨人格魯夫的學習:為自己負責


格魯夫是我自己最重要的學習榜樣之一,他是英特爾的三位創始人之一,在個人電腦鼎盛時期他是與比爾·蓋茨齊名的IT巨人。


現在,他的管理方法在矽谷科技產業中被廣泛使用,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是谷歌、亞馬遜等公司在用的OKR工作法(OKR指目標與關鍵結果)。



我們來看看,格魯夫是怎樣在一個特殊領域運用自己的學習精神和學習能力的?


當醫生告訴你,「你長了一個腫瘤」,你會是什麼反應?


當醫生告訴你,有三種治療選擇:手術,放療,冷凍手術。醫生說,「手術最有可能除掉腫瘤。」你會是什麼反應?


我們多數人,恐怕就聽從醫生的建議,醫生是專家。


當格魯夫面對這樣的艱難情況時,他是怎樣的反應呢?


1995年,格魯夫被診斷得了癌症,後來,他在一本書的附錄裡面,詳細地講了這段經歷。簡單地說,格魯夫的反應是,把癌症當成一個專業來學習。


他白天打電話預約更多的權威醫生做進一步的診斷和諮詢,晚上他研讀大量醫學論文,總結論文里的數據,對不同文章里的數據進行比較。他還聽腫瘤醫學會議的錄音報告學習。


當他鑽研時,他逐漸認識到,不同的醫學專業都在強調自己的治療方法有效,但相互衝突。


差不多花了一年時間,做了大量的調研,格魯夫變成了一個準醫學專家。


在治療時,格魯夫自然還需仰賴頂級的醫療專家,但他了解,每個專家都有自己的偏見或偏好。他認為,自己需要學習,擁有足夠的知識,來做出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的選擇。


在面對人生的難題時,格魯夫的方式跟他一直以來的學習是一樣的,系統地學習一個專業,讓自己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他詳細寫下幾種可能的選擇,列出了用來判斷的數據指標,寫下判斷的條件。


最終,他做出和自己的性命攸關的決策:他選擇了放療。


1995年的治療很成功。21年後,2016年,格魯夫在79歲時去世。


在格魯夫的一生中,學習是一條關鍵的主線。我們再說兩個他年輕時的學習故事。


在第一個故事中,格魯夫是典型的學霸。從小時候開始,他似乎總在進行不可能的學習。


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拿到了化學工程博士學位,成為了仙童半導體公司的一名工程師。


在工作中,他還是學霸本色,鑽研起技術來是好手。他的博士專業是化學工程,研究流體力學,但他很快成為半導體領域的專家。


他工作之外還在大學講課,還在1967年出版一本半導體領域的技術專著《半導體器件的物理與技術》,在之後很多年裡,這本書是大學的經典教材。


如果格魯夫的學霸人生一直沿著這樣的路徑發展,那也沒什麼特別的,我們最多說,格魯夫有強烈的學習意願,他也善於學習並成為頂級專家,我們都認識不少這樣的人。


問題是,當你要學習看似不相關的東西、跨領域學習時,你還有這樣意願嗎?你還能學會成為頂級專家嗎?


在接下來的另一個階段的學習故事中,格魯夫遇到了源自實幹世界的學習挑戰。


兩個晶片頂級大牛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是格魯夫的恩師般的人物,創辦英特爾時,他們拉上格魯夫一起。不過,他們安排格魯夫說:你不能再負責技術研發了,你去負責晶片的生產管理。


在新的晶片公司,格魯夫的職責變了。格魯夫也意識到,這三人中的確只有年輕一點的他可以做這件事,他必須去學習管理,工廠管理、生產管理、團隊管理。


以此為開端,格魯夫開始了可能是在科技產業里最輝煌的關於管理的自我教育。我們看他的學習成果:


一,他最終成為英特爾的董事長、CEO,帶領英特爾走向輝煌。


二,他提出了戰略轉折點等觀點,迄今為止,他仍可能是世界上排名前50的管理大師、戰略大師。


三,在我看來,更為重要的是,他孜孜不倦地向整個科技產業講解具體管理技巧。誇張點說,整個產業的經理人都是他的學生,他總結的高產出管理方法是上一代科技產業的經理人的必備工具。


格魯夫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有目標感強的學習意願與專業的學習能力。


哈佛教授理察·泰德羅在為格魯夫寫傳記時這樣評價:「他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精通不同的領域。」


這就是格魯夫的學習故事。如果要再提煉精簡一下,從格魯夫的學習故事中我學到的學習關鍵詞是「學透一個領域」。如果有需要,就去鑽研、學透徹、去使用。



05、王元化讀黑格爾的讀書故事:讀透了


讀書,是學習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其他幾個是:上課聽課,請教導師和實幹摸索。


我算是喜歡讀書、讀書很多的人,很多知識也是通過讀書學來的,但也是在這幾年才覺得自己逐漸掌握了讀書的方法。


也是在這幾年,我才意識到以前讀到的著名學者王元化的一個故事對我的影響。


很早前,在一本名為《清園自述》的小書中,我讀到王元化先生提及的他自己的一個獨特讀書經驗。



這個獨特讀書經驗是他幾次讀黑格爾《小邏輯》的經歷,王元化先生讀了三回這本書:


第一回。在那本書的最後一頁,他記下這樣一行:「一九五六年九月七日上午第一次讀畢。」


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讀這本書,他回憶說:


「在開頭幾天,我完全氣餒了,幾乎喪失了繼續讀下去的勇氣。可是我想我應該像許多開頭並不懂黑格爾的讀者一樣,無論如何應該把這部難讀的書讀完。我打算反覆去讀,先通讀一遍,然後再慢慢細讀或精讀。」


第二回。他又讀了一遍這本書,在最後一頁他又記下:「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一日下午第二次讀畢。」


這次閱讀他又花了兩個多月,「做了十一冊筆記,共三百二十六面,約二十萬字左右。」


後來在文章中,他這樣講述自己的讀法和體會:


「我在第二遍閱讀時,開頭很緩慢,每天早上只讀書中的一節。我要求自己儘量讀通讀懂,對書中的某些疑難問題,有時一直從早上考慮到下午。這樣一點一點去消化,使我養成了一種鑽研的習慣。」


第三回。他重讀這本書,他記下:「一九七四年十月二十九日第三次讀畢。」


在1974年11月到12月,他記下來這一次的讀書筆記,最後以《讀黑格爾》為名出版成書。


在這個讀書經歷記錄中,我們看到,王元化這樣一位學問大家以近20年的時間幾次研讀一本經典。


回顧這段讀書經歷,王元化謙虛地寫道,「我應該承認,如果說我也有一些較嚴格的哲學鍛鍊,那就是幾次認真閱讀黑格爾《小邏輯》為我打下了基礎。」


因此,當我們面對最重要的圖書或資料,我們也應該採用王元化先生讀《小邏輯》的讀法,用鑽研式的閱讀來進行嚴格訓練自己。


王元化先生記述這段讀書經歷時,他還回憶,在1960年代初他向熊十力先生問學時,他記住了熊先生的一段話:熊先生批評讀書「貪多求快,不務深探」的作風,提倡「沉潛往復,從容含玩」。


以前,我讀書時憑著興趣一本本地讀下去,樂此不疲。這幾年,因為有一些需要,有時候是要給人講,有時候是自己要寫書,有時候是用的時候遇到返回來查,總之開始反覆地讀一些書。


講兩個我自己的讀書故事,一個是為工作而讀書,一個是為興趣而讀書。


這幾年,我從事一個網際網路的新技術領域——區塊鏈技術,為了搞明白它、給同事、朋友講解它,我讀了幾乎市面上的所有的相關書籍。當然,我也讀了很多的技術文檔,原理性的白皮書、黃皮書,操作型的閱讀文檔,並照著操作。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體會有二:


第一,反覆翻閱的是那幾本經典,如普林斯頓大學教材《區塊鏈技術驅動金融》、Andreas M. Antonopoulos的《精通區塊鏈編程》以及比特幣與以太坊兩份經典白皮書。這幾本資料的中英文版都讀過很多遍。


如果把一個領域的知識看成是一個大樹,掌握了樹幹部分,其他就相對比較容易理解。


第二,輸出會加深理解,特別是成體系的輸出


我寫了幾本書包括給大眾的普及讀本《區塊鏈超入門》,做了幾十講的音頻講座之後,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陡峭的學習曲線。


又比如,雖然覺得很辛苦,但一些大學教授在編寫一本區塊鏈技術導論的大學教材時,我還是承擔其中的比特幣實現原理的章節。


這幾天剛剛完成撰寫,其中不少內容是換一種方式講述自己知道的原理,但我也有意外收穫,我發現之前沒有搞透的計算機密碼學經典教材中《應用密碼學》中的「數字現金協議」部分接著這次機會又往前進了一點。



我的另一個讀書故事是純粹出於個人興趣。


我特別喜歡茨威格寫的《麥哲倫傳》,麥哲倫完成第一次人類環球航行的故事一直指引著我們去探索未知。


就像我們上一代人很多人能背誦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樣,我讀了幾十遍這本書,其中一些句子也能背誦:


比如他描寫麥哲倫說,「他讓自己駭人的毅力透過堅固的沉默之牆迸發出來。」


比如麥哲倫的灰暗時刻,「整整一年的時間永不復返地過去了,他卻一無所成,一無所見,一無所得。」


又比如那些回到塞利維亞來的人的歡呼(出發時256人,回來時18人,其中不包括麥哲倫自己):「我們回來啦!我們完成了迄今為止任何人沒有完成的事業!我們是最早進行環球航行的。」


後來的一個體驗讓我又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2019年夏天,我花了幾天時間製作了一個132頁的PPT,用地圖、圖示和書摘的方式,重組了麥哲倫在出發後在大西洋迷茫、尋找、譁變、找不到出路的那段時期的歷程。



我把這個PPT命名為「徒勞的尋找」 (fruitless search) 。


我對這樣一段故事更有興趣,而非麥哲倫完成第一次人類環球航行的成就。這是因為,不管是學習知識還是工作實幹,我們都在進行大量的徒勞的尋找,最終才達成目標、拿到結果。


激勵我們的是偉大的成就,幫我們渡過難關的卻是那些徒勞的尋找(也就是學習)的過程。


關鍵字: